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洪强
- 作品数:12 被引量:25H指数:3
- 供职机构: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更多>>
- 发文基金:山西省自然科学基金山西省青年科技研究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骨移植并发感染时骨吸收的细胞学成分和植入骨辐照灭菌的作用
- 利用光镜、扫描电镜和光镜扫描电镜对比(LM/SEM)的方法研究临床骨移植后并发炎症感染时引起骨吸收的细胞成分,共10例;同时利用染菌和掺入内毒素的骨标本植入大鼠肌内进行验证。 结果看到,利用LM/SEM方法能在那些看似只...
- 孙世荃张康蓉康悦马洪强
- 关键词:破骨细胞辐照灭菌
- 文献传递
- 同种异体骨移植后骨吸收和破骨细胞的形态学特点被引量:1
- 2006年
- 目的探讨骨移植后骨吸收和破骨细胞的型态学特点。方法利用扫描电镜,结合光镜,观察8例临床植骨后因严重骨吸收被取出的标本,5例人类正常骨标本和20例大鼠肌内埋入的骨标本,分析严重骨吸收过程中破骨细胞和破骨区表面的形态学特征,以及破骨细胞的形态学演变。结果与正常对照骨标本不同,骨吸收部位有大量幼稚的单核破骨细胞聚集,伴有表面结构变异退变,内部纤维裸露和红细胞吞噬破骨区表现为局灶性切割而不是弥漫性骨质疏松。结论破骨的特点是出现单核破骨细胞和局灶性切割。
- 孙世荃马洪强康悦张康蓉
- 关键词:骨移植破骨细胞骨吸收
- 骨肉瘤患者同种异体骨移植后的组织学与扫描电镜观察被引量:1
- 2008年
- 目的分析骨肉瘤患者同种异体骨植骨愈合与吸收的形态学特征及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例骨肉瘤患者临床移植的大段异体骨标本,通过大体、组织学和扫描电镜观察,探讨移植骨愈合和吸收的形态学特点。结果例1观察到新骨的形成,植入骨与宿主骨发生骨性结合,在结合部位观察到骨爬行替代的演变过程。扫描电镜下看到愈合处多为松质骨,有形成面和吸收面及不同阶段的成骨细胞和各种形态的破骨细胞。例2植入骨和宿主骨发生自然离断,两端均吸收破溃,无愈合。宿主骨端有较多的破骨细胞和吸收窝,看不到形成面和成骨细胞。结论植骨方法、对接情况、固定方式、年龄及不同部位的供体骨均影响植骨愈合。
- 李宝兴马洪强陈学英殷少芳赖炽香
- 关键词:骨移植破骨细胞组织学
- 骨移植并发感染时骨吸收的细胞学成分和植入骨辐照灭菌的作用被引量:2
- 2006年
- 目的探讨骨移植后并发炎症感染时引起骨吸收的细胞成分。方法利用光镜、扫描电镜和光镜扫描电镜对比(LM/SEM)的方法,对10例感染骨标本进行观察,同时利用染菌和掺入内毒素的骨标本植入大鼠肌内进行验证。结果利用LM/SEM方法能在那些看似只有炎症细胞的骨吸收区发现破骨细胞,只是因其形态模糊而被光镜忽略。结论植入骨的吸收来自破骨细胞而不是炎症细胞。由于辐照灭菌不能消除染菌样品引起的炎症反应,辐照不能使内毒素灭活,因此控制骨产品的初始菌量是保证骨产品质量和降低植骨后出现炎症反应的重要措施。
- 孙世荃张康蓉康悦马洪强
- 关键词:破骨细胞
- PKH26标记BMSCs示踪技术在构建组织工程骨中的应用被引量:3
- 2009年
- 目的探讨荧光染料PKH26在构建组织工程骨中作为细胞示踪剂的可行性。方法取1周龄新西兰大白兔骨髓分离培养BMSCs,以PKH26标记第3代BMSCs,荧光显微镜观察并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标记率;以成骨诱导培养基诱导标记后BMSCs向成骨细胞分化,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诱导后7、14d细胞形态变化,并于14d采用钙钴法检测ALP活性,茜素红矿化结节染色观察诱导结果。将PKH26标记的BMSCs接种于生物衍生骨材料,48h后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与材料的复合情况;将细胞-材料复合物植入成年新西兰大白兔双后肢肌袋,14、28d后荧光显微镜观察标记细胞的转归。结果荧光显微镜观察PKH26标记的BMSCs呈球形,呈现均匀分布的红色荧光;培养24h后细胞贴壁伸展,轮廓清晰可见。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染色阳性率达97.2%。经成骨诱导后,细胞由长梭形变为多边形或立方形,ECM分泌增多,ALP及茜素红染色均呈阳性反应。PKH26标记细胞与生物衍生骨材料复合培养48h后,荧光显微镜观察可见材料表面及内部发出红色荧光。标记细胞-支架材料复合物植入肌袋后14d,在植入区可见发出红色明亮荧光的标记细胞;术后28d,在植入区仍可见发出红色荧光的细胞,但数量较14d时少,荧光强度也较弱。结论PKH26标记BMSCs可作为一种体外构建组织工程骨及短期体内示踪的有效手段。
