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内镜
  • 2篇胆管
  • 2篇胆管造影
  • 2篇胆管造影术
  • 2篇胰胆管
  • 2篇胰胆管造影
  • 2篇胰胆管造影术
  • 2篇造影
  • 2篇造影术
  • 2篇直肠
  • 2篇术后
  • 2篇逆行
  • 2篇黏膜
  • 2篇内窥镜
  • 2篇内窥镜逆行
  • 2篇结直肠
  • 2篇窥镜
  • 2篇病变
  • 1篇胆道
  • 1篇胆道疾病

机构

  • 5篇第四军医大学...
  • 2篇第四军医大学

作者

  • 7篇陶芹
  • 4篇潘阳林
  • 4篇郭学刚
  • 4篇刘志国
  • 4篇惠娜
  • 2篇罗辉
  • 2篇马婷
  • 2篇张荣春
  • 2篇王向平
  • 2篇黄蕊
  • 2篇王向平
  • 2篇罗辉
  • 1篇梁树辉
  • 1篇吴开春
  • 1篇孙安华
  • 1篇姚少维
  • 1篇罗冰
  • 1篇张林慧
  • 1篇张林慧
  • 1篇张筱茵

传媒

  • 3篇中华消化内镜...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中国误诊学杂...
  • 1篇解放军护理杂...
  • 1篇当代护士(中...

