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龚晓星

作品数:10 被引量:67H指数:5
供职机构:成都理工大学能源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石油与天然气...
  • 4篇天文地球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理学

主题

  • 2篇地质
  • 2篇地质意义
  • 2篇盐泥
  • 2篇油气
  • 2篇格架
  • 2篇构造格架
  • 2篇构造样式
  • 2篇古生界
  • 1篇地震解释
  • 1篇地震识别
  • 1篇断层
  • 1篇断裂带
  • 1篇断裂带构造
  • 1篇多层系
  • 1篇页岩
  • 1篇页岩气
  • 1篇荧光
  • 1篇荧光光谱
  • 1篇荧光光谱法
  • 1篇油气成藏

机构

  • 9篇长江大学
  • 4篇成都理工大学
  • 2篇教育部
  • 1篇中国石油天然...
  • 1篇中国石油化工...
  • 1篇中国石化
  • 1篇中国石油化工...
  • 1篇中海石油(中...

作者

  • 10篇龚晓星
  • 8篇佘晓宇
  • 4篇唐婷婷
  • 4篇董政
  • 4篇焦立波
  • 4篇梁斌
  • 3篇吕鹏
  • 2篇陈洁
  • 2篇孙颖
  • 2篇李冬冬
  • 2篇丁小辉
  • 1篇丁晓辉
  • 1篇裴振洪
  • 1篇许辉群
  • 1篇王长城
  • 1篇舒志国
  • 1篇施泽进
  • 1篇李昌鸿
  • 1篇张士万
  • 1篇杨海欧

传媒

  • 2篇地质科学
  • 1篇现代地质
  • 1篇岩矿测试
  • 1篇地质论评
  • 1篇石油实验地质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大地构造与成...
  • 1篇特种油气藏
  • 1篇长江大学学报...