- 张乃丽马洪强张育敏李宝明周沫王旭昇赵亚平李宝兴
- 关键词:组织工程骨PKH26BMSCS
- 多孔聚乳酸/骨基质明胶生物活性复合材料骨诱导活性实验(英文)被引量:3
- 2007年
- 背景: 目前复合材料已成为骨移植材料研究的热点, 多孔聚乳酸 /骨基质明胶复合活性材料的应用有待研究。目的: 采用超临界二氧化碳合成法制备多孔聚乳酸 / 骨基质明胶复合活性材料, 体外评价其骨形成能力。设计: 观察对比实验。单位: 南方医科大学组织工程研究中心, 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生物材料制药技术研究所。材料: 小鼠 MC3T3-E1 成骨前体细胞从日本 RIKEN 细胞库获得, 聚乳酸由暨南大学提供。碱性磷酸酶检测试剂为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产品。小鼠 MC3T3-E1 成骨前体细胞在含 100 g/L 胎牛血清 ( 四季青) 、100 mg/L 青霉素和 100 U/L 链霉素的 DMEM 培养基(Gibco, 美国) 培养, 用 0.25%胰酶(Gibco, 美国) 传代。方法: 实验于 2005- 10/2006- 07 在南方医科大学组织工程研究中心广东省重点实验室完成。采用超临界二氧化碳法制备多孔聚乳酸 / 骨基质明胶复合材料, 并通过大体及扫描电镜观察复合情况。在体外将聚乳酸、聚乳酸 / 骨基质明胶与 MC3T3-E1 小鼠成骨前体细胞共培养, 分别为聚乳酸组及聚乳酸 / 骨基质明胶组, 正常培养基作为对照组, 数码相机拍摄每组培养孔图像, 图像处理与分析软件测定被染色面积占培养孔面积百分比, 即为钙化结节面积百分比。采用细胞超声裂解法检测各组细胞内钙含量及碱性磷酸酶活性。主要观察指标: ①聚乳酸 / 骨基质明胶大体及扫描电镜观察结果; ②钙化面积的定量测定。③钙含量及碱性磷酸酶活性测定。结果: ①聚乳酸 / 骨基质明胶大体及扫描电镜观察结果: 复合材料骨基质明胶与聚乳酸混合均匀, 材料孔隙分布均匀, 孔隙大小在 50~150 μm之间, 孔洞联通性好。在这些大孔隙的壁上, 仍有大量 5~10 μm 的孔隙。②钙化结节面积测定结果: 聚乳酸 / 骨基质明胶复合材料组、聚乳酸组、空白对照组钙化结节形成面积百�
- 张育敏李宝兴马绍英马洪强张乃丽原林
- 关键词:骨诱导骨基质明胶聚乳酸
- 强化力学结构治疗股骨头坏死的实验研究被引量:3
- 2007年
- 目的探讨髓芯减压术后利用同种异体骨支撑架结合自体骨和脱钙骨基质(DBM)植入治疗股骨头坏死的可行性。方法取大尾羊22只,其中2只作为正常对照组,其余20只建立双侧股骨头坏死模型,4周后随机挑选2只检测股骨头坏死情况,确定造模成功后,将其余18只(36侧)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6只(12侧),A组单纯行髓芯减压,B组在行髓芯减压后植入自体松质骨和DBM,C组在行髓芯减压后植入同种异体骨支撑架、自体松质骨和DBM。分别于术后5、10和20周对股骨头行影像学检查、生物力学测试和组织学观察。结果影像学检查和组织学观察结果显示C组在髓芯减压区骨缺损修复及成骨方面较B组略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C两组都较同时期的A组明显增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物力学测试结果表明,术后5、10、20周时C组力学强度较A、B两组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10、20周时C组股骨头生物力学强度和正常股骨头无明显差异。结论应用同种异体骨支撑架结合自体骨和DBM治疗股骨头坏死,能有效加强股骨头的力学结构、促进坏死骨的修复及防止股骨头关节面的塌陷。
