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余朋
- 作品数:108 被引量:300H指数:8
- 供职机构: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福建省卫生厅青年科研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理学文化科学金属学及工艺更多>>
- PRDX4在口腔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1
- 2022年
- 目的:研究过氧化物还原酶4(PRDX4)在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OSCC)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108例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中PRDX4及E-cad、Vim的表达情况。分析其与病理特征、预后的关系及可能的致病机制。结果:PRDX4在口腔鳞癌组织中表达率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P<0.001),其表达与患者生存时间(P=0.002)、淋巴结转移(P=0.003)、神经侵犯(P=0.024)及分化程度(P<0.001)显著相关;PRDX4与E-cad表达成负相关(r=-0.327,P=0.001),与Vim表达成正相关(r=0.313,P=0.001)。结论:PRDX4可能参与OSCC的发生发展,且与不良的预后存在密切关系,其机制可能与上皮间质转化相关。
- 王丽梅李国平陈余朋郑珂
- 关键词:免疫组织化学
- 嗜酸性实性囊性肾细胞癌6例临床病理分析被引量:5
- 2020年
- 目的探讨嗜酸性实性囊性肾细胞癌(eosinophilic solid and cystic renal cell carcinoma,ESC RC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收集6例ESC RCC的临床病理资料,对其行HE和免疫组化染色,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男性5例,女性1例,发病年龄17~61岁(中位年龄48岁)。所有病例均经手术切除治疗,随访4~97个月,未见复发和转移。肿瘤原发于肾脏,肿瘤直径3.0~5.6 cm,肿瘤与周围肾组织界线较清,无完整包膜。大体多呈囊、实性生长,镜下见嗜酸性细胞呈实性片状、团块状、腺泡状及管状排列,胞质内可见大小不等空泡、均质包涵体样小球及颗粒状彩斑,细胞核圆形或卵圆形,可见多核瘤巨细胞。临床分期均为T1N0M0期,WHO/ISUP分级在G1~G3级。免疫表型:PAX-8、AMACR、SDHB、CK8/18和vimentin均阳性,5例CK20阳性,CK、CD10和HMB-45个别病例阳性,CK7、CA9、CD117、Melan-A、EMA和TFE-3均阴性。结论ESC RCC是一种尚未纳入WHO(2016)泌尿生殖系统肿瘤分类的新型肾细胞癌,恶性度较低,极少发生复发和转移,是一种惰性肿瘤。囊实性结构、胞质特征性的点彩状颗粒和免疫组化标记CK20阳性有助于确诊ESC RCC。
- 陈琪张声陶璇陈余朋陈虹
- 关键词:肾细胞癌嗜酸性实性免疫组织化学
- H3K27me3在血管瘤及血管畸形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 2022年
- 目的探讨内皮细胞H3K27me3在血管瘤和血管畸形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21年6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病理科244例血管瘤和血管畸形患者库存蜡块,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H3K27me3表达水平,分析H3K27me3在血管瘤和血管畸形中的表达差异,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并结合血管周细胞SMA染色的结果探讨其在血管异常发育中的潜在作用,应用ROC曲线评价其在血管瘤和血管畸形鉴别中的诊断价值。结果H3K27me3主要在血管瘤的内皮细胞表达,其在血管瘤的平均表达率为50%~90%,但血管畸形内皮细胞H3K27me3表达率为30%~50%,血管周细胞几乎不表达。基于GSE21212数据集并结合文献获得内皮细胞限制性表达基因10个,通过ENCODE网页工具分析发现不同谱系内皮细胞SOX2启动子区有H3K27me3富集,H3K27me3与SOX2交互作用可能与血管的发育和分化有关。结论内皮细胞H3K27me3可以作为血管瘤与血管畸形鉴别的补充标记物,但其在婴儿的血管瘤中表达具有异质性。
