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马瑞

作品数:45 被引量:407H指数:14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大学环境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水利工程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0篇期刊文章
  • 13篇专利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1篇天文地球
  • 9篇环境科学与工...
  • 3篇水利工程
  • 1篇生物学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农业科学
  • 1篇文化科学
  • 1篇理学

主题

  • 14篇地下水
  • 5篇同位素
  • 4篇冻土
  • 4篇水位
  • 4篇相互作用
  • 3篇地表水
  • 3篇地质
  • 3篇生态环境
  • 3篇湿地
  • 3篇水化学
  • 3篇盆地
  • 3篇稳定同位素
  • 3篇季节冻土
  • 3篇河水
  • 3篇高寒山区
  • 2篇导水
  • 2篇地面沉降
  • 2篇地下水流
  • 2篇地下水系统
  • 2篇地下水作用

机构

  • 3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7篇中国地质大学...
  • 3篇中国科学院
  • 2篇新疆水利水电...
  • 2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成都理工大学
  • 1篇北京大学
  • 1篇江苏省地质调...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中国地质科学...
  • 1篇学研究院
  • 1篇南方科技大学

作者

  • 45篇马瑞
  • 30篇孙自永
  • 6篇王焰新
  • 4篇马腾
  • 3篇魏文浩
  • 3篇徐恒力
  • 3篇龙翔
  • 2篇沈仲智
  • 2篇甘义群
  • 2篇林晶晶
  • 2篇谢先军
  • 2篇刘伟
  • 2篇郭清海
  • 2篇陈伟
  • 2篇周爱国
  • 2篇余倩
  • 2篇王烁
  • 2篇闫春淼
  • 1篇余绍文
  • 1篇钱筱嫣

传媒

  • 6篇地质科技情报
  • 6篇地球科学
  • 5篇地球科学(中...
  • 2篇水文地质工程...
  • 2篇安全与环境工...
  • 1篇干旱区资源与...
  • 1篇水科学进展
  • 1篇水利水电科技...
  • 1篇冰川冻土
  • 1篇地球科学进展
  • 1篇岩土力学
  • 1篇地学前缘
  • 1篇中国科学:地...
  • 1篇中国水运(下...
  • 1篇2005年全...

