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血小板减少症临床观察
- 2024年
- 目的探讨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血小板减少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血小板减少症患者56例,根据是否使用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分为观察组20例和对照组36例。观察组术后予皮下注射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15000 U,每日1次,监测血小板升至100×10^(9)/L时停止注射。对照组未予皮下注射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也未予其他血小板替代治疗。观察两组术后第1、2、3、5、7、9天血小板数量变化,记录体外循环时间、手术时间、手术野引流量、术后ICU停留时间、住院时间、术后30天病死率以及术后发热、头痛、肌肉酸痛等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两组术前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以及体外循环时间和手术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术后连续予皮下注射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5天,血小板升至100×10^(9)/L。术后第5~9天,观察组血小板计数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手术野引流量低于对照组,ICU停留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后30天分别死亡1(5.00%)、3例(8.33%),两组术后30天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期间有2例出现发热、头痛、肌肉酸痛等症状,症状较轻,未予处理,1~3天症状自行消失。对照组治疗期间无病例出现发热、头痛、肌肉酸痛等症状。结论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血小板减少症安全有效。
- 周轶胄王春亭王辰邱实庞昕焱鲍卫国
- 关键词:血小板减少症体外循环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
- 急性心肌梗死侧支循环形成与血管成形术18例临床分析
- 2004年
- 随着冠状动脉造影技术的普及,我们发现许多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再通的患者其梗死相关血管并未出现再通。有效的侧支循环形成是造成梗死后溶栓再通假象的原因之一。而血管成形术可显著改善梗死心肌的血液供应,提高末梢冠状动脉的组织灌注,改善患者预后。
- 鲍卫国宋辉陈庆伟梁雯
-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侧支循环血管成形术溶栓疗法冠脉造影
- 心脏三瓣膜置换术1例
- 2000年
- 鲍卫国张永善陈庆伟许运宾孙强陈忠堂
- 关键词:风湿性心脏病疗效
- 温氧合自体血高钾持续灌注对心肌保护作用的临床观察被引量:1
- 2002年
- 为观察全身浅低温 (30~ 32℃ )体外循环 (CPB)下温氧合自体血加高钾经主动脉根部持续灌注对心肌的保护效果 ,用该法对 30例心脏手术患者进行心肌保护 (WBC组 ) ,并与 30例用冷晶体间断灌注行心肌保护者(CCC组 )进行对比 ,观察两组围术期血清心肌酶、心肌超微结构及相关临床变化。结果显示 ,术后各时点 WBC组肌酸磷酸激酶 (CK)、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 (CK- MB)均显著低于 CCC组 ,P<0 .0 5 ;WBC组心肌超微结构改变轻微 ,术后自动复跳率高 ,正性肌力药物用量少 ,且未发现术后高血钾。提示浅低温 CPB温氧合血高钾持续灌注对心肌有明显保护作用 ,且晶体液用量较少 。
- 周庆玲陈忠堂孙强张永善陈庆伟鲍卫国
- 关键词:冷晶体停跳液心肌保护浅低温体外循环
- 老年法罗氏三联征根治术同期肺叶切除术一例
- 本文以1例老年法罗氏三联征和肺疾病患者为例,详细对该病例进行了分析总结,介绍了该病例临床诊断和手术治疗。
- 徐长宪张永善许运宾李勇鲍卫国李晓辉姜兴涛孙强赵鑫孟国伟周庆龄吕艳峰张所林孙金辉
- 关键词:肺叶切除病例分析老年患者
-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先心病肺高压肺血管的表达研究
- 本次试验以伴有重度肺动脉高压的先天性心脏病患者术前、术后为研究对象,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LISA)法检测血浆中VEGF的浓度,通过对VEGF与肺压力变化的相关研究,进一步探讨肺高压的发病机制及VEGF在先天性心脏病肺高压...
- 鲍卫国
- 关键词: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肺动脉高压内皮细胞
- 文献传递
- 法乐四联症合并严重肺动脉发育不良的术后监护及治疗
- 2001年
- 鲍卫国宋辉李勇陈庆伟孟国伟孙强
- 关键词:法乐四联症并发症监护
- 保留二尖瓣装置的二尖瓣置换术被引量:6
- 2004年
- 目的 比较传统二尖瓣置换术 (MVR)和保留二尖瓣装置的 MVR治疗单纯风湿性二尖瓣狭窄的临床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 77例单纯风湿性二尖瓣狭窄行 MVR患者的临床资料 ,按术式不同将其分为 3组 ,组 1:35例 ,保留全部二尖瓣装置 ;组 2 :19例 ,保留二尖瓣后瓣瓣下结构 ;对照组 :2 3例 ,行传统 MVR手术。 结果 术后早期对照组和组 1各死亡 1例 ,晚期对照组死亡 2例 ,组 1和组 2各死亡 1例。术后 3~ 16个月超声心动图检查显示 ,对照组和组 2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 (L VEDD)较术前明显增大 (P<0 .0 1) ,组 1L VEDD增大不明显 (P>0 .0 1)。组 1、组 2左心室射血分数 (EF)和短轴缩短率 (FS)较术前有明显改善 (P<0 .0 1) ,对照组改善不明显 (P>0 .0 1)。 结论 单纯风湿性二尖瓣狭窄患者行 MVR时保留二尖瓣装置有利于术后左心功能的恢复。
- 孟国伟孙强曹燕霞张永善许运宾李勇鲍卫国
- 关键词:二尖瓣装置二尖瓣置换术心功能
- Y染色体追踪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心肌移植的实验研究
- 2011年
- 目的利用Y染色体检测雄性大鼠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移植到雌性大鼠心肌梗死模型中的存活情况。方法采用全骨髓贴壁筛选法体外培养雄性大鼠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作为移植细胞,选取80只雌性大鼠通过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制备心肌梗死模型,其中45只成功建立模型。成模后2周按以下分组进行细胞移植:将模型动物随机分为心外膜直接注射MSCs组(A组,n=15)、经静脉移植MSCs组(B组,n=15)和经静脉注射等量DMEM培养液组(C组,n=15),通过实时定量PCR检测雄性大鼠Y染色体特有的SRY基因,观察移植后1 d、1周、2周及3周时MSCs在梗死心肌的存活情况。结果经心外膜直接注射组和经静脉移植组通过PCR均可检测出SRY基因的存在,移植后两组的心功能得到明显的改善(P<0.05)。结论 MSCs经心外膜和静脉移植均可分布于心肌梗死周围区域,对梗死后大鼠的心脏具有保护作用。
- 邢介龙许运宾张彦徐长宪孟国伟李勇鲍卫国
-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心肌梗死Y染色体细胞移植
- 婴儿室间隔缺损伴重度肺动脉高压的外科治疗探讨
- 目的:探讨如何降低婴儿室间隔缺损伴重度肺动脉高压的外科治疗的病死率、严重并发症发生率。方法:1998年1月~2006年12月手术治疗158例婴儿室间隔缺损伴重度肺动脉高压,1998年1月至2001年12月的78例病人为前...
- 孙强孙金辉张永善徐长宪许运宾孟国伟李勇鲍卫国周庆玲
- 关键词:室间隔缺损重度肺动脉高压外科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