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晓晴
- 作品数:10 被引量:3H指数:1
- 供职机构:上海金融学院人文艺术系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哲学宗教文化科学艺术更多>>
- 一部弘扬笃行正道 爱国爱教的力作——评《希拉伦丁·陈广元传》
- 2014年
- 伊斯兰教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信仰人数众多,影响巨大。但如何来理解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寻求与这个民族的真正意义上的融合与信任,而不是基于少数极端主义分子的歪曲和蒙蔽,是当下一些学者所思考的问题。正如美国学者约翰·埃斯波西托和达丽亚·莫格海德在他们合著的《谁代表伊斯兰教讲话》一书中所指出的:“当很多人在宽泛的、无所不包的意义上谈论伊斯兰教和穆斯林的时候……伊斯兰教丰富的多样性和温和的穆斯林主流被绝对少数的政治(或者意识形态)极端分子屏蔽和模糊了。
- 许晓晴
- 关键词:爱国爱教力作正道笃行极端分子
- 中古隐逸诗研究
- 文从探讨了隐逸诗的概念和分类并进行溯源研究,首先在辨析隐逸诗概念的基础上,从内容方面进行分类研究。然后对中古隐逸诗歌进行溯源,探讨先秦、两汉时期隐逸诗的初始表现形态;探讨了中古隐逸诗兴起的渊源及背景,中古隐逸诗是在特定的...
- 许晓晴
- 关键词:中古隐逸诗中古诗歌古代文学陶渊明
- 笃行山道 坚守经训 读《希拉伦丁·陈广元传》
- 2013年
- 一部好的传记文学作品,能让读者从他们已经熟知的人物和事件中重新获得一些新的感知和审美。此言不虚——《希拉伦丁·陈广元传》就是这样,在翻阅过程中,喜悦、感佩、振奋之情时时溢满心间。这本书既是一位大阿訇爱国爱教的历史传奇,更是一部穆斯林奋发踔厉的英雄礼赞,同时还是一册回族信仰与生活的风俗画卷。
- 许晓晴
- 关键词:笃行历史传奇爱国爱教国家宗教
- 沉醉之中的理性
- 2004年
- 酒与文学作品历来有着不解之缘,但是将饮酒生活审美化、诗意化却是陶渊明对文学的独特贡献。在魏晋饮酒之风盛行之际,陶渊明虽然也嗜好饮酒,却能去掉魏晋士人饮酒时的狂放色彩,将理性精神注入其中,即使在酒醉之时也能保持足够的智慧与清醒去体会酒中之理,从而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不仅在酒中找回了自我深刻的自然本性,而且将饮酒生活赋予审美色彩,使其人其事在作品中闪烁着理性的光环,从而符合了后世文人尤其是宋朝文人的审美趣味。
- 许晓晴
- 关键词:陶渊明审美
- 中古时期招隐诗兴盛与消亡探究
- 2011年
- 由于社会政治等各种原因,中古时期隐逸之风大兴,招隐诗与反招隐诗迅速走向繁荣,但随后这两类诗歌却又迅速走向消亡。招隐诗与反招隐诗,承载了士人对隐逸生活的企慕向往之情,同时表现了征召隐士出山题名与企慕隐逸、吟咏隐士、自我投隐的内容,因此背离了招隐诗与反招隐诗自身的命意,这是其走向消亡的主要原因。中古之后这两类题名的诗歌命意和结构则融入其他诗歌之中。
- 许晓晴
- 关键词:招隐诗
- 高校非专业文学课程多维教学模式研究
- 2014年
- 高校非专业文学课程对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有着重要作用。其课程的设置定位决定了该课程教学模式需要进行优化创新。结合教学实践,探索一种多维教学模式,使其通过"唤醒、整合、联系三个步骤和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这一基础",提高非专业文学课程教学效果,对高校非专业文学课程教学是一种有益的探索。
- 曹晓青许晓晴
- 关键词:人文素养文学课程教学模式
- 陶渊明对生命的理性思考
- 2004年
- 陶渊明以一个哲人的心态和思考来面对生命的终极意义,理性地探索着生命悲剧意识的消解方法,在同时代诗人不断发出对生命的留恋、对死亡的恐惧与苦痛的氛围中,表现了一个具有高度自觉的主观品格,能够不受时代风气和思潮左右的独立的自我,用自我理性的思考去面对人与生俱来的永远也无法解脱的痛苦———死亡,并且以自我的实践来证明。在魏晋非理性的生存形态中,理性地面对生命的悲剧性并化解着其苦痛无疑是陶渊明超越他人之处。
- 许晓晴
- 关键词:生命陶渊明非理性
- 中古隐逸诗的情感表现被引量:1
- 2009年
- 隐逸诗经过了先秦两汉时期的萌芽状态,由抒发个体对社会的不满之情到魏晋六朝时期已经成为一种审美理想,其决定性的因素就在于创作主体对表现客体——隐逸进行审美创造,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情感表现。只有在情感得以真实、自然的表现过程中,隐逸理想和隐逸生活才能拥有更大的魅力。
- 许晓晴
- 关键词:情感表现隐逸诗中古先秦两汉时期魏晋六朝时期审美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