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黎山峣

作品数:13 被引量:3H指数:1
供职机构:武汉大学文学院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社会学历史地理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文学
  • 5篇社会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4篇文学
  • 3篇意象
  • 3篇诗性
  • 2篇新文学
  • 2篇阳光
  • 2篇中国新文学
  • 2篇审美
  • 2篇生命
  • 2篇诗人
  • 2篇思潮
  • 2篇主义
  • 2篇民族
  • 1篇多样性
  • 1篇心理
  • 1篇心理结构
  • 1篇心意
  • 1篇形而上
  • 1篇形而下
  • 1篇性格
  • 1篇性格结构

机构

  • 13篇武汉大学
  • 2篇华中师范大学
  • 1篇华中农业大学
  • 1篇《中国诗歌》...
  • 1篇《诗刊》

作者

  • 13篇黎山峣
  • 1篇李炜
  • 1篇剑男
  • 1篇江少川
  • 1篇邹建军
  • 1篇叶雨其
  • 1篇杨琰
  • 1篇赵国泰

传媒

  • 3篇学习与探索
  • 1篇江汉论坛
  • 1篇北方论丛
  • 1篇湖北社会科学
  • 1篇学术研究
  • 1篇贵州社会科学
  • 1篇广东教育学院...
  • 1篇写作(中)
  • 1篇诗探索
  • 1篇世界文学评论...
  • 1篇世界文学评论...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07
  • 1篇2006
  • 1篇1998
  • 1篇1997
  • 2篇1995
  • 1篇1989
  • 1篇1988
  • 1篇1986
  • 1篇1983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孙中山民族主义的现代性
2016年
孙中山倡导国族主义,坚持文化历史意义的中华民族和政治法理意义的中国相一致相叠合;旗帜鲜明的反对分裂、反对两国论。对民族主义和世界主义的关系作了辩证的阐述,指出没有民族主义,就没有世界主义,世界主义是从民族主义中发生起来的。他认为,实业是人类文明发达之基,只有实业发达,才能救贫和救亡。对外开放,是民族主义现代性的题中应有之义。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是以人为本的。个人和社会、小我和大我,不是一个是非问题。在当时民族十分危急的形势下,他着重倡导国家的自由,而这又是以人为目的、为指归的。
黎山峣
关键词:孙中山民族主义以人为本
中国新文学的个性解放思潮
1995年
黎山峣
关键词:中国新文学作家思潮民族问题封建主义思想武器
邹惟山十四行抒情诗研讨会专辑
2014年
谢克强:今天,《中国诗歌》编辑部主办一个关于十四行抒情诗的小型研讨会,研讨的主要对象是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邹建军教授(邹惟山先生)的汉语十四行诗。至今为止,他已经著有八部诗集,前四部已经正式出版,后四部大家也已经见到了,这就是刚刚印出的《汉语十四行实验诗集》《汉语十四行探索诗集》《秋风中的贤者》和《对话塔里木》。我曾经评价邹惟山先生的十四行诗是"行走的美学",因为他每走到一个地方就会作一首诗。我读他的诗的时候。
叶雨其谢克强邹建军赵国泰雷雪峰杨琰黎山峣江长源刘蔚剑男陶秉礼陈有才江少川涂光雍饶彬
关键词:抒情诗人中国诗歌文化意象意象群诗歌作品现代诗
诗性与时间
2007年
