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黄兆祥

作品数:14 被引量:113H指数:8
供职机构: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生态学系更多>>
发文基金:星火计划美国洛克菲勒基金国家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水利工程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2篇科技成果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2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 1篇水利工程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9篇共作
  • 7篇水稻
  • 5篇稻鸭共作
  • 4篇鸭稻共作
  • 4篇土壤
  • 3篇生态
  • 3篇生态农业
  • 3篇农业
  • 3篇机械刺激
  • 2篇稻鸭共作技术
  • 2篇稻鸭共作系统
  • 2篇生物多样性
  • 2篇内源
  • 2篇内源激素
  • 2篇根系
  • 2篇共作技术
  • 1篇稻米
  • 1篇稻田杂草
  • 1篇稻纵卷叶螟
  • 1篇典型土壤

机构

  • 14篇华南农业大学
  • 2篇广州城市职业...
  • 1篇广州市乡镇企...

作者

  • 14篇黄兆祥
  • 13篇章家恩
  • 5篇全国明
  • 4篇许荣宝
  • 4篇赵本良
  • 2篇陈进
  • 2篇梁开明
  • 2篇刘文高
  • 2篇朱丽霞
  • 2篇陆敬雄
  • 2篇赵美玉
  • 1篇张光辉
  • 1篇张光辉
  • 1篇骆世明
  • 1篇唐国玲
  • 1篇蔡燕飞
  • 1篇高爱霞
  • 1篇凌大炯
  • 1篇廖宗文
  • 1篇谢利

传媒

  • 3篇生态科学
  • 1篇农业系统科学...
  • 1篇中国生态农业...
  • 1篇生态学杂志
  • 1篇华南农业大学...
  • 1篇中国稻米
  • 1篇中国农学通报
  • 1篇生态环境

