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振红
- 作品数:13 被引量:53H指数:4
- 供职机构:解放军第81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拉米夫定治疗HBV DNA阳性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疗效分析被引量:2
- 2002年
- 目的为了阻断HBV诱导的免疫性肝损伤、提高慢性重型肝炎患者的存活率,我们采用拉米夫定治疗血清HBV DNA阳性的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观察治疗效果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方法 106例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入院时血清HBVDNA阳性而其它肝炎病毒血清学指标阴性,并排除妊娠性和酒精性肝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在护肝、促进肝细胞再生、降酶、利胆等一般综合疗法的基础上加服拉米夫定100mg,每晚1次,不再使用其它抗病毒药物;B组仅采用一般综合疗法。两组患者住院日均大于30d,观察疗程均为1年,治疗中肝功能恢复后又出现异常者为肝炎再活动。所有病例入院时、入院后每月定期采血用ELISA法检测HBVM,荧光定量PCR法检测HBV DNA;同时观察血清总胆红素、血常规及甲胎蛋白等指标。结果 A组患者存活率为67.9%(36/53),与B组(49.1%,26/53)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存活患者中,A组HBeAg、HBV DNA阳性率分别为25.0%(9/36)、5.6%(2/36),B组分别为61.5%(16/26)、84.6%(22/26),两组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均<0.01);A组血清HBV DNA阳性者的HBVDNA平均含量(103.8±126.0 copy/μl)也显著低于B组(5 196.4±2 353.8 copy/μl)(P<0.01),两者与入院时(3 944.7±859.6 copy/μl)比较,差异均有高度显著性(P<0.01)。A组TBiL复常时间(98.5±21.3d)比B组(124.7±32.0d)明显缩短(P<0.01),1年后肝炎再活动率(13.9%,5/36)明显低于B组(65.4%,17/26)(P<0.01)。A组中仅个别患者出现轻度腹泻,未见血常规和甲胎蛋白检测异常。结论拉米夫定能够抑制HBV DNA合成,减少新表达的靶抗原量,使炎症反应逐渐缓解。本研究发现,应用拉米夫定治疗血清HBV DNA阳性的慢性重型乙型肝炎,可促使HBeAg和HBV DNA转阴,且血清HBV DNA未转阴者的HBV DNA平均含量也显著低于对照病例与自身治疗前水平,说明患者体内HBV DNA的复制受到抑制。相反,对照病例经一般综合治疗后血清HBV DNA
- 高蕾许家璋张玥隋云华杨志国韩振红何长伦
- 关键词:HBVDNA阳性拉米夫定慢性重型乙型肝炎
- 慢性重型病毒性肝炎病理观察被引量:6
- 2000年
- 目的 观察慢性重型病毒性肝炎病程中肝组织学的变化。方法 2 0 2例慢性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在不同病期进行肝穿刺作肝脏病理检查。结果 早、中期肝组织学主要表现为在慢性肝炎和小结节性肝硬变基础上出现大块或亚大块坏死 ;恢复期肝脏以大小结节混合型肝硬变为主 ,少数为重度慢性肝炎的病理表现 ;晚期和死亡者肝组织结构严重破坏 ,肝细胞数量明显减少。结论 慢性重型病毒性肝炎不同病期的组织学各有一定特点。病程中多次肝穿刺对该病病理诊断及预后判断有一定意义。
- 高蕾乐美兆许家璋隋云华韩振红姚静娟何长伦
- 关键词:慢性重型病毒性肝炎肝组织病理学
- 49例慢性丙型肝炎临床病理分析的启示被引量:4
- 2006年
- 目的通过对慢性丙型肝炎的临床和病理分析进一步阐明重视急、慢性丙型肝炎的诊断和治疗的重要性。方法选择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肝功能检测及肝组织病理学检查进行临床和病理分析,同时调查患者是如何发现慢性丙型肝炎的及可能的感染途径。结果在急性期因有症状被及时发现者占6.1%(3/49),病程中因有肝炎相关症状及时检查得以发现者有30.6%(15/49),因体检或其他医疗相关因素偶尔知道者占了大部分,其比例达63.3%(31/49);慢性丙型肝炎症状轻微,大多仅有轻-中度血清转氨酶的增高,49例患者中临床诊断为轻度38例,中度11例;15例患者接受肝穿刺活检,病理诊断慢性轻度11例、中度4例。结论慢性丙型肝炎很少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和黄疸,但可导致肝脏慢性炎症和纤维化,为使丙型肝炎得以早期发现并及时治疗,建议:有感染HCV可能的高危人群在体检项目中应增加抗HCV;曾接受输血或血制品者,应定期检查HCV相关标志物(抗HCV及HCVRNA);接受侵入性诊疗操作或滥用毒品等人群也应定期监测HCV相关标志物;对HCV感染者应及时治疗。
- 杨志国许家璋李平韩振红郭银燕
- 关键词:丙型肝炎病理
- 176例急性乙型肝炎临床特点分析被引量:11
- 2006年
