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枫
- 作品数:60 被引量:179H指数:8
- 供职机构:天津医科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 新型树突状细胞疫苗的构建及功能的初步鉴定
- 2011年
- 目的:构建可同时实现沉默细胞因子信号抑制因子1(SOCS1)、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刺激和肿瘤相关抗原负载的新型树突状细胞(DC)疫苗。方法:构建沉默SOCS1并共表达HMGB1及肿瘤相关抗原NY-ESO-1的质粒(p/shS1-NY-IRES-sig-HMGB1)。体外诱导单核细胞分化为DC,将p/shS1-NY-IRES-sig-HMGB1转染入DC细胞。同时设立未转染组、shNC/GFP转染组和p/shS1-NY-IRES-sig-HMGB1转染组。PCR和Western blot验证基因及蛋白表达后,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DC细胞分泌的肿瘤坏子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12、IL-1及IL-6的变化。结果:经测序证实所构建质粒序列与预期序列一致,酶切和PCR验证质粒结构正确。成功将p/shS1-NY-IRES-sig-HMGB1转染入DC细胞,并在基因和蛋白水平验证NY-ESO-1的正确表达,HMGB1可在胞浆内表达。SOCS1 shRNA质粒shS可沉默SOCS1表达。p/shS1-NY-IRES-sig-HMGB1转染组DCTNF-α、IL-12、IL-1及IL-6分泌量较未转染组和shNC/GFP转染组升高(P<0.05)。结论:成功构建可同时实现沉默SOCS1、HMGB1刺激和肿瘤相关抗原负载的新型DC疫苗。
- 霍佳杨莉莉魏枫于津浦李慧任秀宝
- 关键词:细胞因子信号转导蛋白抑制因子树突细胞癌症疫苗质粒转染
- Serum HMGN1 is a novel clinical biomarker in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 Background: High-mobility group nucleosome-binding protein 1(HMGN1), a recently identified alarmin, is a non-h...
- 杨帆魏枫孙倩金昊王建任秀宝
- 关键词:NSCLCBIOMARKERELISA
- 文献传递
- CD4+CD25+调节性T细胞对肺癌患者CIK细胞活性的影响及其调控
- 李慧黄宗堂曹水任秀宝魏枫刘虹于津浦张澎安秀梅
- 本研究着重探讨CD4+CD25+调节性T细胞对CIK抗肿瘤活性的影响,以及树突状细胞对CD4+CD25 +细胞比例及功能的影响。首先,证实了CD4+CD25 +细胞确实可以抑制CIK细胞的增殖和杀伤活性;同时,通过抗体封...
- 关键词:
- 关键词:调节性T细胞CIK细胞肺癌
- VAV1蛋白与肿瘤T细胞免疫抑制的深入实验研究
- 任秀宝杨莉莉李亦工张维红安秀梅韩颖魏枫付晓达张澎
- 本项目通过对Vav1与肿瘤浸润T淋巴细胞活性的研究,提出肿瘤诱导的T细胞失能的分子机制;初步探讨肿瘤浸润T淋巴细胞中Vav1基因的表达情况及肿瘤局部微环境中IDO的表达的相关性,提出肿瘤诱导的T细胞失能的可能分子机制;分...