年份

  • 2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4
  • 2篇2013
  • 3篇2012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下扬子区苏北-南黄海中生界、古生界构造格架对比分析被引量:6
2017年
通过近年区域地震剖面对比解析,在建立起苏北与南黄海中、古生界对冲构造格架的基础上,探讨其统一性和差异性。统一性表现为地层可对比、相同(似)的基底与盖层反射和对冲带及冲断褶皱,均体现了NW——SE板内递进变形特点。差异性表现为对冲带以北,陆上以浅变质岩内幕及顶部为主、陡山沱组为辅上覆强烈滑脱—→推覆的背、向斜褶皱交替,进而在背斜前缘产生仰冲(A带)—→逆冲(B带)—→掩冲(C带)叠瓦冲断;而海域则以更深层深、浅变质岩间破裂—→拆离—→上拱,形成了两组在宽缓背斜背景上的高角度冲断褶皱。认为深浅不同的剪切拆离层系(海域)和滑脱推覆层(陆上)作用,是造成陆上与海域构造差异性的重要因素。伸缩量计算表明中、古生界在经历了印支晚期—→燕山早、中期对冲—→推覆—→走滑、燕山晚期伸展和晚白垩世晚期以来断—→坳阶段三期变形,至今苏北与南黄海虽有压缩但"喇叭口"形态基本不变,主要源于陆上—→海域变形方式不同所致。
龚晓星佘晓宇裴振洪施泽进丁小辉李冬冬
焦石坝地区中、古生界构造特征及其页岩气地质意义被引量:16
2016年
通过二维、三维地震剖面解释和运用平衡剖面技术观点,对焦石坝地区基底结构、中、古生界构造特征及其构造演化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存在着基底卷入和盖层滑脱2种构造类型。基底卷入型有背冲背斜、对冲向斜、叠瓦逆冲、正花状扭动和多字形扭动5种构造样式。盖层滑脱型有断展或断弯、断滑、叠瓦逆冲、叠瓦反冲、冲断楔5种构造样式和组合。燕山早、中期是该区的2个主要构造变形期,在燕山早期,中、古生界与基底及其内幕之间近水平向西拆离滑脱推覆,形成了侏罗山隔挡式背-向斜交替褶皱。方斗山断裂与大天池背斜之间的焦石坝地区为挤压宽缓复向斜背景;在燕山中期,受东邻隔槽带中、深层基底拆离向西强烈冲断作用,焦石坝地区形成了仰冲-逆冲-掩冲构造格局,经历基底叠瓦冲断-盖层滑脱-左行压扭3个变形幕,形成了焦石坝双层背冲背斜及翼部的断褶带。石门断褶带具有多层滑脱褶皱特征,乌江断褶带具有滑脱与左行压扭的性质。构造变形性质与类型、龙马溪组-五峰组滑脱程度、层滑作用产生的构造缝是该区形成大型页岩气田重要的构造影响因素。
佘晓宇陈洁张士万舒志国郁飞李冬冬龚晓星
关键词:页岩气四川盆地
江陵凹陷八岭山—花园多层系盐和盐泥构造及其形成机制被引量:5
2013年
近年来在八岭山-花园背斜构造翼部有新的油气发现,有必要对其构造性质进行再认识。通过地震解剖,认为渔洋组-新沟嘴组(K2y-Ex)有盐和盐泥两类构造叠置,可进一步划分为盐丘-盐柱多层叠置构造、盐泥丘-盐泥株(柱)构造和盐泥丘构造;盐泥构造的形成是塑化的盐泥岩顺层蠕动使每一单层变厚、多层累加增厚的叠加效应结果,盐泥沿早期断层侵入或底辟导致逆断层的产生,使断层具有下正上逆的特点;差异负荷和火山热对流为其主导动力学机制;渔洋组-沙市组下段(K2y-Es下)盐丘-盐柱产生期为中始新世,主要形成期为晚渐新世,沙市组上段-新沟嘴组(Es上-Ex)盐泥构造产生期为晚渐新世,两者均于更新世基本定型;盐泥构造翼部地层-盐泥封挡和上倾尖灭岩性-盐泥封挡圈闭为潜在的油气藏勘探类型。
佘晓宇龚晓星吕鹏梁斌丁小辉焦立波唐婷婷
潜北断层下降盘潭口盐泥隆起塑性变形机制及油气地质意义
2016年
江汉盆地潜江凹陷潜北断层下降盘潭口凸起的成因是该区多年关注的问题之一。通过地震剖面解析,认为是由渔洋组一新沟嘴组和荆沙组一潜江组两套多层盐泥侵一底辟刺穿形成的大型盐泥隆起,主要形成于荆河镇组沉积之后,将完整的潜江凹陷分割成3个次洼;盐泥隆的成因是在差异负载和重力滑脱动力作用下潜北断裂下降盘塑性侧向上侵推挤,与上升盘重力滑脱推覆造成南北双向挤压上拱,形成了以汉水断层面为底板、中部为盐泥隆核、上层盐泥上部膝折一断褶穹窿3层结构;强烈塑性变形使潭口地区潜北断层面中部塑化一揉皱消失,上部强拱左旋翻转成平卧断层;各个构造层盐泥塑性变形程度和形态差异与构造层盐泥含量、盐泥比有关;盐泥隆是形成各种油藏类型的关键因素,潜三段、潜四上段、新沟嘴组中被盐泥隆和刺穿作用形成的地层、岩性油藏是该区具有勘探潜力的油藏类型,且被近期钻探证实。
龚晓星佘晓宇陈洁许辉群唐婷婷董政
基于微量元素比值分析方法研究川东南地区小河坝组沉积环境和古气候环境被引量:10