- 梅荣成杨述华杨操李宝兴苏成忠李进康悦马洪强徐亮
- 关键词:股骨头坏死骨移植绵羊
- 生物衍生骨材料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的生物相容性被引量:7
- 2008年
- 背景:生物衍生骨材料已在临床应用多年,但其作为组织工程骨支架材料的可行性还需验证。目的:评价异种生物衍生骨材料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相容性。设计、时间及地点:单一样本体外观察性实验,于2007-08/2008-01在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医用组织库组织工程实验室完成。材料:山西省医用组织库生产的人松质骨;体外分离培养1周龄新西兰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方法:经脱脂、脱钙、去抗原等步骤制备生物衍生骨材料,扫描电镜观察其表面超微结构。直接贴壁法分离培养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TT法和流式细胞仪检测生物衍生骨材料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PKH26标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生物衍生骨材料复合培养,荧光显微镜动态观察细胞在骨材料上的生长情况;扫描电镜观察细胞在骨材料上的贴附、生长情况。主要观察指标:①生物衍生骨材料的形态结构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其上的生长、增殖情况。②生物衍生骨材料的细胞毒性。结果:所制备的生物衍生骨材料呈白色,扫描电镜观察呈规则的疏松多孔结构,孔隙间有微孔相互连通。其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和凋亡无明显的影响;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在材料表面及孔隙内可见PKH26标记的细胞,显示红色荧光;扫描电镜观察可见细胞在材料上附着生长,细胞形态呈梭型或多角形,与材料贴附紧密。结论:实验制备的异种生物衍生骨材料细胞毒性低,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 张乃丽李宝兴赵亚平张康容马洪强马绍英刘晓明张育敏
-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培养生物相容性
- 植入物周围破骨细胞发生机制的研究进展
- 成熟破骨细胞是造成骨吸收的主要细胞。在一些病理条件下骨吸收和形成偶联失衡,会使破骨细胞数目增多以及活性增强,导致骨过度丢失,从而造成外植体-主要指硬组织修复材料,即骨、软骨和口腔植入材料植入失败。在体内外实验中有关破骨细...
- 马洪强李宝兴孙世荃赵亚平
- 关键词:植入物破骨细胞组织相容性骨吸收
- 文献传递
- 新型聚乳酸/骨基质多孔复合支架材料制备及初步研究被引量:1
- 2006年
- 目的采用CO2超临界法(SC-CO2)制备一种新型的聚乳酸(PLA)/骨基质(BMG)多孔复合型生物活性骨支架材料,并评价其理化性能及细胞相容性,确定材料最佳复合比例,为进一步的实验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SC-CO2法制备不同比例的PLA/BMG多孔复合型骨植入材料,通过大体观察、孔隙率测定,力学检测、SEM观察评价其理化性能,并结合体外细胞相容性检测选择最佳复合比例。结果采用SC-CO2法制备的PLA/BMG多孔复合支架材料中BMG的比例与材料的孔隙率及细胞相容性成正相关,与力学性能成负相关;含30%BMG的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综合性能。结论采用SC-CO2法制备的PLA/BMG(7/3)多孔复合支架材料具有良好的理化性能及细胞相容性,可作为骨植入材料及骨组织工程支架进一步研究。
- 张育敏李宝兴李冀马洪强赵亚平原林
- 关键词:骨基质明胶聚乳酸骨植入材料细胞相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