- 关键词:
- 关键词:肿瘤诱导蛋白T淋巴细胞分子机制
- 抗ABL酪氨酸激酶区胞内抗体抑制K562细胞体外生长
- 2008年
- 目的:观察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细胞转导抗ABL酪氨酸激酶区胞内抗体基因后,对其体外生长的影响。方法:通过表达抗ABL蛋白酪氨酸激酶区胞内抗体的模型:K562-ibE-eGFP细胞,观察该细胞与对照细胞在有血清培养条件下的细胞生长和无血清培养条件下细胞活力,并观察无血清培养24h细胞形态学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K562-ibE-eGFP细胞在有血清培养条件下生长受抑制,在无血清培养条件下细胞活力显著下降,并且无血清培养24h细胞出现早期凋亡形态变化。结论:通过转导抗ABL酪氨酸激酶区胞内抗体的方法能抑制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细胞体外生长,并促进其在无血清条件诱导下凋亡,这可能是细胞内酪氨酸激酶活性降低,BCR/ABL信号途径被阻断,逆转了BCR/ABL对细胞生长和凋亡的影响作用。
- 徐冬付晓达魏枫
- 关键词:胞内抗体BCR/ABL酪氨酸激酶
- 反义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对人肺癌细胞放射敏感性的影响被引量:1
- 2008年
- 目的 观察反义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对人肺腺癌细胞系放射敏感性的影响。方法 在脂质体介导下用质粒pcDNA3-反义EGFR(pcDNA3-antiEGFR)转染spc-a-1细胞,并以未转染(对照组)和空质粒pcDNA3转染(pcDNA3组)细胞作对照。用G418筛选稳定表达的细胞克隆,以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转染后EGFR的mRNA及蛋白表达抑制情况,流式细胞仪检测转染后细胞周期及单次照射8Gy后各组细胞凋亡比例。3组细胞分别给予6MVX射线照射0、2、4、6和8Gy,计算克隆形成率,拟合生长曲线。结果pcDNA3-antiEGFR组与对照组、pcDNA3组比较,EGFR mRNA和蛋白表达量明显减少,G2/M期比例分别为(29.53±1.91)%、(13.7±1.30)%和(12.40±1.34)%,单次照射8Gv后,3个组细胞的凋亡率分别为(39.24±1.57)%、(13.79±0.63)%和(15.02±0.85)%。与对照组相比较,pcDNA3-antiEGFR组细胞的阢、D0、Sq 、SF2值分别由2.11、2.49和0.84降至1.19、0.15和0.32,提示抑制EGFR表达,可降低spc-a-1细胞对射线所致亚致死性损伤的修复能力。结论 反义EGFR可以降低人肺癌spc-a-1细胞中EGFR的表达,改变细胞周期分布,促进凋亡,降低亚致死性损伤的修复能力,增加肺癌细胞系spc.a.1的放射敏感性。
- 王佩国刘志艳魏枫于津浦史玉荣王平
- 关键词:肺腺癌反义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 iASPP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其对NIH3T3细胞增殖的影响
- 2011年
- 目的:构建iASPP真核表达载体,稳定转染小鼠成纤维细胞(NIH3T3)并检测其表达,观察其对NIH3T3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设计引物以源克隆PCMV-iASPP为模板PCR扩增其中的CDS区,亚克隆入FLAG-pcDNA3.0,将该重组质粒转化DH5α感受态大肠埃希菌,筛选阳性克隆,经酶切、测序鉴定后,用脂质体介导转染NIH3T3细胞,G418加压筛选28 d,RT-PCR、West-ern blotting检测基因、蛋白表达;MTT法观察细胞增殖能力。结果:重组质粒鉴定正确,筛选所得阳性克隆中可以检测到iASPP基因的转录和表达,且该iASPP阳性表达细胞株增殖能力明显增强。结论:成功构建iASPP真核表达载体并成功构建稳定表达iASPP的NIH3T3细胞株,证明该基因的稳定表达在体外能显著增强NIH3T3细胞增殖能力。
- 孔凡铭张新伟于津浦魏枫李慧任秀宝
- 关键词:IASPPNIH3T3细胞P53
- VAV1蛋白与肿瘤浸润T淋巴细胞失能机制的实验研究
- 任秀宝魏枫苏延军杨蕴于津浦李慧安秀梅李润美
- Vav1是T细胞中重要的信号传导分子之一。本研究观察了原位肿瘤浸润T淋巴细胞(TIL-T)中Vav1的表达情况和肿瘤局部免疫抑制的关系。对原位TIL-T的研究结果发现: 来自恶性黑色素瘤的原位TIL-T其Vav1蛋白含...