- 目的探讨急性乙型肝炎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方法以同期的慢性乙型肝炎(急性发作型)作为对照,观察176例急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症状、体征、生化指标,病毒学标志及治疗结果,并调查其传播途径。结果急性乙型肝炎除有少部分(19%)发热外,其发病时症状、体征、生化指标均与慢性乙型肝炎(急性发作型)极为相似,经常规护肝治疗后,急性乙型肝炎肝功能均较慢性乙型肝炎(急性发作型)恢复快(P<0.05),其HBsAg及HBV DNA均在四个月内阴转。176例急性乙型肝炎患者,经性接触传播者为98例,占55.7%。结论成人急性乙型肝炎一般预后好,是否应抗病毒治疗有待进一步研究。杜绝不洁性交,注射乙型肝炎疫苗,是阻止目前急性乙型肝炎发病率上升的主要措施。
- 何长伦隋云华高蕾汪朝晖韩振红王寿明
- 关键词:急性乙型肝炎慢性乙型肝炎
- 肝炎肝硬化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治疗探讨被引量:2
- 2006年
- 目的探讨肝炎肝硬化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治疗。方法147例肝炎肝硬化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患者行综合治疗:1积极支持治疗;2舒普深抗感染,每日4克,共3周;3每次放腹水后使用罗氏芬1克,腹腔注射。同期另118例肝炎肝硬化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患者,接受积极支持治疗和舒普深抗感染,每日4克,共2周。结果与对照组比,抗感染3周疗程加放腹水组患者腹水消退快,总胆红素下降明显,腹腔感染控制较彻底,一年后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复发率显著降低(P<0.05)。结论肝炎肝硬化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抗感染治疗疗程要长,适时放腹水可提高疗效。
- 何长伦隋云华汪朝晖韩振红
- 关键词:肝炎肝硬化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抗感染治疗
- 大剂量α-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分析
- 目的:为评价大剂量α-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的疗效.方法:经临床和病理确诊的CHB患者12例采用双盲随机对照研究,疗程16-24周,停药后随访观察一年,对其中4例做了治疗前后二次肝活检,按Knodell评估标准...
- 许家璋杨志国韩振红高蕾何长伦隋云华
- 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双盲随机对照研究临床疗效
- 文献传递
- 各型重型病毒性肝炎疗效分析被引量:1
- 2001年
- 目的探讨重型病毒性肝炎的综合性治疗方案,提高存活率。方法分析近 20年收治的 1020例各型重型肝炎疗效。结果第一阶段基础治疗为主的109例存活率30.28%(33/109);第二阶段为中西医结合的综合性治疗,并加用胎肝细胞悬液或注射用促肝细胞生长素,近4年又并用人工肝血液净化治疗,共911例,存活率60.15%(548/911)。两组比较其存活率差异有显著意义(P<0.001)。1020例重型病毒型肝炎中,急性、亚急性重型肝炎219例,占21.47%。慢性重型肝炎801例,占78.53%。按入院时病程早、中、晚三期统计,病程早期接受治疗者446例,存活率77.13%(344/446);中期404例,存活率52.72%(213/404);晚期170例,存活率14.12%(24/170)。早期、中期与晚期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01)。凝血酶原活动度与存活率成正相关。结论重型病毒性肝炎早期联合细胞因子治疗,可阻断免疫病理对肝细胞的损害;中期配合人工肝血液净化。在治疗过程中应积极预防和治疗并发症,是提高存活率的关键。
- 隋云华许家璋高蕾何长伦韩振红
- 关键词:肝炎病毒性重型生存率
- 重型病毒性肝炎病原学特点及转归被引量:18
- 2002年
- 探讨重型病毒性肝炎的病原学特点。收集各型重型病毒性肝炎418例,分析其病原学分型及乙型肝炎病毒不同病原学模式与重型肝炎预后的关系。急性重型肝炎以甲型、戊型及乙型病毒性肝炎为主,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治愈后病毒阴转率较高。亚急性及慢性重型肝炎以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居首,占92.8%。在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病原学模式中,以 HBsAg HBeAb HBcAb阳性的重型肝炎发病及死亡率最高。乙型肝炎病毒与其他肝炎病毒重叠感染与单独感染比较,死亡率无显著差异。单纯TTV感染可导致重型肝炎。重型肝炎发病后HBVDNA可自然阴转,阴转率可达53.6%。重型肝炎仍以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为主。乙型肝炎病毒前C区发生基因突变可能较易发生重型肝炎。
- 隋云华许家璋高蕾韩振红姚静娟
- 关键词:重型肝炎病原学转归
- 干扰素α-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分析被引量:9
- 2003年
- 许家璋杨志国高蕾韩振红何长伦隋云华
- 关键词:干扰素Α药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血清学组织学
- 军训致下肢应力骨折132例
- 2001年
- 戴宇文吴志明韩振红韩晓光
- 关键词:军训X线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