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绝经
  • 5篇绝经后
  • 5篇骨质
  • 5篇骨质疏松
  • 5篇骨质疏松症
  • 4篇围绝经
  • 4篇围绝经期
  • 4篇围绝经期及绝...
  • 4篇经期
  • 4篇绝经期
  • 3篇骨密度
  • 3篇妇女骨质疏松
  • 3篇妇女骨质疏松...
  • 2篇用药
  • 2篇用药治疗
  • 2篇替勃龙
  • 2篇联合用
  • 2篇联合用药
  • 2篇联合用药治疗
  • 2篇合用

机构

  • 5篇温州医学院附...

作者

  • 5篇陈国丹
  • 5篇丁红香
  • 3篇管玉涛
  • 3篇蔡莲莲
  • 2篇胡越
  • 2篇吕杰强
  • 2篇梅洁
  • 2篇汪玲玲
  • 2篇赵宇
  • 1篇陈艳
  • 1篇耿筱虹
  • 1篇张琼

传媒

  • 2篇医学研究杂志
  • 1篇中华妇产科杂...
  • 1篇海峡药学

年份

  • 1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联合应用阿仑膦酸钠及阿法骨化醇对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的影响被引量:8
2011年
目的评价联合应用阿仑膦酸钠及阿法骨化醇对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的影响。方法征集2008年7月~2009年12月妇科更年期门诊骨量减少或骨质疏松症的围绝经期及绝经后患者56例,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口服阿仑磷酸钠70mg每周1次+阿法骨化醇胶囊0.25μg每日2次+复方氨基酸鳌合钙1000mg每日1次;对照组:口服复方氨基酸鳌合钙1000mg每日1次。两组均连续服药48周。治疗前、后采用双能x线吸收法测定腰椎1~4节(L1-4)及左股骨密度(BMD);同时抽血清检测骨代谢指标:骨碱性磷酸酶(BALP)、I型胶原C端肽(CTX)、25(OH)D3。结果两组在治疗48周后临床疼痛等症状均明显改善与好转,有效率分别为93.55%和64.00%,有显著差异(P〈0.05);试验组L1-4及左股骨部位骨密度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5),两者增幅为(2.87±2.75)%和(2.53±1.14)%。治疗后两组之间比较,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试验组能有效降低BALP及CTX、升高25(OH)D,水平,三者改变率分别为(-19.56±17.67)%、(-6.12±3.94)%和(+6.34±3.17)%,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治疗后两组相比,三者改变率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联合应用阿仑膦酸钠及阿法骨化醇在治疗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效果良好。
管玉涛张琼蔡莲莲赵宇吕杰强丁红香陈国丹
关键词:围绝经期及绝经后骨质疏松症骨密度骨代谢指标
联合应用阿仑膦酸钠及替勃龙对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的疗效观察被引量:4
2012年
目的评价联合应用阿仑膦酸钠及替勃龙对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的影响。方法征集2008年7月~2010年12月妇科更年期门诊骨量减少或骨质疏松症的围绝经期及绝经后患者77例,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口服阿仑磷酸钠70mg每周1次+替勃龙2.5mg每日1次+复方氨基酸鳌合钙1000mg每日1次;对照组:口服复方氨基酸鳌合钙1000mg每日1次。两组均连续服药48周。治疗前、后采用双能X线吸收法测定腰锥1-4节(L1-L4)、股骨颈、大粗隆及Ward′s三角区骨密度(BMD);同时抽血清检测FSH及E2水平。结果两组在治疗48周后临床疼痛等症状均明显改善与好转,有效率分别为89.19%和63.64%,有显著差异(P〈0.05);试验组股骨颈、大粗隆、Ward′s三角区及平均骨密度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5),两者增幅为0.81%、1.05%、1.64%和0.89%;试验组能有效降低FSH和升高E2水平,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治疗后两组相比,两者改变率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联合应用阿仑膦酸钠及替勃龙在治疗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效果良好。