年份

  • 1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09
  • 1篇2006
  • 8篇2005
  • 2篇2004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鸭稻共作生态农业技术试验示范与有机稻米开发
章家恩陆敬雄骆世明张光辉黄兆祥赵本良全国明许荣宝谢利李水桥
该项目成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关键技术内容:1)建立了一套标准化的鸭稻共作生态农业模式与有机稻米操作技术规程,生产成本低,综合效益高,可在中国水稻主产区进行大规模的示范与推广应用。2)开发研究了一系列鸭稻共作生态农业模...
关键词:
关键词:有机稻米水稻栽培
稻鸭共作技术的生物防治效应被引量:11
2005年
稻鸭共作是一项种养复合的、环境友好型的农业综合生产技术,起源于我国传统的稻田养鸭。鸭子与水稻共育于稻田中,二者存在共生互利关系,鸭子对稻田有害生物具有一定控制作用。文章综述了国内近年来利用稻鸭共作技术防治稻田病虫草害以及对稻田天敌的影响研究进展。从已有的研究中可以看出,稻鸭共作对草害和主要虫害有较好的控制效果,可在全生育期取代相应化学药剂的使用,对某些水稻病害具有一定的防治效果,对天敌种群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但在鸭子对病虫草害防治的确切效应及其内在过程与机理方面,尚有待开展深入探究。
全国明章家恩许荣宝刘金苓黄兆祥
关键词:稻鸭共作生物防治
鸭稻共作方式对水稻生长的影响被引量:19
2005年
对鸭稻共作生产方式下水稻几个生育期的株高、叶面积指数、生物量、根系活力、根系形态特征指标等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鸭稻共作生态模式中由于鸭子的活动,对水稻生长发育具有一定影响。与常规水稻栽培方式相比,鸭稻共作方式下水稻株高、叶面积指数、生物量有减小的趋势,而且在有效分蘖期和幼穗分化期存在着显著或极显著差异。鸭子活动对水稻根系生长状况(根/冠比、根系活力)也具有一定作用,与常规水稻栽培方式相比,鸭稻共作方式下水稻根冠比和根系活力有增加趋势,根冠比在幼穗分化期达到显著差异,根系活力在有效分蘖期存在显著差异;鸭稻共作方式下水稻根系总长变化无明显规律,根系表面积与常规栽培方式下相比无显著差异。
章家恩赵美玉陈进黄兆祥
关键词:根系形态叶面积指数生物量
鸭稻共作生态农业模式的功效及存在的技术问题探讨被引量:14
2006年
对鸭稻共作生态农业模式与传统的稻田养鸭模式以及现行的水稻单一栽培方式进行了对比分析;对鸭稻共作生态农业模式的结构(包括组分结构、空间结构和时间结构)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介绍。同时,对鸭稻共作生态农业模式的功效进行了阐述和探讨,最后提出了鸭稻共作生态农业模式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图1,表2,参5。
章家恩陆敬雄张光辉黄兆祥
关键词:生态农业鸭稻共作技术创新
模拟鸭稻共作系统中鸭子机械刺激对水稻形态建成的影响被引量:13
2012年
鸭稻共作是在中国传统稻田养鸭基础上创新发展起来的,目前在中国、日本以及东南亚一些国家被大力推广应用的一种水稻生态生产方式。为研究鸭子活动对水稻生长与形态建成的影响,本文通过室内模拟试验,研究了鸭子在稻田中活动而形成的机械刺激对水稻生长性状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不同强度的机械触摸刺激能够抑制水稻植株的伸长生长,降低其高度,至收获期株高降幅为8~10 cm;并且改变了水稻茎秆不同节间长度的分布,其中对水稻基部第2节茎节长度的影响最为明显。机械触摸刺激处理能够增加水稻茎秆的粗度,且随刺激处理强度的增加茎秆粗度增大,处理40 d后茎秆粗度增加0.17 cm。一定时间的机械刺激处理可以促进水稻植株的分蘖。机械刺激处理明显降低了水稻地上部生物量,处理40 d后降幅达19.6%;适度的机械刺激使水稻根冠比增加。同时,机械刺激可增加水稻的穗长和结实率,降低每穗空粒数,与对照相比,水稻穗长增加达8.88%,结实率增加3.79%,每穗空粒数最大降幅为36.12%。这些研究结果可进一步证实机械刺激能够改变植物生长性状的科学问题,也可为鸭稻共作生产技术的改进与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黄兆祥章家恩梁开明全国明赵本良
关键词:机械刺激稻鸭共作株高
鸭稻共作方式对土壤肥力因素的影响被引量:28
2004年
鸭稻共作是一种较为典型的稻田生态农业模式。鸭子不停地在稻田中日夜活动对土壤肥力会产生一定的影响。通过与常规栽培方式的对比试验研究发现,除土壤速效磷含量外,鸭稻共作稻田的土壤有机质、碱解氮、交换性钾的含量均分别比常规耕作稻田的有所增高,其中某些土壤养分含量在某些生育期存在显著差异。由此初步表明,鸭稻共作生态农业模式可以实现在水稻生产全过程中不使用任何化肥和农药,而基本上可达到保持土壤肥力,生产绿色食品的目的。
章家恩赵美玉陈进黄兆祥
关键词:鸭稻共作生态农业土壤肥力
鸭子对水稻生长、稻田温室气体排放与土壤养分的影响
鸭稻共作是在中国传统的稻田养鸭基础发展起来的,目前在中国、日本以及东南亚一些国家大力推广应用的一种水稻健康生产方式。为了研究鸭子的活动对水稻的生长与稻田土壤生态系统的影响,本文从室内模拟鸭子对水稻地上部机械刺激活动(每天...
黄兆祥
关键词:稻鸭共作机械刺激内源激素
文献传递
稻鸭共作系统中稻纵卷叶螟的辅助控制方法——拉绳刮禾尾被引量:3
2005年
稻纵卷叶螟的暴发常给水稻生产造成很大危害,在稻鸭共作系统中,鸭子对稻纵卷叶螟的控制能力和程度十分有限。为了遵循稻鸭共作技术“不施农药”的原则,笔者近年通过采用“拉绳刮禾尾”方法,以辅助鸭群控制稻纵卷叶螟的危害。实践证明,只要把握好抽刮的时机和力度,就能有效地防除稻纵卷叶螟。该方法简单有效,成本低,一般农户都可以采用此方法对稻纵卷叶螟进行防除而不必使用农药。
陆敬雄章家恩黄兆祥
关键词:稻鸭共作水稻害虫稻纵卷叶螟
鸭稻共作生态系统的实践与理论问题探讨被引量:9
2005年
鸭稻共作技术作为一项环保性生态农业技术,现已在亚洲许多国家和我国多个省份得到应用和推广。为了使鸭稻共作技术模式更好地、更科学地推广应用,还有很多实践和理论问题需要加以研究探索和解决,主要包括:(1)水稻品种和鸭子品种的筛选问题;(2)鸭稻共作模式系统的结构优化问题;(3)鸭子的生态学功能过程及其内在机理有关的科学问题;(4)水稻病虫害的综合防治问题;(5)稻田土壤肥力维持问题;(6)田间日常管理问题;(7)鸭子饲料来源问题;(8)稻田鸭子的疫病综合防治问题;(9)鸭稻共作技术模式的标准化问题;(10)鸭稻共作技术模式的经济效益问题。
章家恩陆敬雄黄兆祥许荣宝赵本良
广州市几种林型土壤动物群落调查研究被引量:12
2005年
对广州市几种植被类型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及其季节动态变化进行了调查研究.共采获到土壤动物3门10纲18目,其中优势类群为蜱螨目、弹尾目和线蚓,常见土壤动物类群为鞘翅目、啮目和综合纲等3类.不同植物类型和生境对土壤动物群落的组成和数量具有较大的影响.从单位面积土壤动物数量来看,表现为竹林>青皮林>松树林>桉树林.从季节变化来看,大致表现为3月和7月左右出现高峰期,5月和9月左右出现低谷期,春夏季波动大、秋冬季比较平稳的动态变化趋势.从土壤动物类群数量的垂直分布来看,随着土壤层次的加深而递减,0~5cm土壤层数量最大.
章家恩黄兆祥唐国玲
关键词: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生物多样性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