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冬冬
- 作品数:19 被引量:72H指数:5
- 供职机构:沧州市中心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河北省医学科学研究重点课题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早期乳腺癌保乳术后大分割放疗与常规放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比较被引量:5
- 2020年
- 目的:分析早期乳腺癌保乳术后大分割放疗与常规放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2018-08-2019-12入住本院的84例早期乳腺癌保乳术患者的病历资料,入院顺序单号者42例归为对照组,采取常规放疗,双号者42例归为观察组,采取大分割放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美容效果及安全性。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其总有效率分别为92.86%、85.71%,其中对照组略低于观察组,但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美容效果优良率方面观察组与对照组分别达到了83.33%、76.19%,观察组略高于对照组,但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骨髓抑制、急性皮肤不良反应、放射性肺炎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在晚期皮肤不良反应方面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早期乳腺癌保乳术后实施大分割放疗与常规放疗均有较高的临床疗效和美容效果,但大分割放疗的安全性更好。
- 魏冬冬韩立杰王洪兵赵悦卢会杰
- 关键词:常规放疗大分割放疗美容效果
- 肿瘤抑制基因在消化系统肿瘤发生发展中的表达及在遗传学作用中的机制研究
- 韩立杰刘伟魏冬冬高雅丽杜娟朱中成李会欣郭炜董稚明
- 课题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肿瘤组织中肿瘤抑制基因在消化系统肿瘤中的表达情况。旨在探讨消化系统肿瘤中该基因的蛋白表达情况及各个基因之间的关系,为进一步研究消化系统肿瘤的发生发展机制提供参考依据,并为消化系统肿瘤的预防、诊...
- 关键词:
- 关键词:消化系统肿瘤遗传学肿瘤治疗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 不同分割模式调强放疗治疗EGFR突变阳性非小细胞肺癌脑部寡转移疗效的研究被引量:1
- 2021年
- 目的探讨调强放疗治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突变阳性非小细胞肺癌脑部寡转移(1~3个)的剂量分割模式。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EGFR突变阳性非小细胞肺癌脑部寡转移(1~3个)患者87例,给予酪氨酸激酶(TKI)治疗联合不同分割模式放疗,根据处方剂量分为A组:60 Gy/30F,B组60 Gy/20F,C组60 Gy/15F,评价与TKI联合最佳的放疗分割剂量。结果C组的完全缓解(CR)率与有效(RR)率明显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的CR率与RR率高于B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个月1年生存率比较,C组高于B组和A组(P<0.05),但C组与B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1年生存率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存在差异,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个月和6个月认知障碍发生情况比较,C组较B组和A组发生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个月和6个月放射性脑损伤发生情况各组间比较,C组高于B组和A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60 Gy/15F剂量分割模式在CR率和RR率上更具优势,同时在6个月生存率和1年生存率上更具优势,不良反应可以耐受。
- 赵悦谢赟王洪兵魏冬冬任佳佳寇晓雪
- 关键词:调强放疗非小细胞肺癌
- 不同周期新辅助化疗后乳腺癌干细胞的分离培养和体外增殖特性被引量:2
- 2015年
- 背景:接受不同周期新辅助化疗的乳腺癌组织中是否都存在乳腺癌化疗微球体以及其对乳腺癌干细胞分离培养的影响尚不清楚。目的:探讨不同周期新辅助化疗后乳腺癌组织乳腺癌干细胞的体外增殖特性。方法:从不同周期新辅助化疗后的乳腺癌组织中分离微球体,绘制细胞生长曲线,免疫细胞化学检测乳腺癌干细胞标记物ALDH1表达情况。结果与结论:从新辅助化疗1个周期的标本中无法获得微球体,化疗2,3,4个周期的部分标本中可以培养出微球体。在培养的前3 d,化疗3个周期和化疗2个周期细胞数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但在3 d之后,化疗3个周期的细胞增殖速度显著快于化疗2个周期,6 d之后,化疗2个周期的细胞生长曲线呈现出平缓的状态,化疗3个周期则呈现出迅速上升的状态。化疗3个周期标本的乳腺癌干细胞微球体中ALDH1阳性细胞比例大于化疗2个周期。结果表明化疗2、3个周期的乳腺癌干细胞均具有一定的增殖和分化能力,从化疗后的乳腺癌组织中分离乳腺癌干细胞宜选取化疗3个周期及以上的标本。
- 刘伟魏冬冬韩立杰
- 关键词:干细胞肿瘤干细胞乳腺癌新辅助化疗乳腺癌干细胞细胞分离细胞培养
- 不同剂量放疗联合化疗对中晚期食管癌患者循环肿瘤细胞及3年生存率的影响被引量:7
- 2022年
