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东升 作品数:29 被引量:68 H指数:5 供职机构: 深圳市眼科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深圳市科技计划项目 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末梢灌注指数监测在瑞芬太尼镇痛麻醉中的应用观察 被引量:1 2015年 择期斜视矫正手术患儿60例,分为瑞芬太尼组(R组)和局麻组(L组)各30例。麻醉方法:两组均在手术开始前由手术医师行球结膜下注射2%利多卡因局部阻滞麻醉,辅以盐酸丙美卡因表麻,L组不再辅助其它麻醉或镇静镇痛药物;R组麻醉方法:靶控输注瑞芬太尼,血浆浓度1.8~2.4ng/ml,辅助咪达唑仑0.02mg/kg静注,格拉司琼0.06mg/kg静注。记录手术开始即刻(T1)、开始牵拉眼肌(T2)、持续5s(T3)、10s(T4)、20s(T5)、30s(T6)各时间点的TPI、HR、RR、SPO2,比较组内与组间差异。结果 TPI值变化:随牵拉眼肌时间变化总体具有统计学意义;组间两两比较无统计学意义;L组(T2~T6)与T1时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HR值变化:随牵拉眼肌时间变化总体具有统计学意义;组间两两比较有统计学意义;(T2~T6)与T1时间比较两组均有统计学意义。与心率变化相比,手术中通过观察TPI变化可以辅助监测不良应激反应情况,但是有效的镇痛药物(瑞芬太尼)会减弱TPI的应激反应。 赵东升 张宏 宋桂婷关键词:末梢灌注指数 瑞芬太尼 眼心反射 瑞芬太尼抑制眼肌牵拉痛的半数有效血浆靶浓度测定 2017年 目的探讨瑞芬太尼靶控输注(Target-controlled Infusion,TCI)抑制斜视矫正术中眼肌牵拉疼痛的半数有效血浆浓度(The Median Effective Plasma Concentration,Cp50)。方法择期行斜视矫正术患者27例,采用Dixon序贯法法则使用TCI微量泵靶控输注瑞芬太尼(Minto药代动力学参数模型),首例患者2.2 ng/m L开始,手术中牵拉眼肌时如果患者出现疼痛不适(阳性反应),则下一例患者增加瑞芬太尼血浆靶浓度0.2 ng/m L;反之,如果患者没有疼痛不适(阴性反应),则下一例患者减少瑞芬太尼血浆靶浓度0.2 ng/m L,后续患者输注瑞芬太尼的血浆靶浓度值均由前一例患者对眼肌牵拉疼痛的反应情况来设定,当同一血浆靶浓度第六次出现在阴性反应和阳性反应的交叉点时,观察项目结束。疼痛不适的标准:手术中第一次牵拉眼肌时询问患者感觉,如有疼痛则视为疼痛阳性反应,如没有疼痛则为疼痛阴性反应。通过麻醉信息系统(Do Care 5.0)记录输注瑞芬太尼前即刻(T1)、瑞芬太尼达到目标血浆靶浓度时(T2)、牵拉眼肌时(T3)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NBP)、脉搏血氧饱和度(Sp O2)、呼吸频率(RR)。统计阴性反应者例数(r)和阳性反应者例数(s),计算瑞芬太尼各血浆靶控浓度的对数值(x)及该浓度下的患者阴性反应者例数和阳性反应者例数之和(n)、阴性反应者发生率(p),按半数效量序贯法计算瑞芬太尼的半数血浆靶浓度(CP50)及95%可信区间。结果无牵拉疼痛组(阴性反应者)14例,有牵拉疼痛组(阳性反应者)13例。生命体征变化:HR和RR随时间增加渐呈下降趋势;两组NBP在T3时较T1略有升高,但无差异;Sp O2在各时间点及组间比较均无差异。结论通过序贯法观察得到瑞芬太尼抑制斜视矫正术中眼肌牵拉痛的Cp50为2.14 ng/m L,其95%CI为1.996 8~2.252 9 ng/m L。 赵东升 宋桂婷 张宏关键词:瑞芬太尼 半数有效血浆浓度 序贯法 眼科手术室护理管理者面对的挑战及应对措施 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总结眼科手术室管理者面对的问题及挑战,分析其应对措施。[方法]通过对眼科手术室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提出眼科手术室管理者面对的问题及挑战,并据此进行分析,提出应对措施。[结果]眼科手术室护理管理者面对着医疗安全、工作人员工作积极性较低以及设备、器械等管理三大挑战,可通过提高护士风险意识、完善规章制度和制定操作规程、制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加强护士业务培训和考核以及成立安全管理小组以应对医疗安全问题;通过制定量化考核标准并给予适当的物质和精神激励应对工作人员积极性;通过专人保管等措施加强设备和器械的管理。[结论]眼科手术室护理管理者面对着巨大的挑战,应积极应对,努力提高护理质量,为眼科手术保驾护航。 