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灵

作品数:9 被引量:44H指数:4
供职机构: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深圳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心肌
  • 4篇血压
  • 4篇老年
  • 4篇高血压
  • 3篇高血压患者
  • 2篇动脉
  • 2篇心病
  • 2篇心肌梗死
  • 2篇心肌缺血
  • 2篇心绞痛
  • 2篇型心
  • 2篇型心绞痛
  • 2篇器官
  • 2篇缺血
  • 2篇稳定型心绞痛
  • 2篇老年高血压
  • 2篇老年高血压患...
  • 2篇急性心肌梗死
  • 2篇绞痛
  • 2篇梗死

机构

  • 9篇深圳市第二人...

作者

  • 9篇陈灵
  • 6篇刘莉
  • 5篇刘鹏鹰
  • 5篇李瑛
  • 3篇刘景芳
  • 2篇刘钦铭
  • 2篇赵志刚
  • 1篇杨永达
  • 1篇金丽华
  • 1篇刘纯
  • 1篇申群喜
  • 1篇王云霞
  • 1篇柴杰
  • 1篇毛泽春
  • 1篇鄢风仙
  • 1篇潘雄

传媒

  • 1篇浙江临床医学
  • 1篇中国急救医学
  • 1篇中华老年医学...
  • 1篇中国康复
  • 1篇广东医学院学...
  • 1篇中西医结合心...
  • 1篇现代医院
  • 1篇2005急诊...