梅洁汪玲玲吕杰强丁红香陈国丹
关键词:围绝经期及绝经后骨质疏松症骨密度
围绝经期及绝经后骨质疏松症联合用药治疗的临床研究
目的评价不同联合方案预防和治疗围绝经、绝经后骨质疏松症(OP)的疗效性与安全性。方法征集2008年7月-2009年12月妇科更年期门诊骨量减少或OP的围绝经期及绝经后患者109例,随机分为3组,甲组:口服复方氨基酸鳌合钙...
管玉涛蔡莲莲丁红香陈国丹胡越
文献传递
联合应用阿仑膦酸钠及替勃龙对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患者血清MMP-2、9及骨转换标志物的影响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探讨阿仑膦酸钠及替勃龙对更年期妇女骨质疏松症患者MMP-2、9及骨转换的影响。方法选择2009年7月~2010年12月在笔者医院更年期门诊经BDM测量诊断为骨量减少或骨质疏松的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年龄在46~75岁之间的86例女性,随机分为实验组46例,口服阿仑膦酸钠片70mg每周1次+替勃龙1.25mg/d+服用复方氨基酸鳌合钙口服1000mg/d;对照组40例,口服氨基酸螯合钙1000mg/d。两组妇女均连续服药48周。治疗前、后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骨碱性磷酸酶(BALP)、1型胶原C端肽(CTX)、25羟维生素D3[25(OH)D3]。结果 86例中共9例(10.47%)未完成研究,具体原因如下:试验组退出5例(上腹部隐痛不适,烧灼感3例,恐癌2例)。对照组4例(失访1例,自动退出3例),退出病例未纳入统计,退出病例未纳入统计。①骨代谢指标:BALP及CTX两组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5(OH)D3治疗后实验组较治疗前显著上升,对照组较治疗前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MMP:MMP-2及MMP-9治疗后实验组较治疗前显著下降,对照组较治疗前显著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仑膦酸钠及替勃龙可用于OP的治疗,可降低MMP-2、9及骨转换,对治疗骨质疏松症有理论依据和临床意义。
汪玲玲陈艳梅洁赵宇耿筱虹丁红香陈国丹
关键词:围绝经期及绝经后骨质疏松症骨转换指标
不同方案联合用药治疗围绝经期及绝经后期骨质疏松症的疗效观察被引量:22
2010年
目的探讨不同方案联合用药治疗围绝经期及绝经后期骨质疏松症(OP)的疗效。方法选择2008年7月至2009年12月在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妇科门诊就诊的伴有骨量减少或OP的围绝经期及绝经后期妇女109例,随机分为3组,A组36例,口服氨基酸螯合钙1000mg/d+阿法骨化醇0.25μg/bid;B组40例,口服氨基酸螯合钙1000mg/d+阿法骨化醇0.25μg/bid+替勃龙1.25mg/d;C组33例,口服氨基酸螯合钙1000mg/d+阿法骨化醇0.25μg/bid+阿仑膦酸钠70mg(每周1次)。3组妇女均连续服药48周。治疗前、后采用双能x线吸收法测定腰锥第1~4节(L1-4)及左股骨骨密度(BMD);同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骨碱性磷酸酶(BALP)、羟基末端肽(CTX)、25-羟维生素D3[25(OH)D3]水平。结果109例中共有7例(6.4%,7/109)因自动停药、副反应较重不能忍受或失去联系而退出,其中A组2例(失去联系)、B组3例(自动停药)、C组2例(上腹部隐痛不适,烧灼感),退出病例未纳入统计。(1)疼痛症状改善:3组妇女治疗48周后,临床疼痛等症状均明显改善,改善率分别为85%(29/34)、92%(34/37)和94%(29/31);(2)BMD:3组妇女治疗后BMD均明显提高,治疗前A、B、C组L1-4BMD分别为(0.88±0.15)、(0.89±0.18)、(0.87±0.10)g/cm^2;治疗后分别为(0.90±0.01)、(0.93±0.09)、(0.91±0.11)g/cm^2;治疗前A、B、C组左股骨BMD分别为(0.87±0.07)、(0.87±0.07)、(0.85±0.12)g/cm^2;治疗后分别为(0.90±0.03)、(0.91±0.08)、(0.89±0.12)g/cm^2B、C组与A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B、C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骨代谢指标:治疗前A、B、C组BALP分别为(26±6)、(26±9)、(28±7)μg/L,治疗后�
管玉涛蔡莲莲丁红香陈国丹胡越
关键词:骨质疏松骨质疏松绝经后骨密度药物疗法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