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马慧军

作品数:86 被引量:522H指数:13
供职机构:解放军第309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化学工程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3篇期刊文章
  • 11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77篇医药卫生
  • 9篇生物学
  • 1篇化学工程
  • 1篇理学

主题

  • 28篇细胞
  • 24篇黑素
  • 19篇黑素细胞
  • 14篇毛囊
  • 13篇黑素合成
  • 11篇无色素
  • 10篇皮肤
  • 8篇表皮
  • 7篇酸酶
  • 7篇面部
  • 7篇表皮黑素
  • 7篇表皮黑素细胞
  • 6篇血管
  • 6篇酪氨酸
  • 6篇酪氨酸酶
  • 6篇氨酸
  • 5篇色素性
  • 5篇色素痣
  • 5篇素性
  • 5篇外毛根鞘

机构

  • 34篇江苏省人民医...
  • 31篇空军总医院
  • 12篇解放军第30...
  • 8篇中国人民解放...
  • 3篇北京航空航天...
  • 3篇首都医科大学...
  • 2篇第四军医大学
  • 2篇南京医科大学
  • 2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东南大学
  • 1篇江苏省中医院
  • 1篇吉林大学第一...
  • 1篇南京医科大学...
  • 1篇山东省立医院
  • 1篇第四军医大学...
  • 1篇蚌埠医学院第...
  • 1篇天津市中医药...
  • 1篇唐山市协和医...
  • 1篇空军军医大学...

作者

  • 86篇马慧军
  • 33篇朱文元
  • 27篇赵广
  • 23篇王大光
  • 16篇岳学状
  • 13篇杨扬
  • 12篇李诚让
  • 11篇刘雯
  • 10篇宋联进
  • 6篇李廷慧
  • 5篇党育平
  • 5篇王毅侠
  • 5篇胡蓉
  • 5篇孟如松
  • 5篇张汝芝
  • 5篇李铀
  • 5篇贾赤宇
  • 4篇李东光
  • 3篇姜志国
  • 3篇张明月

传媒

  • 42篇临床皮肤科杂...
  • 14篇中国美容医学
  • 3篇中华医学美学...
  • 2篇皮肤病与性病
  • 2篇中华皮肤科杂...
  • 2篇军医进修学院...
  • 2篇CT理论与应...
  • 2篇中国中西医结...
  • 2篇第三届全国激...
  • 1篇诊断病理学杂...
  • 1篇国外医学(皮...
  • 1篇中国皮肤性病...
  • 1篇天津医药
  • 1篇2003中国...
  • 1篇中华医学会第...

