许国锋
- 作品数:27 被引量:50H指数:3
- 供职机构: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国产封堵器介入治疗动脉导管未闭的临床分析被引量:1
- 2006年
- 目的总结应用国产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组动脉导管未闭患者10例,男4例,女6例,年龄3—55岁,体重10.5—54kg,平均肺动脉压33-49mmHg。降主动脉侧位造影显示病理解剖类型为管型8例,漏斗型2例,最窄处直径2—8mm,应用国产封堵器经静脉途径行封堵术。术后超声心动图随访。结果10例患者均成功封堵,术后即刻完全封堵9例,1例有少量残余分流,术后24小时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示分流消失,肺动脉压均有下降,随访无严重并发症。结论国产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 刘亚平许国锋孙建辉
- 关键词:动脉导管未闭经导管封堵术
- 频率适应性起搏的临床应用
- 2006年
- 杨玲许国锋
- 关键词:起搏心律失常
- 动脉导管未闭手术后再通的介入封堵被引量:2
- 2006年
- 目的:评价动脉导管未闭(PDA)手术后再通行介入封堵的临床疗效。方法:PDA手术后再通患者3例,降主动脉侧位造影显示PDA最窄处直径分别为2.0mm、2.5mm和5.0mm,均经静脉途径行封堵治疗,术后超声心动图随访。结果:3例患者均成功封堵,随访无残余分流,1例患者术前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有左心室扩大、二尖瓣和主动脉瓣反流,3个月后复查左心室较前缩小、瓣膜反流减轻。结论:PDA手术后再通行介入封堵是安全可行的方法。
- 刘亚平许国锋孙建辉
- 关键词:动脉导管未闭经导管封堵术
- 10例急性肺动脉栓塞临床分析被引量:16
- 2002年
- 目的 提高急性肺动脉栓塞 (APE)的诊治水平。方法 对 10例确诊为 APE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本组 10例 APE患者平均年龄 4 7.4岁。常见的症状为原因不明的劳力性呼吸困难 (10 0 % )、胸痛 (6 0 % )、咯血 (30 % )、肺梗死三联征 (2 0 % ) ;休克、晕厥 (1% )。重要体征 :呼吸心跳频率加快 9例 ,颈静脉充盈 1例 ,下肢不对称肿痛 8例。实验室检查示有不同程度动脉血气异常 (低氧、低碳酸血症 ) ,高血浆纤维蛋白血症 ;非特异性一过性心电图改变。超声心动图及螺旋 CT分别可作为筛选及确诊手段 ,并可用于疗效评价。 10例患者治疗后均好转出院 ,其中 5例患者接受静脉溶栓治疗 ,1例患者行腔静脉滤器植入术预防 PE再发。结论 肺栓塞是多发病 ,掌握肺栓塞的常见症状、体征 ,部分实验室检查及流行病学将减少肺栓塞的误诊和漏诊 。
- 周瑞珏邱建国刘逸菲张仁坤柯海燕成益许国锋
- 关键词:肺动脉栓塞急性血栓形成深静脉下肢
- 冠心病患者PTCA加置入支架临床疗效分析
- 2000年
- 目的 :评价 PTCA加置入支架治疗冠心病的疗效。方法 :冠心病 2 0例包括心绞痛 12例 ,急性心肌梗死恢复期 6例 ,心力衰竭 2例 ,采用 Gruntzig' s法进行了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 ,其中 17例同时置入了支架。结果 :2 0例患者成功扩张 19例 ,手术成功率 95 % ,血管狭窄率由术前的 90 .1± 9.3 %降至术后的 6.7± 0 .8% ;术中死亡 1例 ,术后发生非 Q波心肌梗死 1例。结论
- 许国锋陈巍缪心才柯海燕张仁坤陈旭钱大慈周瑞珏
- 关键词:冠心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支架置入
- 经导管单一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多发性房间隔缺损2例报告被引量:1
- 2006年
- 许国锋孙建辉
- 关键词:AMPLATZER封堵器房间隔缺损经胸超声
- 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冠心病合并肾动脉狭窄35例临床分析
- 2007年
- 目的观察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冠心病和肾动脉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5例冠心病合并肾动脉狭窄患者置入血管内支架,观察其疗效和安全性。结果35例冠心病患者置入冠状动脉支架41枚,置入肾动脉支架35例,手术全部成功,无术后并发症。术后3个月观察31例高血压患者,19例血压恢复正常,10例降压药物用量减少,2例无变化。9例肾功能不全患者血肌酐水平较前明显下降,其中3例血肌酐水平恢复正常。结论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是一种安全和有效的治疗冠心病和肾动脉狭窄的方法之一。
- 孙建辉许国锋柯海燕
- 关键词:冠心病肾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
- 甲亢致冠脉痉挛性急性冠脉综合征被引量:11
- 2001年
- 周瑞珏刘逸菲许国锋张仁坤郑蓉
- 关键词:甲状腺机能亢进并发症
- 急性大面积肺栓塞溶栓15例临床观察
- 2006年
- 许国锋杨玲郑蓉
- 关键词:急性肺动脉栓塞血气分析螺旋CT
- 冠状静脉窦和左房电传导特性的研究被引量:1
- 2006年
- 目的:通过冠状窦近端和远端起搏,比较阵发性房颤组和对照组冠状窦电图波形的改变、有效不应期的变化,探讨发生房颤的电学特征改变。方法:39例因心律失常行导管射频消融的患者,其中17为阵发性房颤患者,对照组22例。置入10极电生理导管至冠状窦,在X线下使导管的9~10极位于冠状窦口。固定程序S1S2400/360ms起搏冠状窦的近端和远端,2倍的起搏阈值,记录冠状窦电图。测定远端和近端起搏局部的有效不应期。结果:在冠状窦电图上有双电位和碎裂电位房颤组占13/17,对照组占5/22(P〈0.05)。房颤组CS1~2局部有效不应期(ERP)明显较对照组短(P〈0.05);房颤组CS9-10处ERP和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在房颤组冠状窦电图记录到双电位和碎裂电位,同时在冠状窦远端起搏时其ERP缩短,这些可能是房颤发生的基质。
- 王卫明孙建辉许国锋单其俊
- 关键词:冠状窦心房颤动电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