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优荣
- 作品数:75 被引量:552H指数:14
- 供职机构:广州血液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广州市医药卫生科技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历史地理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广州地区献血者梅毒血清学检测结果分析被引量:2
- 2015年
- 目的了解广州地区献血人群梅毒感染情况,评价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梅毒螺旋体抗体的准确性。方法先用两种不同的ELISA试剂对献血人群进行梅毒筛查,筛查出阳性及灰区者再用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TPPA)进行确证。结果 2012年共检测标本286 096份,ELISA检测阳性1 399份,阳性率0.49%,经TPPA试验确证阳性者有913份;单种ELISA试剂阳性371例,TPPA确认阳性9例;试剂A、试剂B阳性标本与TPPA检测结果符合率分别为69.25%、81.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ELISA检测结果为强阳性者,其与TPPA确证结果阳性者符合率最高;ELISA检测结果为灰区者,其与TPPA确证结果阳性者符合率为0。结论近年来广州地区梅毒感染率有所增长。不同的梅毒ELISA试剂的检出效能存在较大差异,血站在选择筛查试剂时应做试剂评估。应采用灵敏度高,特异性好,具有一定互补性的两种试剂,确保所有阳性样本的检出,保障临床安全输血。
- 杜荣松郑优荣黄伯泉戎霞王淏
- 关键词:梅毒螺旋体献血人群血液筛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 2013—2014年广州无偿献血者血液核酸检测无效结果分析被引量:8
- 2016年
- 目的统计分析2013—2014年广州地区无偿献血者血液核酸检测无效结果情况,查找造成无效结果的原因,以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完善血站实验室质量体系的建设。方法采用诺华全自动核酸检测系统,对广州市2013—2014年无偿献血者的血液标本进行核酸检测,对无效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比较这两年的核酸检测无效结果。结果 2013年与2014年的无效结果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1 215.37,P<0.001)。2014年核酸检测无效结果率比2013年下降41.88%。导致检测结果无效的原因主要有仪器故障与人工操作失误两大方面。结论2014年通过加强人员的培训及完善操作规程后,无效结果数明显减少。每月做好检测无效结果的统计分析工作,及时查找原因,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既可节约资源,又可以完善本中心的质量管理体系。
- 梁浩坚许结仪郑优荣郑剑婷林诗雅
- 关键词:核酸检测技术
- 广州地区献血人群人类细小病毒B19感染情况及病毒载量分析被引量:11
- 2009年
- 目的了解广州地区献血者HPVB19感染状况。方法采用EIA对献血者血进行HPVB19 IgG、IgM筛查,并用PCR法对HPV B19抗体阳性血样进行HPV B19 DNA检测。结果HPV B19 IgG阳性率为38.6%(679/1760),HPVB19 IgM阳性率为1.9%(33/1760),两者有显著差异(P<0.001)。33例HPVB19 IgM阳性样本,HPVB19 DNA阳性检出率为63.6%(21/33);56例HPVB19 IgG阳性样本,HPVB19 DNA阳性检出率为1.8%(1/56),两者有显著差异(P<0.001)。21例HPV B19 DNA阳性样本中,病毒载量≥1×104Copies/ml占51.9%(13/21)。结论广州地区献血者HPV B19病毒既往感染率较高,但HPV B19病毒急慢性感染率较低。
- 郑优荣李仲平梁浩坚黄柏泉田也
- 关键词:献血者HPVB19病毒载量
- 献血者人群庚型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被引量:2
- 1998年
- 庚型肝炎病毒(HGV)主要经血或肠道外途径传播,反复输血、静注毒品成瘾者等均为高危人群[1,2]。国内学者已证实,献血者中存在庚型肝炎病毒感染[3]。但对该型肝炎的流行状况还缺乏全面认识。为此,笔者对广州地区献血者进行了较大规模的HGV血清流行病学调...
- 江朝富郑优荣侯华嘉李玉笑陈冲李国华佘俊
- 关键词:庚型肝炎血清流行病学献血
- 献血人群梅毒螺旋体免疫印迹法IgG/IgM抗体检测及应用分析被引量:2
- 2020年
- 目的了解广州地区献血人群ELISA梅毒抗体阳性中免疫印迹法TP-IgG/IgM抗体检测情况,探讨TP-WB在本地区献血者梅毒检测应用的意义。方法采用抗-TP ELISA试剂(A:北京万泰、B:上海科华)对本中心采集的无偿献血者血浆标本作抗-TP检测,2015年1—6月随机收集208例呈反应性标本(包括双试剂,单试剂,灰区)的抗-TP ELISA的S/CO值,进行梅毒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TPPA)确认和欧蒙免疫印迹法(TP-WB)检测;分析TP-IgG-WB和TP-IgM-WB阳性的P15/P17/P45/P47条带情况;以WB为参照对A、B 2试剂检测结果的S/CO值进行ROC曲线分析。结果 208例TP-ELISA检测为单试剂阳性5例,TPPA与TP-WB均为阴性,ELISA双试剂阳性203例,TPPA检测阳性165例,阳性率为79.30%(165/208)。