- 关键词:
- 关键词:蛋白肿瘤浸润T淋巴细胞T细胞
- 癌基因iASPP-SV参与乳腺癌的形成被引量:1
- 2016年
- 背景与目的:p53凋亡刺激蛋白抑制剂(inhibitor of apoptosis-stimulating protein of p53,i ASPP)属于ASPP家族成员,其与p53结合,抑制p53靶基因的转录活性,抑制细胞凋亡,与肿瘤形成相关。先前该研究所在课题组发现了i ASPP的一个新亚型i ASPP剪切变异体(i ASPP splice variant,i ASPP-SV),其是包含407个氨基酸残基的核蛋白,能与p53结合、抑制p53的转录活性,但是其与乳腺癌细胞增殖的作用还不清楚。因此,该研究旨在探讨i ASPP-SV在乳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用5’-基因末端快速扩增(rapid amplification of c DNA ends,RACE)方法检测乳腺癌细胞系MCF-7的i ASPP-SV m RNA的5’末端序列。将p FLAG-i ASPP-SV和p FLAGi ASPP(828)分别转染HEK 293细胞,采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HEK293细胞及8种人类肿瘤细胞i ASPP-SV的表达情况。建立稳定表达FLAG-i ASPP-SV和FLAG-i ASPP(828)的NIH 3T3细胞系,细胞增殖分析、克隆形成实验和软琼脂集落形成实验检测i ASPP-SV、i ASPP(828)是否促进细胞增殖、是否是癌基因。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fluorescent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ve,RTFQ-PCR)的方法检测原发性乳腺癌i ASPP-SV和i ASPP(828)m RNA表达水平,确定人乳腺癌中i ASPP-SV是否上调。用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检测i ASPP-SV、i ASPP(828)、p53与NF-κB/p65的关系。结果:5’-RACE方法显示,MCF-7细胞中的i ASPPSV由RAI序列(DQ986418.1)编码。Western blot实验显示,多种人类肿瘤细胞系表达内源性i ASPP-SV。细胞增殖分析、克隆形成实验和软琼脂集落形成实验证实i ASPP-SV与i ASPP(828)能促进肿瘤细胞增殖,是癌基因。RTFQ-PCR实验显示,p53野生型乳腺癌组织i ASPP-SV表达水平的中位值比p53突变型显著升高。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证实i ASPP-SV、i ASPP(828)能抑制NF-κB/p65转录,因此i ASPP可能是双功能蛋白。结论:i ASPP-SV可能作为乳腺癌治疗的有效靶点。
- 董一楠孔凡铭张新伟魏枫孙倩
- 关键词:P53NF-ΚB乳腺癌
- 粒巨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分泌性同种异体肺癌细胞疫苗与自体疫苗抗肺癌免疫保护作用比较被引量:1
- 2008年
- 目的探讨粒-巨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基因修饰同种异体和自体瘤苗诱导抗肿瘤免疫反应的差异。方法以接种Lewis肺癌细胞系的C57BL小鼠为动物模型。将含小鼠GM-CSF重组质粒转染小鼠肺癌细胞系LA795和LLC细胞,制备同种异体和自体瘤苗。分别免疫荷瘤小鼠,检测淋巴细胞的活化;脾细胞及其中的CD8^+T细胞的杀伤活性。结果GM—CSF分泌性LA795和LLC瘤苗接种后,小鼠成瘤时间明显较晚,生存期明显延长,脾淋巴细胞活化比例显著升高(P〈0.01);脾细胞及CD8^+T细胞的杀伤活性明显升高(P〈0.05);同种异体和自体瘤苗在诱导淋巴细胞活化及杀伤活性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GM-CSF分泌性同种异体和自体瘤苗均可诱导特异性抗肿瘤免疫反应。
- 姜宏景任秀宝李慧于津浦魏枫马明全
- 关键词:肺癌免疫治疗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