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茂琼
- 作品数:25 被引量:55H指数:4
- 供职机构:贵州医科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贵州省科技厅科学技术基金贵州省科技厅社会发展攻关项目贵州省科学技术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机械工程更多>>
- 早产儿胃肠外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症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6
- 2019年
- 目的:分析胃肠外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症(PNAC)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生后24 h内入住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胃肠外营养(PN)> 14 d的106例早产儿,按是否发生PNAC分为PNAC组和Non-PNAC组,比较两组早产儿一般资料(性别、胎龄、出生体质量、受孕方式、分娩方式、是否多胎)、肠内营养资料[累积禁食时间、微量喂养开始日龄、奶品及PN 14 d时肠内热卡值、肠外营养资料[氨基酸(AA)、脂肪乳剂(FAT)、葡萄糖(Glu)、铜、锰的起始量及累积量、PN持续时间],分析早产儿发生PNAC的影响因素。结果:106例早产儿PNAC发生率为11. 32%,PNAC组和Non-PNAC组患儿性别、出生体质量、胎龄、分娩方式、多胎,母乳喂养率、开奶量、微量喂养开始日龄、AA、FAT、Glu起始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 PNAC组试管婴儿比例、累积禁食时间,AA、FAT、Glu、铜、锰累积量及PN热卡累积量高于Non-PNAC组,PN14 d时肠内热卡值低于Non-PNA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PN持续时间是PNAC发生的危险因素(OR> 1),PN14 d肠内热卡值是保护因素(OR <1)。结论:缩短PN持续时间及降低AA、FAT、Glu、铜、锰、PN热卡累积用量,增加PN14 d时肠内营养热卡值,可降低PNAC的发生。
- 王榜珍陈茂琼张韶明陈晓霞
- 关键词:早产儿胃肠外营养胆汁淤积症影响因素
- 不同胎龄新生儿血清胱抑素C水平的变化
- 2016年
- 目的:探讨不同胎龄新生儿血清胱抑素C(Cys C)水平。方法:434例新生儿,根据胎龄分为早期早产儿(EPI)组、晚期早产儿(LPI)组、足月儿(FTI)组,分别于生后2 h内(开奶前)采静脉血测定血清Cys C、血清肌酐(SCr)及尿素氮(BUN)水平,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EPI组Cys C水平略高于LPI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PI组及LPI组Cys C水平高于FTI组(P<0.05);3组间SCr及BUN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生儿血清Cys C水平随胎龄增加而降低,早产儿高于足月儿,Cys C可作为反映新生儿肾功能成熟度的指标之一,其敏感度优于SCr、BUN。
- 黄久浪孙荣荣陈茂琼陈晓霞
- 关键词:肾功能试验血清胱抑素C肾小球滤过率
- 新生儿Dandy-Walker综合征2例被引量:2
- 2015年
- Dandy-Walker综合征(Dandy-Walker syndrome,DWS),又称Dandy-Walker囊肿或先天性第四脑室中、侧孔闭锁,是一种罕见的先天性非特异性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异常[1],DWS发病率低,约为1/30 000,死亡率约为20%,存活者中40%-70%患者出现智力和神经系统功能发育障碍[2]。Dandy-Walker综合征临床很少见,现报道2例。
- 杨春霞陈晓霞陈茂琼
- 关键词:DANDY-WALKER综合征脑积水重度窒息
- 新生儿尿电导率分析被引量:2
- 2007年
- 陈茂琼陈素昀陈蓉陈晓霞
- 关键词:尿电导率新生儿黄疸窒息婴儿早产
- 内质网应激在高氧导致新生小鼠脑白质损伤中的调控作用被引量:4
- 2016年
- 目的研究内质网应激(ERS)GRP78-PERK-CHOP通路分子在不同高氧暴露时间下参与高氧所致新生鼠脑白质凋亡的情况。方法新生6日龄C57BL/6小鼠共14窝,每窝8~10只,随机分为高氧组(80%O2)及对照组(21%O2)各7窝。分别于高氧6、12、24、48 h以及高氧48 h后4、7、22天(P12、P15、P30)断头取脑,并与对照组比较。采用RT-PCR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高氧后GRP78、PERK、CHOP mRNA和蛋白表达变化,TUNEL法检测小鼠脑白质细胞凋亡情况,透射电镜观察小鼠脑白质髓鞘化改变。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高氧6 h后,GRP78 mRNA和蛋白表达增高(P=0.001,0.004),12、24、48 h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氧6 h后,PERK mRNA和蛋白表达高于对照组(P=0.001,0.001),余时间点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氧12 h后,CHOP mRNA和蛋白表达高于对照组(P=0.011,0.003),余时间点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P15高氧组未见成熟的髓鞘结构,P30高氧组髓鞘平均厚度和轴突直径明显降低,出现异常的未折叠的髓鞘和异常的环形结构。P12、P15高氧组凋亡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0.030)。结论高氧暴露可导致新生小鼠脑白质损伤,GRP78-PERK-CHOP通路启动的凋亡途径可能参与其中。
