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邵滢

作品数:22 被引量:29H指数:3
供职机构:赣南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江西省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19篇期刊文章
  • 3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9篇文学
  • 2篇文化科学
  • 1篇哲学宗教

主题

  • 16篇文学
  • 14篇文学批评
  • 5篇京派
  • 3篇中国文学
  • 3篇中国文学批评
  • 3篇沈从文文学
  • 3篇审美维度
  • 3篇批评范式
  • 3篇批评者
  • 3篇作家
  • 3篇文艺
  • 3篇小说
  • 3篇国文
  • 3篇国文学
  • 2篇代文
  • 2篇语言
  • 2篇沈从文文学批...
  • 2篇作家批评
  • 2篇现代文
  • 2篇现代文学

机构

  • 13篇华中师范大学
  • 7篇赣南师范大学
  • 3篇武汉大学

作者

  • 22篇邵滢
  • 1篇李萃茂
  • 1篇彭文灵
  • 1篇刘汉波

传媒

  • 7篇赣南师范学院...
  • 3篇华中师范大学...
  • 1篇小说评论
  • 1篇福建论坛(人...
  • 1篇武汉大学学报...
  • 1篇江西社会科学
  • 1篇当代文坛
  • 1篇武汉理工大学...
  • 1篇教育信息化
  • 1篇南阳师范学院...
  • 1篇牡丹江大学学...

年份

  • 1篇2015
  • 1篇2011
  • 2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7
  • 2篇2005
  • 2篇2004
  • 4篇2003
  • 6篇2002
  • 2篇1999
2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古典文学的“现代批评者说”
2009年
古典文学的现代研读存在文学史研究和文学批评两种不同路径。京派以现代批评的方式介入古典文学,在批评测度及其表述、批评方法、批评视域上都显示出文学批评进入"现代"之后的鲜明特色。在这种古典与现代的对话中,京派批评家立足民族审美传统、同时积极将文学和文学批评推向现代的思考和实践,迄今仍启人深思。
邵滢
关键词:京派古典文学文学史研究文学批评
李长之文学批评方法辨被引量:3
2002年
李长之的文学批评具有鲜明的社会历史批评特征 ,但他对主体精神世界的高度关注不同于中国现代文学中主流社会历史批评。本文就其批评中以作家精神为核心来观照社会生活的影响且它与作家艺术世界的关系等特征展开论述 ,试图证明李长之代表了社会历史批评方法的另一典型形态。
邵滢
关键词:文学批评方法社会历史批评
“西方”的“中国化”——朱光潜批评理论建构的方法论启示
2011年
中西学养深厚的朱光潜,广泛接受与吸纳西方文学理论时,具有强烈的本土意识。即以中国文化传统作为接受的先在视界、以解决中国文学现实问题作为接受的目的,"过滤式"引进西学;并通过以西学比附传统、对西学思维方式的策略性调整,完成西学的"中国化"。对同处西方话语强势冲击下的当代理论界,蕴藏在朱光潜创造性转化深处的文化心理和方法策略,值得反思与探索。
邵滢
关键词:文学批评
“第七天的批评”:试论作家批评被引量:2
2003年
作家“反串”批评是批评史中广泛存在的现象 ,且具有批评学中作为一种批评类型存在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作家批评类型的命名 ,不仅在于批评主体特殊的职业身份 ,更由于身份特殊导致了它具有独立的批评前见、阅读方式和批评话语方式 ,标示了作家批评与职业批评的界线 。
邵滢
关键词:作家批评
语言变革与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发生
2003年
语言由于其在人类文化中的特殊地位以及作为文学中的本体性要素,导致20世纪初发生的语言变革成为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发生的重要激发机制和显现表征。语言变革促发了文学批评在批评对象、批评测度、批评话语方面的系列变化,而这一切又恰恰构成了中国文学批评具有“现代性”的真正质素。
邵滢
关键词:语言中国现代文学批评
广袤土地长出的乡土现实关怀——从长篇小说《抵达昨日之河》说起被引量:1
2015年
沉静而坚韧地笔耕于赣南乡间,执着以文字向乡土生活掘进的李伯勇,新近出版长篇小说《抵达昨日之河》,书写了一个下乡知青对乡村拒绝与认同、疏离与抵近的生活史和精神史。知青题材在当代文坛早已取得丰硕成果,李伯勇当下推出这部持重之作,在瞬息万变的接受语境中,赋予小说怎样阅读与讨论的意义?毕竟《抵达昨日之河》已是作家的第六部长篇a;如果对李伯勇的长篇创作进行一次"互文性"阅读,就会发现,这部小说由"知青"打开了另一扇乡土世界之门,
邵滢
关键词:现实关怀乡土世界小说写作精神史知青文学
沈从文文学批评略探被引量:2
1999年
作为文学批评家的沈从文是难以与作为小说家的沈从文齐名。沈从文的小说创作别具一格,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中的地位已被公认。但他的文学批评却不为人注意,因为他算不上20世纪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大家,他的理论思想与批评实践主要体现于一些书信、散文及单篇作家评论中,...
邵滢
关键词:文学批评批评家文艺观审美方式审美理想文艺思想
主客体置换法在“文艺心理学”课堂上的运用被引量:2
2010年
传统的教学方法只顾老师讲而忽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而主客体置换法,恢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善了教学效果。在"文艺心理学"课程中所采用的"个人自学—读书笔记—小组讨论—学生主讲—课堂讨论—教师总结"法正是主客体置换法的具体运用,符合教育教学规律、"文艺心理学"课程的学科性质以及学生的特点。
刘汉波邵滢李萃茂
关键词:文艺心理学
“知人论世”与文学批评被引量:3
2010年
"知人论世"在中国传统文学批评中占有重要地位,同时也经历了不断地衍变与发展。它有着自身存在的文学理论依据,也在漫长的批评实践中证实了其有效性。但20世纪以来,随着文学内部批评、接受美学的兴盛,"知人论世"也显现了理论的局限性。文学批评应立足文本,参照"人"、"世",以求对文本的阐释具有审美性与合理性。
邵滢
关键词:知人论世文学批评
双重维度间的冲突与选择
2005年
审美维度与社会维度的价值碰撞与对话贯穿于文学批评的发展历史,对中国现代批评而言尤其突出。作为现代审美批评代言人的京派,不但捍卫了批评的审美性,而且启示批评如何在审美与社会、政治的冲突对话中确立自身无可回避的存在意义和个性倾向,同时,不断反思与尝试文学批评双重维度间的平衡与定位,最终以属于文学的方式兼容社会意识。
邵滢
关键词:审美维度社会维度京派文学批评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