年份

  • 2篇2017
  • 1篇2016
  • 3篇2014
  • 7篇2013
  • 2篇2012
  • 5篇2011
  • 2篇2010
  • 3篇2009
  • 10篇2008
  • 8篇2007
  • 5篇2006
  • 12篇2005
  • 13篇2004
  • 8篇2003
  • 5篇2002
8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毛囊无黑素性黑素细胞的分离和培养被引量:5
2003年
目的:分离和培养毛囊无黑素性黑素细胞,探讨其生物学特性。方法:采用胶原酶V游离毛囊,0.5%分离酶消化婴幼儿包皮。0.05%,胰酶和0.53 mmol/L乙二胺四乙酸(EDTA)消化游离的毛囊和来自包皮的表皮,分别制备单细胞悬液进行培养。传至第3代,待细胞爬上盖玻片后,分别以NKI/beteb和HMB-45单抗染色。结果:毛囊的培养细胞,绝大多数为双极细胞,增殖较快,被NKI/beteb单抗识别,而HMB-45染色阴性。包皮的黑素细胞染色结果则与之相反。结论:毛囊的外根鞘中存在功能和形态上不成熟的无黑素性黑素细胞(AMMC)。AMMC长期培养的成功,有利于研究AMMC在毛囊生物学中所起的作用。
张汝芝朱文元王大光马慧军
关键词:外毛根鞘
真皮嗜伊红物质沉积分析
2005年
马慧军朱文元
关键词:淀粉样变苔藓样皮肤
原子力显微镜对角质形成细胞与黑素细胞共培养模型的观察研究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用原子力显微镜观察人表皮黑素细胞(MC)、角质形成细胞(KC)单独培养和共培养的表面形态以及α-促黑素(α-MSH)对细胞表面形态的影响。方法:分别纯化培养来自人包皮的表皮MC和KC,MC以自配的添加MC生长物质的MCDB153培养基培养,KC以KC无血清培养基(K-SFM)常规培养。传第2代后以1∶10的比例将两细胞接种到3cm×3cm的小培养皿中,以K-SFM培养基继续培养,单独或混合培养的细胞经添加含或不含100nMα-MSH的培养基干预3天后,0.5%戊二醛固定10min,原子力显微镜常温常压下,触摸式扫描。结果:正常人表皮MC有3个树突,每个树突有明显的二级分枝,除主干和分支见到膨出的颗粒物质,我们在树突的侧缘底侧和顶端还发现有丝状伪足结构,经α-MSH刺激后树突明显变长、变细,主干和分支表面膨出颗粒物质更为密集,许多已脱离枝干,丝状伪足则未有明显变化。表皮KC表面可见许多片状或钩状突起。共培养后,KC与MC接触部位可见明显的丝状伪足样结构,未连接部位则未见到丝状伪足样结构,添加α-MSH后,两细胞连接处的丝状伪足样结构明显增多。结论:通过胞吐和丝状伪足输送可能是黑素小体从MC向KC传递的两种主要方式,α-MSH可能通过促进这两种结构的发生而发挥促黑素传递的作用。
马慧军田燕李铀刘雯赵广
关键词:黑素细胞共培养角质形成细胞原子力显微镜胞吐
面部毛囊性红斑黑变病合并毛周角化病一例被引量:1
2012年
面部毛囊性红斑黑变病是一种独特的侵犯毛囊的红斑性色素沉着病,多见于青年或中年男性,常与毛周角化病合并发生。笔者在部队代职期间曾诊断1例面部毛囊性红斑黑变病合并毛周角化病的患者,为进一步分析和探讨两者间的相互关系,现报道如下。
杨扬马慧军杨国华
关键词:毛周角化病毛囊性红斑性黑变病面部
内皮素-1对毛囊外根鞘无色素黑素细胞黏附和移行及其细胞骨架形态的影响被引量:9
2005年
目的:体外研究内皮素-1(ET-1)对毛囊外根鞘无色素黑素细胞(AMMC)黏附和移行的作用,并观察其对细胞骨架蛋白微丝、微管的形态影响。方法:3种浓度的ET-1作用体外纯化培养的人AMMC,观察其在细胞外基质蛋白如纤维连接蛋白、层黏连蛋白、Ⅳ型胶原包被培养板上的黏附,以及通过Boyden小室微孔滤膜的情况。采用免疫荧光双重染色法对AMMC分别进行罗丹明(红色)和异硫氰酸(绿色)标记纤维型-肌动蛋白(F-actin)、β微管蛋白,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3种浓度ET-1处理前后AMMC纤维型-肌动蛋白、β微管蛋白形态的变化。结果:与空白对照组相比,ET-1促进了AMMC在纤维连接蛋白上的黏附,20ng/mLET-1作用最明显(P<0.01),而200ng/mL时对细胞的黏附不继续增加。但对层黏连蛋白和Ⅳ型胶原上的黏附无明显影响(P>0.05)。另外,ET-1呈浓度依赖性地促进AMMC通过微孔滤膜。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显示,>20ng/mLET-1可明显促进AMMC胞质中束状应力纤维形成,并集中分布于细胞膜内侧,但对微管结构无明显影响。结论:ET-1在体外可以促进AMMC的黏附和移行,其作用可能与诱导束状应力纤维形成和促进其向细胞膜内侧分布有关。