年份

  • 1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 3篇2012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后发热相关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7
2014年
目的探讨消化道黏膜或黏膜下病变经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后发热情况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分析自2009年11月至2012年4月间270例因消化道黏膜或黏膜下病变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患者的相关临床、内镜及病理资料,统计分析以下相关因素:(1)患者相关因素:如性别、年龄、糖尿病史、呼吸系统等其他慢性病史,吸烟史、过敏史、术前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情况、白细胞计数。(2)病变相关因素:病变位置、病变大小、浸润深度。(3)操作相关因素:麻醉方式、是否整块切除、术中出血量、操作时间、是否穿孔。结果纳入研究者总共有病例270例,病变275处。56例患者发生ESD术后发热,发生率为20.7%,其中31例(55.4%)在术后24h内发生,发热持续时间为1—8d,平均(1.7±1.4)d,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术中穿孔(OR值7.121,95% CI: 1.740~29.151)及病变位于食管(OR值0.181,95%CI:0.091—0.361)是ESD术后发热的相关危险因素。结论术中穿孔及病变位于食管是ESD术后发热的危险因素,对于食管病变及术中出现穿孔的病例,应警惕术后发热,并予相应处理。
黄蕊张林慧张荣春罗辉王向平陶芹张筱茵潘阳林吴开春刘志国郭学刚
关键词:发热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对胆道良恶性病变的诊断价值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探讨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对胆道良恶性狭窄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35例恶性胆道狭窄及53例良性胆道狭窄患者,将2组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值进行对比,进一步分析RDW与胆道狭窄的部位、具体病因的关系,并与传统肿瘤标志物CA19-9、癌胚抗原(CEA)进行相关性检测分析。结果胆道恶性狭窄组54.1%的患者RDW升高,明显高于良性狭窄组的1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RDW〉15.O%为界,发现其诊断恶性胆道狭窄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47%和81%。对于低位胆道梗阻(BismuthⅠ+Ⅱ),良恶性组间RDW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恶性组明显升高;对于高位胆道梗阻(Bismuth Ⅲ+Ⅳ),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05)。同为良性狭窄或者恶性狭窄时,不同狭窄部位的RDW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相关性分析显示,RDW值与CA19-9(r=0.099,P:0.201)和CEA(r=0.115,P=0.152)均无明显相关性。CA19-9、CEA和RDW用于诊断恶性胆道狭窄的准确度分别为79%、69%和64%。结论RDW值检测对胆道梗阻的定性诊断具有一定的价值,可作为独立于CA19-9、CEA的生化指标,用于鉴别胆道良恶性肿瘤。
王丽梅罗辉王向平陶芹黄蕊惠娜刘志国潘阳林郭学刚
关键词:癌胚抗原胆道疾病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
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后应用提示牌效果评价
2012年
目的探讨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患者应用术后提示牌的效果。方法2011—01—2011-06从西京医院选取250例ERCP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实施普通的常规护理,实验组实施应用提示牌的护理,比较两组满意度、健康教育知晓率、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满意度、健康教育知晓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小于对照组(P〈O.05)。结论ERCP患者应用术后提示牌可明显降低并发症,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惠娜陶芹罗冰姚少维马婷
关键词:胰胆管造影术内窥镜逆行
手把手培训后ERCP工作开展情况的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8
2015年
目的 调查经内镜胰胆管造影术(ERCP)手把手培训后受训医生返院后的ERCP开展情况,并分析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对2008年1月至2013年5月在西京消化病医院内镜中心进行ERCP培训的46名医生进行问卷调查,比较分析不同受训时间、受训期间操作例数、所处医疗机构条件等因素对学员后续ERCP工作开展情况的影响.结果 共回收有效问卷41份(89.1%).其中34人来自三甲医院(82.9%).平均受训时间为8.9个月.41人中每月开展ERCP例数<4的医生23人,例数≥4的医生18人.与开展ERCP例数少(<4例/月)的医生相比,开展较多ERCP(≥4例/月)的医生所处医疗机构从事ERCP的医生人数更多[2(2-3)比1(1-2)人,P=0.005],拥有十二指肠镜≥2条的比例、学员自我估计的插管成功率≥90.0%的比例和使用针状刀预切开的比例更高(均P<0.05).学员自我评估认为影响培训后ERCP开展的最主要3个因素是分别:医院的支持、个人操作能力和病例数量.结论 学员受训后能否良好开展ERCP工作受诸多因素影响,包括受训后个人的操作能力、科室和医院的支持等.
张荣春潘阳林陶芹刘志国罗辉王向平王飙落梁树辉孙安华郭学刚
关键词:内窥镜检查胰胆管造影术内窥镜逆行
止血粉与止血夹用于结直肠病变内镜下黏膜切除术中止血及预防再出血的随机对照研究被引量:8
2013年
【摘要】目的探讨止血粉用于结直肠病变内镜下黏膜切除术中创面止血及预防术后再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164例结直肠黏膜及黏膜下病变行EMR治疗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成2组,止血粉组和止血夹组各82例,创面分别给予止血粉和止血夹止血处理和预防性治疗,比较2组术中止血治疗时间、止血成功率、术后再出血和出血发生率、不良反应及创面愈合情况。结果止血粉组和止血夹组术中止血治疗时间分别为64(37—114)S和123(82—234)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止血粉组和止血夹组分别有20例和19例出现术中出血,单独使用止血粉或止血夹止血率分别为90.0%(18/20)和89.5%(17/1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77),两组未能成功止血者分别联合热活检钳或APC均成功止血。术后72h内止血粉组术中出血者术后再出血发生率为25.0%(5/20),止血夹组为15.8%(3/19),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95);术后72h内止血粉组术中预防性止血者出血发生率为4.8%(3/62),止血夹组为9.5%(6/63),两组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491)。两组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术后随访1个月,结肠镜复查见手术创面愈合好,无再出血发生。结论结直肠病变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应用止血粉可有效进行创面止血并预防术后再出血,并且较止血夹止血具有操作时间短的优点,可选择作为内镜下的止血方法。
张林慧黄蕊刘志国潘阳林张荣春王向平罗辉惠娜陶芹马婷郭学刚
关键词:止血夹
规范病房管理在维护良好护患关系中的作用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探讨有利于维护良好护患关系的病房管理方法。方法将2010年6月至2010年11月住院患者80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12例,实验组396例。实验组从规范病房环境、患者管理、陪人管理和护士自身言行4方面进行干预,对照按照常规护理。比较2组干预后的患者满意度。结果通过对病房环境、患者管理、陪人管理和护士自身言行的规范,实验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规范的病房管理,有利于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减少护患纠纷。
陶芹惠娜马婷
关键词:护患关系
一次性输液器在注水结肠镜检查中的应用被引量:3
2012年
结肠镜检查是诊断和治疗结直肠疾病的重要方法。普通结肠镜检查通过向肠腔内注入空气以暴露肠腔,然后进行插镜检查。这种检查方法容易注气过多,使肠道延长、成角,增加结肠镜操作的困难。部分患者的疼痛难忍,甚至无法耐受完成检查。注水结肠镜检查是指在进镜全过程中不注气,仅向肠腔内注少量水以显露肠腔走形,退镜时将水抽走,进行充气观察。
陶芹惠娜
关键词:一次性输液器腔内注入结直肠疾病肠镜操作肠腔注气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