本文首先区分了诗性时间与非诗性时间。接着指出,在诗性时间中,时间是倒流的,将来首先到场,其次才是过去和现在到场。但将来并非单独到场,而总是贯穿于过去和现在之中,成为引领诗性时间的旗手。自由是将来的标志。自由作为将来的标志,是非目的性的自由,即超功利的自由。诗性时间的三种样式——将来、过去和现在的同时到达,便是诗性的瞬间。瞬间以间断的方式不断绵延着时间,从而使瞬间和永恒握手。诗性空间是由诗性时间整理和开拓出来的,没有时间性的奠基,空间性的形象便会成为互不关联的碎片。在优秀诗作中,时间的空间化和空间的时间化是双向对流的。本文最后指出,诗性不是概念的、经验的,而是直观的、超验的。这种超验的直观,也可称之为智慧的直观。
黎山峣
关键词:诗性
艺术本体论被引量:1
1988年
一切创作论都有其本体论的根据,因此对于创作论的研究必须同时转向本体论的研究。艺术本体世界是由艺术家的内外世界构成的一体化世界。如果排除了艺术家的内部世界及其和外部世界的联系,所谓的外部世界就成了陌生的自在世界。艺术本体可以界定为:以实践为基础,趋向审美自由的人的感性整体的生命活动。这一界定标明艺术本体是一个包含三个层次的系统结构。人的审美精神活动在这一系统结构中处于制约和支配其他层次的中心地位。作者对此从四个方面作了具体的论述。研究艺术本体是为了促进创作。要摆好创作与艺术本体的关系,一是应该很好地把握艺术本体世界的特性;二是应该注意内外世界的同时开掘;三是创作应是整个生命的运动,整个心灵的燃烧;四是艺术家的精神世界应是美的世界。
黎山峣
关键词:艺术本体论本体世界自在世界生命活动审美自由审美活动
实践——自由——审美——刘纲纪美学思想述评被引量:1
1989年
刘纲纪是我国自成一派的著名美学家。他的美学思想,60年代初已具雏形特征,近十年来又有突破性的发展,成为实践派美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下面就他美学思想的几个方面,作一粗略的述评。一美的起源美,从何而来?这一斯芬克斯之谜的解决,离开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是无法实现的。刘纲纪认为,人类的劳动(即物质生产实践),既是解决物质需要的功利活动,又是在对自然有意识有目的改造中显现主体创造性的自由活动。前者创造了劳动产品的使用价值,满足人的生存需要:后者创造了劳动产品的审美价值,满足人的精神需要。
黎山峣
关键词:美学思想美学观自然美
人的完全解放——中国新文学的根本性质被引量:1
1995年
我国“五四”至今的文学,可作多种角度的观照,多种参照的描述,但我以为任何一种观照和描述,都不能无视人的完全解放的根本性质。换言之,“五四”以来的文学,就是人的完全解放(当然,这是作为过程,作为趋向而展开的)的文学。下面从几个方面来阐述这一问题。
黎山峣
关键词:中国新文学整体解社会解放完全解
领唱生命的阳光——论诗性与时空
2015年
它是亲近的又是遥远的,明朗的又是神秘的,静谧的又是飞动的,可说的又是不可说的。诗性,就是上述二者之间生命张力的不断流转,不断发展,不断辉煌。
黎山峣
关键词:生命张力诗性阳光
诗性的超越——论新加坡女诗人淡莹的诗
1997年
在拂面而来的紫陌红尘中,聒耳的喧嚣屏障了远方的倾听,世俗的浮躁干涸了心灵的涌泉。行人摩肩接踵,熙来攘往,但却缺少灵魂的棲地和家园。这种存在状态,需要人之本性——诗性的开掘、导引和构建,方能解蔽。我们之所以看重新加坡女诗人淡莹的诗,就因它是人之诗性的斑斓,人之本真的笑靥。人之诗性,是根于形而下而又粲然于形而上的一种超越性。人作为血肉之躯,当然不能脱离凡俗生活;但人作为诗性的人,又要超越凡俗生活的峡谷,飞凌更高的视界。超越,不是对于形而下的放逐,而是要将人的诗性灌注于一切生活领域之中,使一切生活,即使是极为琐屑的生活。
黎山峣
关键词:诗性超越女诗人中心意象形而下戏剧化形而上
“英雄神化”和“非英雄化”的异同论
1983年
我国当代文学史上先后出现过“英雄神化”和“非英雄化”这两种错误的文学思潮。一个把英雄捧到了天上,远离了现实土壤的基础;一个否定英雄的客观存在,把鹰和鸡等同起来。他们各自从不同的方面割裂了崇高和美的多样性的统一、理想和现实的统一。
黎山峣
关键词:阶级性文学思潮多样性群众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