马慧军朱文元王大光岳学状李诚让
关键词:毛囊外根鞘内皮素-1细胞骨架
毛囊内无色素黑素细胞的超微结构特点被引量:5
2005年
目的探讨来自人毛发的毛囊内无色素黑素细胞的超微结构特点。方法胶原酶V消化正常人头皮,获取毛囊。游离毛囊用0.1 mol/L PBS冲洗,胰酶消化,得细胞悬液。将细胞悬液接种到适合黑素细胞生长的培养基。细胞传第3代后,收集细胞,电镜观察摄片。结果透射电镜下可见此细胞为单核圆形或椭圆形细胞,核大,核膜双层,核内常染色体丰富,而异染色质很少。胞质中充满黑素体,多为Ⅱ和Ⅲ期,极少为Ⅰ、Ⅳ期。黑素体内的电子密度颗粒多排列成同心圆形,少数排列呈线状。胞质内高尔基复合体不明显。结论毛囊内无色素黑素细胞超微结构不同于表皮黑素细胞,这种结构变化导致功能上的不成熟,无色素黑素细胞是成熟黑素细胞的贮库。
张汝芝朱文元夏明玉王大光马慧军
关键词:黑素细胞细胞超微结构囊内圆形细胞高尔基复合体表皮黑素细胞
丘疹性弹性纤维离解被引量:4
2007年
报告1例丘疹性弹性纤维离解。患者女,24岁。因双侧前臂多发白色质硬非瘙痒性丘疹10年就诊。皮损散在分布,不能自行消退。皮损组织病理检查显示病变部位弹性纤维崩解,弹性纤维数量显著减少。
党育平赵广马慧军
关键词:丘疹性
色素性痒疹2例被引量:4
2009年
报告2例色素性痒疹。例1为女性,26岁。颈部、胸腹部、背部出现淡红色丘疹伴剧烈瘙痒1年。皮损反复发作,消退后遗留网状色素沉着斑。例2为男性,17岁。颈、胸、背部出现红色丘疹及网状色素沉着伴剧烈瘙痒半年,皮损呈风团样,反复发作。2例患者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结果均显示非特异性苔藓样皮炎改变。经口服米诺环素200mg/d治疗3周后,2例患者红色丘疹均完全消退,瘙痒消失,原皮损部位遗留网状色素沉着斑,随访2个月无复发。
马慧军谢艳飞李铀党育平赵广
关键词:痒疹色素性皮炎苔藓样
橙皮苷对人黑素细胞黑素合成和酪氨酸酶活性的影响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观察橙皮苷对人原代黑素细胞酪氨酸酶及黑素合成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选择50、100、200、300、400、500和600 mg/L 7个浓度的橙皮苷作用于体外培养的人表皮黑素细胞72 h,分别测定细胞增殖活性、酪氨酸酶活性及黑素含量。结果:橙皮苷显著抑制黑素合成和酪氨酸酶活性,且呈浓度依赖性。结论:橙皮苷可抑制黑素合成和酪氨酸酶活性。
岳学状王大光马慧军朱文元
关键词:橙皮苷黑素细胞黑素合成酪氨酸酶活性
淫羊藿苷抑制正常黑素细胞黑素合成的研究被引量:23
2004年
目的:观察中药单体淫羊藿苷对体外培养的正常黑素细胞黑素合成和酪氨酸酶活性的影响。方法:选择高、中、低3个浓度的中药单体作用于体外培养的黑素细胞,测定细胞酪氨酸酶活性、黑素含量和细胞增殖率。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染色法对药物作用的黑素细胞和对照的酪氨酸酶(tyrosinase熏TYR)、酪氨酸酶相关蛋白-1(tyrosinaserelatedprotein-1熏TRP-1)、TRP-2进行标记,然后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半定量分析淫羊藿苷作用后细胞内3种成分表达量的变化。结果:淫羊藿苷明显抑制酪氨酸酶活性和黑素的生成(P<0.01),且呈浓度依赖性,但淫羊藿苷抑制黑素生成的作用较氢醌弱(P<0.01);淫羊藿苷以浓度依赖的方式促进细胞的增殖,氢醌则抑制了细胞的增殖;淫羊藿苷对黑素细胞内TYR和TRP-2的表达没有明显影响,但是对TRP-1的表达却明显增加了。结论:淫羊藿苷能够抑制黑素合成和酪氨酸酶活性,这种抑制可能主要通过抑制酪氨酸酶活性起作用。
王大光朱文元马慧军李诚让岳学状
关键词:淫羊藿苷黑素细胞黑素合成酪氨酸酶活性
共9页<123456789>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