王爱民 赵东升 肖思瑜关键词:眼科手术室 视网膜母细胞瘤综合治疗的预后及其相关因素 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研究视网膜母细胞瘤(RB)患儿综合治疗的预后并探讨其相关临床因素。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分析在深圳市眼科医院进行综合治疗的65例(92眼)RB患儿的临床资料。综合治疗的方法为以化疗为主联合局部治疗(光凝或冷冻)+眼球摘除治疗。不同结局相关临床因素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其余指标采用Fisher's精准检验。结果:所有RB患儿的总生存率为92%,不同分期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所有患儿总的保眼率为51%,E期和其他4期之间保眼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风险D、E期RB患儿共60例,采用化疗联合局部治疗保眼的共42例,D期18例中11例保眼成功,E期24例中4例保眼成功。治疗成功与失败患儿的初诊时间和随访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根据眼内肿瘤的位置将42例患儿分为3组,分析显示即周边部(包括中周部)与后极部、后极部+周边部保眼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0.021)。42例患儿中4例死亡,均为肿瘤位置处于后极部的患儿,后极部与后极部+周边部2组之间病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5)。结论:综合治疗提高了RB患儿的生存率,但患儿的生存率和保眼率与其临床分期及肿瘤所处的位置高度相关。 路璐 唐松 郭慧 刘桂琴 赵东升关键词:视网膜母细胞瘤 预后因素 镇静下眼科检查椅 本实用新型之镇静下眼科检查椅含头部调节固定装置、肢体调节固定装置和底座。头部调节固定装置含下颌调节固定机构和后脑调节固定机构;下颌调节固定机构和后脑调节固定机构的协同作用,对头部的空间立体姿态进行调整;所述头部调节固定装... 赵东升 周星 宋桂婷 徐华苹 刘欣华 张武 张静 王玉娥 张国明 陈璐 张少冲 刘璐文献传递 喉罩通气麻醉在视网膜脱离修复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探讨喉罩通气麻醉在视网膜脱离修复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择期眼底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分别行气管内插管麻醉(T组)与喉罩通气麻醉(L组)。观察两组患者麻醉前(T0)、插管时(T1)、手术开始15分钟(T2)、手术开始30分钟(T3)、拔管时(T4)各时间点的收缩压、心率与血氧饱和度,比较两组麻醉诱导时间、苏醒时间、苏醒期呛咳等情况。结果喉罩通气麻醉组(L组)患者在T1和T4时间的循环系统波动性较气管内插管麻醉组(T组)稳定,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血氧饱和度相比各时间点无差异(P>0.05);L组较T组诱导时间及苏醒时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组苏醒期呛咳发生率低于T组,差性异显著(P<0.05)。结论视网膜脱离修复术手术中使用喉罩通气麻醉与气管内插管麻醉相比,同样能够提供有效的气道支持,循环系统应激反应小,诱导及苏醒时间短,苏醒期呛咳发生率少,适用于此类的手术麻醉。 赵东升 张宏 宋桂婷关键词:喉罩通气麻醉 气管内插管麻醉 斜视矫正术中应用氯胺酮、瑞芬太尼麻醉患者眼心反射发生情况比较 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比较斜视矫正术中使用氯胺酮、瑞芬太尼麻醉患者眼心反射发生情况。方法选择60例青少年斜视患者,ASAⅠ~Ⅱ级,随机分为K组和R组各30例。两组均行斜视矫正术,于术前行结膜下利多卡因局部阻滞,辅以盐酸丙美卡因表面麻醉。 K组采用氯胺酮2 mg/kg静脉滴注诱导,术中采用微量泵持续静脉泵注0.2%氯胺酮2~3 mg/(kg· h)和1%丙泊酚10 mg/(kg· h);R组靶控输注瑞芬太尼维持其血药浓度1.8~2.4 ng/mL,咪达唑仑0.02 mg/kg、格拉司琼0.06 mg/kg静脉滴注。记录两组呼吸抑制、体动反应情况,比较两组术中眼心反射发生率。