年份

  • 5篇2024
  • 1篇2023
  • 1篇2022
  • 6篇2021
  • 4篇2020
  • 2篇2019
  • 2篇2018
  • 4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4
  • 4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0
  • 1篇2009
  • 2篇2008
  • 2篇2007
  • 3篇2005
  • 1篇2004
  • 2篇2003
4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中国岩溶湿地生态水文过程研究进展被引量:24
2019年
岩溶湿地是广泛分布于岩溶地区的一种特殊的湿地类型。受特殊水文地质结构的控制,岩溶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与其他湿地类型有着显著差异。基于国内外湿地及岩溶湿地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阐述了我国西南岩溶湿地具有上下双层结构、封闭的储蓄水构造、快速的生态水文循环等特点,以及地表水-地下水转化、生态需水转化的规律和研究方法,分析了人类活动对岩溶湿地水量、水质以及生态系统演化的影响,并总结了岩溶湿地生态水文模型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最后,针对目前岩溶湿地生态水文过程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在未来研究中应加强对岩溶湿地结构及生态水文循环过程的研究、查明人类活动对岩溶湿地产生的影响、构建生态水文耦合模型等建议。
陈静陈静廖春来罗明明周宏马瑞陈植华
关键词:生态系统生态水文过程水文模型
同位素与水化学在地热水形成机理中的应用研究进展被引量:4
2010年
地热能是一种相对清洁的绿色能源,并且具有多功能性,地下热水的开发利用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研究地热水的形成机理对于合理开发利用地热资源就至关重要。文中对中低温地热水形成机理研究现状进行了综合分析。针对中低温地热水的形成机理研究,文中主要对以下方面进行了分析概述:地下热水的流动模式研究(热水的补给来源、滞留时间、流动途径和热水流动系统的划分),地热水加热机理研究现状(热源的判断方法,热储环境的识别和热储温度的测定)和地热系统水-岩相互作用研究现状。
许高胜马军马瑞孙自永
关键词:热储
河水和地下水相互作用带中硝酸盐浓度影响因素研究——以黑河中游临泽河段为例被引量:6
2016年
黑河中游张掖盆地地表水和地下水均遭受不同程度的硝酸盐污染。选取了黑河中游河水和地下水相互作用带中典型剖面,研究了河水和地下水相互作用对硝酸盐污染物迁移过程的影响,分析了控制硝酸盐从地下水向地表水迁移的因素及途径。结果表明:河水和地下水相互作用带中物理混合过程对硝酸盐浓度分布的影响明显,氧化还原过程等化学作用对其影响不显著;河水与地下水的补排关系及其强度控制着硝酸盐的迁移过程。基于该研究结果,选用二元混合模型计算了河水与地下水相互作用带中不同位置处的混合比例,定量分析了河水混合作用对地下水中硝酸盐浓度的影响。
胡雅璐马瑞孙自永龙翔孙禄健邢文乐
关键词:硝酸盐污染黑河中游
雾水的D和^(18)O同位素研究进展被引量:7
2008年
凝结水的D、18O同位素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雾水方面,露水和土壤吸附水的相关研究仍属空白。由于形成时的温度较高,大多数雾水的D1、8O同位素较当地雨水富集,但不同类型雾的同位素特征存在差异。平流式海洋雾为单级的蒸发—冷凝封闭循环系统的首次凝结,D1、8O同位素较当地雨水显著富集;热带云雾林中的地形雾与降雨同时发生,且水分源于同一云团,δD、δ18O值差异较小;内陆辐射雾因部分水汽源于当地水分的再循环,过量氘和δD、1δ8O值高于降雨。目前有少量研究用D1、8O同位素指示雾水对植被、地下水和地表径流的补给作用,但以定性分析为主,基于端元混合模型的定量评价极少。露水和土壤吸附水的稳定同位素研究是干旱区凝结水研究的重要方向;D、18O同位素与其它同位素或化学指标的结合有助于促进凝结水生态水文效应的研究进展;短间隔、高密度的长期观测和用于稳定同位素分析的凝结水采样器的设计是需要进一步开展的工作。
孙自永程国栋马瑞甘义群
关键词:凝结水稳定同位素
裂隙含水层水文地质参数反演——以黑龙江七台河市应急水源地为例被引量:9
2014年