- 王珺岚陈余朋张声陈林莺黄茜张真真
- 关键词:血管病变表观遗传学组蛋白甲基化
- Par3、Par6及aPKC蛋白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意义被引量:3
- 2014年
- 目的探讨Par3、Par6和a PKC在胃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分别检测Par3、Par6和a PKC三种蛋白在153例胃癌各个位点(即胃癌黏膜层、肿瘤中心、侵袭前沿)及淋巴结转移灶中的表达,并以正常胃黏膜作为对照。结果Par3、Par6和a PKC在胃癌组织各个位点的表达水平均显著低于正常胃黏膜(P<0.01);Par3、Par6、a PKC在胃癌中的表达下调率高于肠型和混合型胃癌(P<0.05,P<0.01,P<0.01),Par6和a PKC在侵袭至浆膜及浆膜外病例中的表达下调率显著高于侵及黏膜及肌层的病例(P均<0.01),伴有淋巴结转移病例中Par6的表达低于不伴有淋巴结转移病例(P>0.05)。结论Par3、Par6和a PKC表达下调促进胃癌的发生、发展。
- 熊中堂张声王行富郑珂陈虹陈余朋
- 关键词:胃肿瘤PAR3免疫组织化学
- EBER原位杂交试剂盒的性能验证及条件优化被引量:1
- 2021年
- EBER是EB病毒编码的小RNA,是EB病毒的表达产物,受EB病毒感染的细胞核中以高拷贝数存在。目前EBER原位杂交已成为组织和细胞中EB病毒检测的金标准[2],检测方法有手工操作、半自动和全自动免疫组化染色仪操作法。本科室刚引进新的EBER检测试剂盒并运用Ventana BenchMark ULTRAL全自动免疫组化仪进行EBER原位杂交检测,为了使检测结果更加准确,我们对产品说明书推荐的EBER原位杂交法进行性能验证及条件优化。
- 陈余朋陈林莺黄茜罗胜张声
- 关键词:EBER原位杂交
- YAP1、PD-L1及MMR蛋白在消化道神经内分泌癌中的表达及意义被引量:1
- 2023年
- 目的探讨Yes相关蛋白1(YAP1)、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及错配修复(MMR)蛋白在消化道神经内分泌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组织芯片及免疫组化法,检测122例消化道神经内分泌癌组织中YAP1、PD-L1及MMR蛋白的表达情况,并结合消化道神经内分泌癌不同临床病理参数和患者预后进行比较分析。结果YAP1核、YAP1质、PD-L1及MMR蛋白缺失的阳性率分别为27.1%、35.3%、22.1%、2.5%。YAP1在神经内分泌癌组织中的表达显著高于正常组织或神经内分泌瘤(均P<0.05),YAP1核表达与脉管浸润、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呈显著正相关(均P<0.05)。PD-L1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无明显相关性(均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YAP1核表达与PD-L1表达呈负相关(P<0.05)。生存分析未发现YAP1及PD-L1的预后意义。结论YAP1核表达可能与消化道神经内分泌癌的发生发展有关;消化道神经内分泌癌表达PD-L1及错配修复缺陷(dMMR);针对YAP1的靶向治疗及抗PD-1/PD-L1治疗可能成为消化道神经内分泌癌的潜在新疗法。
- 叶郁红陈辉陈辉陈余朋王密王鹏程翁丹枫张声
- 关键词:PD-L1神经内分泌癌消化道
- 性腺外卵黄囊瘤8例临床病理分析被引量:10
- 2015年