208例标本中全部进行TP-IgG-WB检测阳性147例,阳性率70.67%(147/208),不确定4例;其中只有106例标本同时进行了TP-IgM-WB检测,检出阳性为4.85%(5/103),同时为IgG阳性,不确定3例,TPPA与TP-WB检测阳性结果存在差异(P<0.01);147例TP-IgG-WB阳性条带抗体谱(P15/P17/P45/P47)阳性率比较高,其中条带P15/P45阳性率高达93.2%,5例TP-IgM-WB阳性中均检出P15/47条带;ROC曲线分析中,A试剂S/CO的ROC曲线曲线下面积AUC为0.902(95%CI:0.851—0.952,P<0.05),约登指数为0.745,S/CO最佳临界点为14.9;B试剂S/CO的ROC曲线AUC为0.946(95%CI:0.917—0.976,P<0.05),约登指数为0.784,S/CO最佳临界点为13.6。结论广州地区献血人群中梅毒螺旋体抗体不合格人群中主要以IgG抗体阳性为主,即多为既往感染;不同抗-TP ELISA试剂有其对应的最佳S/CO阈值,可以通过S/CO值预测梅毒感染确证试验的阳性结果;梅毒螺旋体抗体的免疫印迹法可作为采供血机构确认梅毒感染的有益补充。
- 黄伯泉王淏黄志健谢君谋杜荣松郑优荣
- 关键词:梅毒免疫印迹梅毒特异性抗体ROC曲线
- 广州市单项核酸检测阳性无偿献血者追踪结果分析被引量:18
- 2019年
- 目的研究单项核酸扩增检测(NAT)阳性献血者的血液安全性,为采供血机构完善献血者屏蔽与归队策略提供数据支持。方法以2 633份单项NAT阳性献血者样本为研究对象,使用HBV、HCV、HIV NAT鉴别试验作进一步鉴定,对献血者进行召回复查全部血清学筛查项目及核酸检测,统计分析献血者复查结果,并对归队献血者后续献血筛查结果进行追踪分析。结果 2 633份样本中单项NAT阳性率为0.23%,NAT鉴别试验阳性率为32.78%。召回665例单项NAT阳性献血者复查,150例献血者复检出现不合格项而屏蔽献血资格,其中21例HBsAg阳性、3例抗-HIV初筛阳性(送CDC确证为阳性)、110例仍为单项NAT阳性;515例献血者复查全部筛查项目均合格,当中177例(占21.01%)献血者没有再次献血;35例复检单项NAT阴性献血者的回顾性核酸鉴别试验阳性,当中12例献血者1次或1次以上的合格献血记录,11例献血者在解锁后献血,血液筛查中再次出现单项NAT阳性的结果。结论 NAT能进一步缩短血液筛查"窗口期",提高血液安全性,同时也造成一部分血液由于NAT假阳性结果而浪费;部分解锁屏蔽的献血者的NAT结果存在不确定性,其血液安全性有待进一步确认,采供血机构应尽快完善献血者屏蔽和归队策略,在确保血液安全同时减少献血者流失。
- 李仲平林诗雅郑优荣梁浩坚王淏黄志健谢君谋陈锦艳李丰沛
- 关键词:无偿献血核酸检测血液安全
- 我国5城市献血者HIV及HCV核酸检测研究被引量:1
- 2006年
- 血液安全性问题是全球关注的焦点问题.由于存在检测窗口期、免疫隐匿性感染、病毒变异等原因,使血液无法保证零风险.为评估现有检测体系、献血模式、和管理体系下我国血液的残余风险度,并探讨我国血液核酸检测(NAT)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开展了历时2年多的NAT检测多中心国际合作研究.现将部结果报告如下.……
- 任芙蓉王憬惺赵海燕张远志文国新姚富柱高国静严力行江朝富白旭华美黑丽·铁木尔涂源泉朱发明郑优荣崔莉龚晓燕郑鹏Paul NessHua Shan
- 应用中和试验和FQ-PCR试验评价2种HBsAg EIA血筛试剂检测效果
- 李仲平郑优荣粱浩坚肖韶英
- 乙型肝炎病毒全长基因组的扩增被引量:2
- 2008年
- 目的:探讨扩增乙肝病毒全长基因组合适的PCR反应条件。方法:设计针对负链5′末端引物,PCR一步法扩增乙肝病毒全长基因。改变PCR反应条件,决定最佳退火温度和最佳引物浓度,并观察不同乙肝病毒DNA模板量对PCR扩增效率的影响。结果:最佳退火温度为68℃,最佳引物浓度为0.5μmol/L,模板量在150拷贝以上能扩增出乙肝病毒全长基因,但模板量达到105拷贝抑制扩增效率。结论:退火温度为68℃、引物浓度为0.5μmol/L、乙肝病毒DNA模板量在150~105拷贝为乙肝病毒全长基因扩增的合适PCR反应条件。
- 周豪杰聂咏梅付涌水汪传喜陶黎阳郑优荣
- 关键词:肝炎病毒乙型基因组聚合酶链反应
- 2002—2011年广州市无偿献血人群HIV抗体阳性情况分析被引量:12
- 2012年
- 目的分析2002—2011年广州市无偿献血人群HIV抗体阳性情况,了解HIV抗体阳性无偿献血者人群特征,为制定无偿献血招募策略提供依据,确保血液安全。方法无偿献血者血液标本HIV抗体筛查实验采用ELISA试验,HIV抗体筛查可疑标本送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使用免疫印迹法确认。选择2002—2011年广州市无偿献血者HIV抗体筛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2—2011年2 054 978例无偿献血者中检出378例HIV抗体阳性,总阳性率为18.40/10万,2006年起HIV阳性率呈上升趋势(P<0.01)。阳性例数男女比例为1.81∶1,年龄在18~39岁占93.3%,18~29岁占60.3%,首次献血者HIV抗体阳性率为23.8/10万,献血次数超过3次者为13.4/10万,街头流动点献血者HIV抗体阳性率36.2/10万,单位组织献血者阳性率7.0/10万,不同献血次数和不同献血方式献血人群HIV抗体阳性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结合广州市无偿献血人群HIV抗体阳性现状,提示应坚持从低危人群中招募献血者的原则,加大单位组织献血所占比重,加强街头流动献血点献血前招募和咨询工作,确保血液安全。
- 李仲平郑优荣梁浩坚王淏肖韶英黄伯泉
- 关键词:无偿献血者HIV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