年份

  • 1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0
  • 5篇2005
  • 1篇2003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曲线对靶器官的影响研究
高血压所造成的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已成为各种疾病死亡率之首,全球患高血压者约10亿,我国高血压患者已逾亿。随着人口老龄化,如不采取广泛有效的预防措施,高血压的患病率还会进一步增加。早在60年代初,Hinman H就注意到血...
李瑛刘景芳刘钦铭陈灵刘莉刘鹏鹰
文献传递
杏丁注射液治疗稳定型心绞痛病人的疗效观察被引量:8
2005年
目的 评价杏丁联合用药在稳定型心绞痛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稳定型心绞痛6 6例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33例。观察组在给予基础治疗的同时,联合应用杏丁每日2 5mL ,静脉输注,1 5d为1个疗程。对照组给予基础治疗。观察试验前后临床情况、活动平板试验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实验后,每周心绞痛发作次数及硝酸甘油片消耗量减少(P <0 .0 1 ) ;心绞痛发作所需时间、运动持续时间、总工作量明显增加。结论 杏丁注射液能够改善稳定型心绞痛病人的心肌缺血状态及血液流变学指标。
李瑛陈灵刘莉刘鹏鹰
关键词:杏丁注射液心绞痛心肌缺血血液流变学
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曲线对靶器官的影响研究
本文选择高血压患者187例根据患者动态血压监测曲线分为非勺型曲线组和勺型曲线组,进行动态血压测量、超声心动图检查、活动平板试验、头颅CT/MRI检查、高血压眼底视网膜病变分级和尿蛋白检测实验.结果显示,动态血压监测能有效...
李瑛刘景芳刘钦铭陈灵刘莉刘鹏鹰
关键词:老年高血压靶器官
文献传递
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脉压指数与心血管病变的相关性分析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分析老年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脉压指数(PPI)与心血管病变的临床相关性.方法 EH患者40例,按测得的PPI分为PPI≤0.4组、0.4-0.5组和〉0.5组,分析PPI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数量、面积和斑块积分及其与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舒张末期室间隔厚度(IVST)、舒张末期后壁厚度(LVPWT)和重量指数(LVMI)的相关性.结果 PPI与LVDd、IVST、LVPWT、LVMI及颈动脉斑块面积、数量积分呈正相关(P〈0.05);PPI〉0.5组与PPI≤0.4组和0.4-0.5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结论 PPI与老年EH患者左心室肥厚与颈动脉病变密切相关,可作为监测心血管病变的一个有效指标.
赵志刚陈灵刘纯杨永达
关键词:老年原发性高血压脉压指数颈动脉病变
川芎嗪联合用药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观察被引量:7
2005年
目的评价川芎嗪在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心肌缺血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的75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8例)及对照组(37例)。观察组在给予基础的冠心病药物(硝酸酯、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他汀类及小剂量阿司匹林等)治疗基础上,加用川芎嗪100mg,静脉点滴,每日1次,治疗14天为1疗程。结果实验前,两组患者心绞痛、心肌缺血等情况均无明显差异(P>0.05)。实验后,观察组与对照组对比,每周心绞痛发作次数及硝酸甘油片消耗量较对照组减少(P<0.05);心率、心率和血压乘积无明显变化(P>0.05);运动耐量、总工作量、运动诱发心绞痛时间、运动后ST段下降1mm所需时间及运动持续时间明显增加(P<0.001)。观察组患者因使用川芎嗪有2例出现皮疹、1例出现血管性水肿副作用而退出实验。结论川芎嗪能够改善冠心病患者的心肌缺血,但少数人可能出现过敏副作用。
李瑛陈灵刘莉刘鹏鹰
关键词:川芎嗪联合用药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心肌缺血
社区高血压病患者及家属同步施教的效果观察被引量:4
2010年
目的:探讨对社区高血压病患者及其家属同步实施健康教育的效果。方法:66例高血压病患者及其家属,在社区实施为期1年的高血压病健康教育干预。干预前后检测患者生活习惯、行为方式、体质量的变化以及对高血压病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用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量表评定患者生活质量的变化。结果:干预1年后,66例患者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各项目、体质量超标情况较干预前改善,疾病知识的掌握程度较干预前提高,生活质量量表各因子评分(除环境领域和精神支柱因子外)和总分均高于干预前(P<0.05)。结论:对社区高血压病患者及其家属同步实施健康教育,可提高患者对高血压病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改善不良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金丽华王云霞陈灵鄢风仙
关键词:高血压病健康教育生活质量
急性心肌梗死QT离散度与室性心率失常及心功能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1
2003年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发病早期QT离散度 (QTd)与室性心律失常及临床心功能的关系。方法 :138例AMI住院患者发病 2 4h内作常规心电图检查 ,计算QTd ,并行心电监护 ,记录心律失常。经统计学处理 ,了解QTd与室性心律失常及心功能的关系。结果 :(1)发生室性心律失常与无室性心律失常的QTd分别为 (39.6 7± 2 0 .0 8)ms与(2 3.95± 15 .99)ms,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非恶性室性心率失常组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QTd分别为(2 8.6 7± 11.8)ms、(5 7.5± 17.6 5 )ms,(P <0 .0 0 1)。 (2 )心功能 3~ 4级组较心功能 1~ 2级明显增高 (P <0 .0 5 )。结论 :AMI时测量QTd对预测室性心律失常 ,尤其是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有一定意义 。
刘莉陈灵柴杰刘景芳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QT离散度室性心律失常心功能衰竭
曲美他嗪对老年人冠心病的心脏保护作用被引量:17
2005年
目的评价曲美他嗪对老年冠心病心肌缺血及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脏保护作用。方法选择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的89例老年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5例)及对照组(44例)。治疗组在保持原有治疗不变的情况下,加用曲美他嗪20mg,3次/d,治疗6个月;对照组保持原有治疗方案。结果曲美他嗪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每周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分别为(3.0±1.7)次/周和(3.9±2.1)次/周,P<0.05〕;硝酸甘油片服用量减少〔(1.6±0.9)mg/周和(2.2±1.2)mg/周,P<0.05〕;心率、心率和血压乘积无明显变化(均为P>0.05);总工作量增加〔分别为(10.2±2.2)METs和(9.3±1.7)METs,P<0.05〕、运动诱发心绞痛时间延长〔分别为(444.0±81.4)s和(404.8±71.6)s,P<0.05〕、运动后ST段下降1mm所需时间增加〔分别为(440.3±75.6)s和(387.3±77.0)s,P<0.05)〕及运动持续时间增加〔分别为(611.6±179.8)s和(506.3±113.4)s,P<0.01〕;左室射血分数增加〔(46.4±5.6)%和(42.5±2.1)%,P<0.05)〕。结论曲美他嗪能够改善老年冠心病患者的心功能及运动诱发的心肌缺血,具有明显的心脏保护作用,且无增加心率与血压乘积的副作用。
李瑛刘鹏鹰陈灵刘莉
关键词:心脏保护作用曲美他嗪老年人经冠状动脉造影硝酸甘油片ST段下降
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血清胰高血糖素和胰岛素对血糖水平的影响被引量:5
2012年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糖代谢正常患者发病早期血清胰高血糖素和胰岛素对血糖水平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本研究是一项前瞻性队列观察研究。收集我院2010-06-01-2011-06-01急诊科诊治的AMI糖代谢正常患者(年龄〉14岁)为研究对象。根据急诊科首次随机血糖水平,患者被分为高血糖(HG)组(血糖≥7.8mmol/L)和非高血糖(NHG)组(血糖〈7.8mmol/L),比较两组胰高血糖素和胰岛素抵抗指数等指标。结果本研究纳入59例AMI患者,49.2%(29例)合并应激性高血糖。观察急诊科血清胰高血糖素、胰岛素抵抗指数、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比例及肌钙蛋白I峰值指标,HG组和NHG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约半数AMI患者在发病早期合并应激性高血糖。AMI早期急性胰岛素抵抗严重,胰高血糖素明显升高,二者是导致AMI应激性高血糖的重要原因之一。AMI合并应激性高血糖提示患者心肌坏死相对较重;急性期应激性高血糖与患者不良预后相关。
赵志刚陈灵潘雄毛泽春申群喜
关键词:血糖应激胰高血糖素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