- 目的探讨性腺外卵黄囊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治疗与预后。方法对8例性腺外卵黄囊瘤的临床资料、病理特点及免疫组化等进行回顾性研究,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本组病例平均年龄4.3岁。临床表现因肿瘤所在的解剖部位。血清AFP明显升高。肿瘤组织形态多样,具有疏松的网状结构、S-D小体和嗜酸性小体等特点。免疫组化显示AFP、SALL4、CK和PLAP(+),CD117、EMA、vimentin、p16、CD34和HPL部分(+),Oct3/4、Sox-2、HCG、CD30、CA125和WT-1(-),Ki-67阳性指数1%~90%。预后差。结论性腺外和性腺内卵黄囊瘤的组织学特点类似,但性腺外卵黄囊瘤好发于婴幼儿,且预后更差。血清AFP含量的高低有助于性腺外卵黄囊瘤的诊断。
- 陈月清陈虹王行富陈余朋张声王密
- 关键词:卵黄囊瘤免疫组化预后病理
- 卵巢未成熟畸胎瘤伴腹膜胶质瘤病4例并临床病理分析被引量:3
- 2016年
- 目的 探讨卵巢未成熟畸胎瘤(ovarian immature tera-toma,OIT)伴腹膜胶质瘤病(gliomatosis peritonei,GP)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4例OIT伴GP的临床资料、病理学及免疫表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患者年龄17~27岁,OIT肿瘤最大径4~36cm,镜下由3个胚层来源的各种成熟和未成熟组织组成,并见未成熟原始神经外胚层组织,组织学分级Ⅰ级3例、Ⅲ级1例。4例GP镜下见多个成熟性神经胶质结节播散性种植于大网膜。免疫组化标记GFAP、SOX2均阳性。术后3例采取辅助化疗,分别随访3~114个月,均健康生存,1例失访。结论 OIT伴GP临床罕见,其预后与OIT的组织学分级相关,GP存在复发或恶变风险,需长期密切随访。
- 潘地铃马宏吴荔香詹燕美陈余朋
- 关键词:卵巢肿瘤未成熟畸胎瘤临床病理学预后
- Brdu免疫组化的一点体会
- BrdU(尿嘧啶脱氧核苷)指标常用于研究细胞再生,以及各种不同的因素对正常或肿瘤组织动力学的影响。对于该抗体,本实验尝试了不同的修复方法,包括不修复、酶修复、pH6.0柠檬酸和pH90Tris-EDTA高压修复以及微波修...
- 陈余朋何现文肖文惠陈志宏
- 关键词:免疫组化细胞再生
- 文献传递
- 中枢神经系统孤立性纤维性肿瘤/血管外皮瘤71例临床病理分析被引量:16
- 2017年
- 目的由于中枢神经系统(CNS)孤立性纤维性肿瘤(SFT)与血管外皮瘤(HPC)的分子遗传学特征一致,2016 WHO CNS肿瘤分类将二者合为SFT/HPC,并分为3级。本文主要探讨CNS SFT/HP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鉴别诊断及临床预后等。方法收集71例CNS SFT和HPC进行回顾性研究和重新分级,对组织形态学、免疫组织化学和临床影像资料进行分析,并进行随访及复习相关文献。结果71例患者中男性37例,女性34例;年龄3~77岁,中位年龄48岁。WHO Ⅰ级12例(17%)、WHOⅡ级26例(37%)和WHOⅢ级33例(46%)。镜下可表现为经典的SFT表型、HPC表型或二者混合。免疫表型上,97%(69/71)的病例表达STAT6,其中96%(66/69)的病例弥漫强阳性;bcl-2、CD99及波形蛋白表达率均约为90%;CD34表达率随着肿瘤级别升高而降低,平均表达率为78%,10%(7/71)的病例不同程度表达SSTR2a,其中1例胞质强阳性;极少数病例局灶表达上皮细胞膜抗原、CD57、S-100蛋白;Ki-67阳性指数1%~50%。34例随访8~130个月,其中12例复发(35%),2例(6%)发生肝转移。结论CNS SFT/HPC相对少见,不同级别之间临床病理和预后之间明显重叠或过渡。STAT6是目前诊断该肿瘤较为特异的标志物。手术切除为首选治疗手段,Ⅱ级和Ⅲ级易复发及转移,最常转移部位为肝脏。
- 李晓玲付伟伟张声陈达阳陈余朋武杰刘雪咏李国平林生明罗胜蔡珊珊郭伟王行富
- 关键词:孤立性纤维瘤血管外皮细胞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