-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放疗联合化疗对中晚期食管癌患者循环肿瘤细胞(CTCs)及3年生存率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中晚期食管癌135例,按放疗剂量分为观察组67例和对照组68例。2组均给予相同的化疗方案,观察组在化疗基础上采取高剂量三维适形放疗,对照组在化疗基础上采取低剂量三维适形放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CTCs阳性比例,毒副作用发生情况;比较2组治疗前、后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量表(WHOQOL-100)评分和3年生存率。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客观缓解率高于对照组,CTCs阳性比例低于对照组(P<0.05)。2组毒副作用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WHOQOL-100生理状态、心理状态、情绪状态、独立能力评分均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观察组3年生存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相同化疗的基础上联合使用高剂量放疗对中晚期食管癌患者进行治疗临床效果更好,且对肿瘤细胞的控制和患者3年生存率有明显的积极作用。
- 吴媛媛张剑辉杜娟魏冬冬常涛
- 关键词:化放疗放射治疗剂量肿瘤细胞
- 食管癌放疗后局部复发再程调强放疗有效性及安全性的临床分析被引量:3
- 2020年
- 目的:分析和研究食管癌放疗后局部复发再程调强放疗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0-10-2015-10我院接受治疗的30例食管癌根治性放疗后局部复发行在再程调强放疗患者,对其近期疗效及1、2、3年生存率及不良反应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全部患者均完成再程调强放疗,其中2例患者完全缓解(6.67%),16例患者部分缓解(53.33%),12例患者无缓解(40.00%),近期疗效总有效率为60.00%(18/30),1、2、3年的生存率分别为45.3%、20.7%、10.6%。总生存时间为2~56个月,中位生存时间为9个月。3~4级放射性食管炎的发生率为6.67%(2/30),3~4级放射性肺炎的发生率为3.33%(1/30),3~4级胃肠道反应的发生率为6.67%(2/30),3~4级骨髓抑制的发生率为6.67%(2/30),器官食管瘘发生率为10.00%(3/30)。结论:对食管癌放疗后局部复发患者进行再程调强放疗具有一定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临床客观缓解率较高,可将其作为有效的复发治疗方法。
- 韩立杰魏冬冬王洪兵赵悦卢会杰
- 关键词:食管癌局部复发有效性安全性
- 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老年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病变血流动力学改变被引量:11
- 2014年
- 近年来,随着全社会对老年人的关注度不断提高,老年人的饮食改善最为明显,但由于不少老年人合理饮食理念的欠缺加之自身机能的衰弱,使得老年人成了糖尿病(DM)的高发人群,严重威胁着患者的身体健康〔1,2〕。本次研究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探索老年DM患者下肢血管病变血流动力学的改变规律及特点,旨在通过特异性的特征提前预警老年人群,并对老年DM患者预后起到临床参考价值。
- 杜娟韩立杰魏冬冬刘伟
- 关键词:彩色多普勒超声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血流动力学
- 成人无脾综合征合并贲门痉挛一例
- 2003年
- 李硕丰魏冬冬张士华
- 关键词:成人无脾综合征合并症贲门痉挛影像学检查
- 转铁蛋白与R8共修饰脂质体的制备及其肝癌靶向性研究被引量:1
- 2014年
- 目的制备转铁蛋白(transferrin,TF)和八聚精氨酸(R8)共修饰脂质体(TF/R8-LP),对其理化性质进行表征,研究脂质体对肿瘤细胞的靶向性。方法采用薄膜分散法制备TF/R8-LP,研究脂质体的粒径,电位和血清稳定性。细胞摄取实验研究肝癌HepG2细胞对TF/RS-LP的摄取效率。构建裸鼠肝癌异位瘤模型,研究脂质体的体内靶向性。结果 TF/R8-LP的粒径在(108.5±12.6)nm,电位为(24.15±4.78)mV。TF/R8-LP在50%血清中具有良好的稳定性。细胞摄取实验结果显示:TF/R8-LP在4 h摄取效率是2 h的1.85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癌HepG2细胞在与脂质体共同孵育4 h后对TF/R8-LP的摄取效率分别是RS-LP、TF-LP和LP的2.4倍、2.8倍和3.9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近红外活体成像实验结果显示:TF/R8-LP组在肿瘤组织荧光明显强于其他组。结论转铁蛋白和八聚精氨酸共修饰脂质体具有良好的肝癌细胞亲和力,是一种潜在高效的肝癌靶向给药系统。
- 韩立杰刘伟杜娟魏冬冬
- 关键词:转铁蛋白肿瘤靶向
- 骨斑点症二例
- 2007年
- 骨斑点症(osteopoik/osis)为罕见骨质异常增生性疾病,据统计发病率不足人群中的1/1000万,可无任何临床症状,而是由于骨内具有弥漫性斑点状致密骨质而得名,病因不明,曾有文献报道该病,有家族性,一家有数口皆可患病,有家族遗传的因素,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人双亲中有一人患病,每代均可患病。
- 冉繁德李硕丰魏冬冬陈俊华
- 关键词:骨斑点症常染色体显性遗传骨质异常增生性疾病病因不明家族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