- 黄久浪韩颖崔晨陈茂琼侯新琳
- 关键词:高氧内质网应激脑白质损伤
- 新生鼠高氧暴露后脑Caspase-12表达与胼胝体白质损伤的关系
- 2016年
- 目的探讨Caspase-12参与高氧所致新生小鼠胼胝体白质损伤的情况。方法新生6天的C57BL/6小鼠共12组,随机分为高氧组及对照组。高氧组分别给予高氧24 h或48 h以及高氧48 h后在小鼠日龄的10、12、15、30天(P10、P12、P15、P30)断头取脑,并与相应日龄对照组进行对比。检测不同日龄小鼠胼胝体白质髓鞘碱性蛋白(MBP)表达,检测高氧24、48 h后小鼠胼胝体白质Caspase-12 mRNA及蛋白表达,TUNEL法检测小鼠胼胝体白质细胞凋亡。结果 P10、P12高氧组MBP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0.016);P15、P30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氧24、48 h后与对照组24、48 h比较,Caspase-12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549±0.098)比(1.080±0.101)和(1.333±0.076)比(1.022±0.089),cleavedCaspase-12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582±0.010)比(0.994±0.078)和(1.370±0.095)比(0.978±0.069),高氧组均高于其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氧24、48 h与对照组相比,Caspase-12抗原表达阳性细胞显著增加。P10、P12高氧组凋亡指数高于对照组(18.742±2.503比4.587±2.353,36.184±3.655比5.351±2.6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氧暴露可导致新生小鼠胼胝体白质损伤,可能通过提高Caspase-12表达使胼胝体白质细胞过度凋亡,进而导致胼胝体白质损伤。
- 黄久浪韩颖崔晨陈茂琼侯新琳
- 关键词:高氧症CASPASE-12胼胝体
- hUC-MSCs对缺氧缺血脑损伤新生大鼠脑组织的保护作用研究被引量:1
- 2021年
- 目的通过移植人脐带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hUC-MSCs)治疗缺氧缺血诱导的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病(HIE),并探讨hUC-MSCs对神经细胞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采集足月健康新生儿脐带约10 cm,运用组织块贴壁法培养hUC-MSCs,通过感染重组携带绿色荧光蛋白的腺病毒标记细胞;取18只新生健康7d龄SD大鼠,随机均分为对照(假手术)、模型、治疗组,其中模型组及治疗组建立新生大鼠缺氧缺血脑损伤模型,建模成功24 h后将标记的hUC-MSCs注射入治疗组左侧(损伤侧)侧脑室,各组大鼠hUC-MSCs移植治疗48 h后,检测hUC-MSCs在HIE大鼠大脑内的定植并采用TTC染色观察梗死脑组织,RT-qPCR测定海马组织中Beclin-2、Caspase-3 mRNA水平的变化,Western blot检测海马区细胞Beclin-2、Caspase-3蛋白的表达。结果对照组大鼠大脑没有形成梗死体积,模型组大鼠大脑梗死体积明显,梗死体积比为(41.67±4.17)%;治疗组大鼠经hUC-MSCs移植治疗48 h后,大脑梗死体积减小[(16.65±3.43)%],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IE建模48 h后,内源性Beclin-2、Caspase-3的mRNA以及蛋白的表达上调。hUC-MSCs移植治疗48 h后,Beclin-2、Caspase-3的mRNA以及蛋白的表达下降。结论hUC-MSCs能减小缺氧缺血损伤大鼠大脑梗死体积,对损伤大鼠有保护作用;hUC-MSCs能够减少大鼠脑细胞凋亡,下调缺氧缺血脑损伤大鼠海马区细胞凋亡相关Beclin-2、Caspase-3的mRNA以及蛋白水平。
- 陈茂琼陈茂琼宋海良王岚王岚张丽娟熊英何志旭许键炜何志旭秦臻
- 118例新生儿医院内感染临床分析被引量:6
- 2020年
- 目的:探讨新生儿医院内感染常见病原菌、感染部位及高危因素。方法:收集初生婴儿重症室(NICU)病房4939例新生儿的出生体质量、胎龄、感染的病原菌、感染部位、机械通气、静脉营养、抗生素使用及住院时间等资料,根据是否有院内感染分为感染组118例和非感染组4821例;观察新生儿医院内感染发生率、感染部位、病原菌及发生医院内感染的高危因素。结果:新生儿医院内感染发生率为2.39%(118/4939),感染部位前3位依次呼吸道46例(38.02%)、消化道20例(29.75%)及血液27例(22.31%);118例医院内感染患儿病原菌检查阳性率56.78%(67/118),病原菌前3位依次大肠埃希菌26例、肺炎克雷伯菌16例及真菌6例;胎龄、住院时间、机械通气、静脉营养、医院感染前抗生素使用及留置PICC管时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胎龄、住院时间、机械通气、静脉营养、医院感染前抗生素使用及留置PICC管是医院内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 李君陈茂琼陈晓霞
- 关键词:新生儿护理病原身体部位发生率
- 新生儿剥脱性皮炎22例临床分析被引量:2
- 2010年
- 目的:了解新生儿剥脱性皮炎(Ritter病)的临床表现及病理过程,为有效治疗Ritter病提供依据。方法:对22例Ritter病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22例Ritter病患儿经抗感染、支持治疗及局部皮肤治疗,平均治疗7.5 d,痊愈出院。结论:敏感抗生素抗感染治疗、全身支持疗法及皮肤局部治疗,是Ritter病的有效的治疗方法。
- 陈茂琼陈素昀
- 新生儿海洛因戒断综合征15例临床分析被引量:3
- 2007年
- 陈茂琼陈素昀
- 关键词:新生儿戒断综合征海洛因戒断综合征惊厥发作婴儿猝死产科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