为了获取裂隙含水层水文地质参数,以黑龙江省七台河市应急水源地为例,在抽水试验和示踪试验基础上,利用数值模拟软件GMS(Groundwater Modeling System)建立地下水流数值模型和溶质运移模型。通过研究溶质运移单域模型和两区模型,发现在裂隙含水层中两区模型能更好的描述穿透曲线的拖尾现象。实例研究表明利用数值模拟方法反演的含水层参数与解析法结果很接近,数值模拟的水均衡误差为0.024%,参数可靠性较高。研究发现该地区裂隙连通性较好,可作为应急水源地。
陈晓恋张美雁文章马瑞祁福利张烽龙李润超孙禄健柏钰春
关键词:抽水试验示踪试验数值模拟参数反演
基于SHAW模型的黑河上游多年冻土与季节冻土水热过程模拟
2024年
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多年冻土快速升温,并逐渐退化为季节冻土,而多年冻土和季节冻土在土壤稳定性、水分传输及地气交换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因此,探究多年冻土与季节冻土的冻融特征差异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水热耦合模型(SHAW),以黑河上游祁连山区的大沙龙站(多年冻土)和阿柔站(季节冻土)为研究对象,对土壤温度、湿度和土壤冻融过程进行模拟分析。结果表明:SHAW模型在模拟两种类型冻土站点水热过程时均显示出了良好的精度,在多年冻土站点的总体表现更好。具体而言,多年冻土/季节冻土站点的土壤温度和土壤湿度的平均纳什效率系数(NSE)分别为0.95/0.91和0.74/0.37。同时,两个站点的水热过程差异显著,多年冻土站点模拟期平均冻结速率(6.75 cm·d^(-1))显著大于季节冻土站点(1.33 cm·d^(-1)),而平均融化速率(2.11 cm·d^(-1))略小于季节冻土站点(3.15 cm·d^(-1))。由于多年冻土站点的下伏多年冻土层起着“地下冷源”的作用,深层(80 cm以下)土壤温度的季节波动幅度小于季节冻土站点。本文结论可为研究黑河上游多年冻土与季节冻土的冻融差异提供参考。
石志峰李新孙自永马瑞曹斌
关键词:多年冻土季节冻土土壤温度土壤湿度冻融循环
中国西北地区内陆河流域面向生态环境的水资源开发模式研究被引量:22
2003年
天然条件下的长期干旱化趋势使中国西北地区内陆河流域生态环境十分脆弱 ;水资源的无序利用则导致其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合理的水资源开发模式要以水资源与生态环境的耦合研究为基础 ,将水资源开发作为水资源系统的输入 ,其输出作为生态地质环境系统的输入 ,分析其响应 ,即生态环境的变化 ,对水资源开发方案的生态环境效应进行预测评价。水资源系统的滞后与延迟效应、地表植被的习性及水因子的涨落特点是研究中的关键问题。
孙自永马瑞周爱国甘义群
关键词:内陆河流域生态环境水资源开发水资源系统水资源分配
一种基于无线传输的湿地生态数据监测系统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基于无线传输的湿地生态数据监测系统,包括:在区域的湖水和河水中布设地表水监测装置,在未形成地表水区域或季节性淹没区域布设包气带监测装置,在包气带监测设备附近布设饱水带监测装置,在包气带监测装置附近对植...
葛孟琰马瑞孙自永补建伟王俊友乔树锋王云权尹茂生
文献传递
地表水-地下水相互作用下NH4-N的吸附/解吸行为及其对N迁移转化的影响被引量:1
2024年
铵吸附/解吸是控制氮转化的重要反应之一,但其在地表水-地下水相互作用影响下对氮迁移转化的影响机制尚不清晰.以江汉平原东部沙湖监测场为研究区,通过分析地下水位及其水化学指标长期监测数据,结合室内土柱实验和反应迁移数值模型解译,识别了地表水补给和地下水排泄两种模式下NH_(4)-N的迁移转化过程,探究了水动力驱动下N的迁移转化机制.研究表明,农业活动带来的高浓度NH_(4)-N会被表层沉积物颗粒吸附;地表水入渗会促进沉积物中NH_(4)-N的解吸附及后续的硝化作用,引起地下水中NO_(3)-N浓度上升;含NH_(4)-N的地下水排泄过程会促进沉积物对NH_(4)-N的吸附,使沉积物中NH_(4)-N吸附量升高.阳离子交换是影响NH_(4)-N迁移转化的关键机制,地表水-地下水相互作用引起的水文地球化学环境变化影响了NH_(4)-N的吸附/解吸及后续生物地球化学反应.
张安广梁莹马瑞
关键词:铵态氮离子交换地表水江汉平原水文地质学
黑河流域中下游地区植物物种生存域研究被引量:21
2003年
基于对地境和根群的认识,从系统论的角度首次提出了植物物种地境稳定层及生存域概念,运用多种理化指标的组合状态对黑河中下游多年生植物物种地境稳定层层位进行了确定,深度范围为40~100cm.根据各典型植物物种地境稳定层的水土条件相应地圈划了它们的生存域,并提出了黑河下游地区植被分布与地境关系的一些新认识.
徐恒力汤梦玲马瑞
关键词:根群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