结果麻醉过程中,K组发生呼吸抑制2例(6.67%)、体动反应4例(13.33%),R组发生呼吸抑制9例(30.00%)、体动反应0例;两组呼吸抑制、体动反应发生率比较, P 均<0.05。 K 组共发生眼心反射6例(20.00%),其中Ⅰ级5例、Ⅱ级1例;R组共发生眼心反射14例(46.67%),其中Ⅰ级7例、Ⅱ级4例、Ⅲ级3例;两组眼心反射发生率及发生程度比较,P均<0.05。结论斜视矫正术中采用瑞芬太尼麻醉者眼心反射发生率高于使用氯胺酮麻醉者。 赵东升 张宏 宋桂婷关键词:斜视手术 麻醉 瑞芬太尼 氯胺酮 眼心反射 双生子新生儿的早产儿视网膜病变临床分析 被引量:5 2013年 目的:分析双生子新生儿的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发病情况和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至2012年6月在我院筛查眼底的体重2000g以内(含2000g)的患儿,采用广域数字化小儿视网膜图像系统(RectcamlI)或双目间接眼底镜对其进行眼底检查,观察并分析双生子与单生子ROP发生的临床特点与相关因素。结果:纳入研究的早产儿总计4855例,其中双生子874例,单生子3981例。男2660例,女2195例,出生胎龄25。40周.平均33.76周,出生体重680~2000g,平均1415g。所有患儿中有ROP病变的675例.总患病率为13.9%。双生子ROP的发病率高于单生子(P〈0.05);双生子在体重与胎龄方面与单生子相比差异有显著性。结论:由于双生子的胎龄小。体重低,其ROP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单生子且发病时间较早,提示对于多胞胎眼底情况需要密切关注,防范ROP带来的医疗风险的发生。 唐松 赵东升 张国明关键词:早产儿视网膜病变 双生子 发病率 1000g以下超低体重儿的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筛查治疗分析 被引量:8 2013年 目的分析和评价1 000 g以下极低体重新生儿的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筛查及治疗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17例出生体重在1 000 g以下(含1 000 g)经双目间接眼底镜或RetCamII筛查的极低体重新生儿,并对其眼底检查结果、ROP患病情况及不同手术治疗方式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在217例新生儿中发现ROP患儿132例,发病率为60.8%,另外85例新生儿中发现其他眼部病变的10例(4.6%),完全正常75例(34.5%)。同时在ROP患儿中有96例行各种手术治疗,占ROP患儿的72.7%,手术方式中视网膜光凝治疗的有66例,玻璃体腔注药(AVASTIN)联合视网膜光凝治疗的有20例,单纯玻璃体注药治疗的有4例,另有6例行玻璃体手术治疗。结论极低体重新生儿的ROP患病率远高于1 000 g以上的新生儿,且患儿需手术治疗的ROP重症率极高,常需要联合多种治疗手段进行干预。 唐松 张国明 赵东升 郭金莲 谭文静关键词:新生儿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 冷凝治疗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初步报告 被引量:3 2006年 目的探讨冷冻治疗阈值或阈值前期(1型)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ROP)的治疗效果。方法对筛查过程中发现的25例(50只眼)阈值或阈值前期(1型)ROP进行冷凝手术。全麻后在间接检眼镜直视下冷凝周边视网膜无血管区,术后局部应用皮质类固醇和睫状肌麻痹剂2周。病变继续发展者补充冷凝手术,或进行间接检眼镜直视下光凝治疗,发生视网膜脱离或有玻璃体积血者进行玻璃体手术治疗。结果第一次手术后21例(42只眼)病变控制;4例(8只眼)病变仍继续发展,其中2例(4只眼)第2次冷凝手术后病变控制,最后冷凝治疗成功率为92%。1例(2只眼)第2次冷凝手术后1只眼玻璃体积血,3个月后对侧眼发生视网膜脱离,进行了玻璃体视网膜手术病变控制;另外1例(2只眼)一次冷凝治疗后病变继续发展,遂进行激光治疗、玻璃体手术,最后病变控制。结论冷凝是阻止阈值或阈值前期(1型)ROP发展的有效方法,术后玻璃体出血是冷凝的主要并发症之一。冷凝治疗长期疗效有待进一步随访。 张国明 曾键 黄丽娜 赵东升 唐松 吴本清 连朝辉关键词:早产儿视网膜病变 冷凝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