2017年
川东南地区下志留统小河坝组砂岩具有较好的生储盖组合条件,油气地质条件优越,但对其沉积环境为陆相还是海相沉积三角洲的厘定尚不明确。本文针对川东南地区小河坝组亟需解决的沉积环境问题,系统采集了该地区9条典型剖面的74个样品,通过微量元素比值分析方法分析其元素组成,并结合沉积构造特征分析其沉积环境及古气候环境。利用X射线荧光光谱法测试了能判别海陆相沉积环境的Sr、Ba、Mn、Cu等微量元素。结果显示,Sr/Ba平均值为0.2790,最大值为2.31,Mn/Fe值为0.0093~0.0778,Sr/Ca值为0.0005~0.0414,表现为三角洲淡水沉积特征;Sr/Ba平均值小于1,Sr/Cu平均值为4.8758,8.1%样品的Sr/Cu值大于10,总体上反映了小河坝组沉积环境为温润潮湿的古气候环境。
杨海欧王长城李文杰董华龚晓星
关键词:微量元素沉积环境古气候X射线荧光光谱法
江汉平原东部构造特征与演化被引量:5
2012年
本文论述了江汉平原地区东部区域构造格架与局部构造样式及其构造演化,指出该地区中古生界以发育挤压性构造为主,具有对冲干涉、南北分带、纵向叠置的结构特征。全区分为南部江南-雪峰滑脱推覆构造带、中部对冲(背冲)构造带、北部秦岭大别推覆构造带三个主体构造带。多期次构造变形变位及岩浆活动作用,发育了挤压构造、压扭走滑构造、刺穿和隐刺穿构造、张性构造四类基本构造样式。一般认为震旦纪至早、中三叠世本区及中扬子区经历了两期板块汇聚、增生、裂解、俯冲、陆内碰撞造山的构造旋回;之后经历了晚三叠世前陆斜坡演化阶段;侏罗纪末期陆内造山、挤压褶皱演化阶段;侏罗纪后-早白垩世剥蚀夷平、岩浆岩活动改造演化阶段;中晚白垩世-古近纪构造负反转、断陷演化阶段;新近纪构造体制再次正反转、区域挤压抬升演化阶段。多期构造运动导致多种原型盆地改造叠加使江汉平原东部地区的构造格局复杂多变。
佘晓宇丁小辉梁斌孙颖陈苗龚晓星吕鹏董政焦立波
关键词:江汉平原构造格架构造样式
塔中卡塔克隆起南北坡上奥陶统礁滩地震识别与储层预测被引量:12
2014年
卡塔克隆起上奥陶统良里塔格组沉积时期为大型碳酸盐岩孤立台地。通过地震地质解剖并结合钻、测井成果,其南、北坡的地震相—沉积相模式可划分为陆棚—盆地→台缘斜坡→台地边缘→开阔台地沉积体系。在台地边缘区可识别出生物礁、粒屑滩和礁间洼地亚相,礁滩体具有纵向多个叠置"塔式"结构、横向退积—加积迁移特点,表明海平面升降控制了礁滩体的阶段性生长。采用模式识别、古地貌识别、属性识别等多种方法可进一步圈定礁滩体分布范围。预测结果认为,北坡西部为台地缓坡边缘主要以生屑、砂屑滩、鲕粒滩相发育,中部台缘高陡斜坡生物礁相发育,而南坡于卡2区块西北部及卡1区块南部台缘礁丘和浅滩发育,具有形成串珠带状分布的生物礁滩型油气田(藏)条件。
佘晓宇董政龚晓星焦立波唐婷婷李昌鸿
关键词:台地边缘储层预测上奥陶统
中扬子区东缘中古生界对冲构造体系形成与演化被引量:4
2012年
中扬子区东缘侏罗纪末期—白垩纪早期,受大洪山推覆区南西方向和江南雪峰逆冲推覆区北西方向的强烈挤压,形成了压扭性狭长的对冲构造体系;两大推覆区的形成主要受深、浅变质岩结晶基底内幕两套拆离滑脱层系的作用,导致沉积盖层压缩沿基底面、志留系底面、泥盆系底面多层次滑脱推覆,产生了多样的挤压和压扭构造类型及其样式;由造山带向盆内构造变形具有渐变的特点,为不对称式的仰冲(根带)—楔状掩冲(中带)—滑脱推覆(锋带)—对冲带;持续压扭作用导致产生系列北东向左行走滑断裂将对冲构造体系分割;白垩纪晚期—下第三纪,挤压转换为伸展环境,断裂负反转回滑成为中新生代断陷主控断裂,认为大洪山推覆区锋带已处于通海口—杨林尾—汉南一线,主体由于受洪湖走滑断裂和通海口断裂回滑的影响,接受了上白垩统一第四系沉积,仅保留了东、西两端弧形构造带古生界出露的构造面貌。
佘晓宇丁小辉梁斌龚晓星
潜北断裂带构造特征研究被引量:10
2013年
通过对比潜北断层上下盘特征及断裂各段构造样式,研究了潜北断裂带构造特征。潜北断裂带及其周缘经历了印支末期-燕山早中期南西-北东向挤压走滑环境形成北西向逆冲断层及北东向走滑断层。燕山晚期,南西-北东向应力解体,应力反转形成北西-北北向荆门断陷和汉水断陷;喜马拉雅早期,在北西-南东伸展-引张作用下,导致在南侧坡折带基础上逐渐过渡转换形成了北东向潜北断层的产生,进而形成了受潜北断裂带控制的潜江组、荆河镇组北东向凹陷。潜北断裂带可以分为东、中、西3段,东段表现为逆牵引背斜或断背斜及其帚状断层;中段表现为高陡断层、"多"字型网格状断裂,而鼻状构造和背斜主要是盐泥沿高陡断面向上刺穿、滑脱型盐滚、盐泥丘、盐泥底辟上拱综合作用的结果,西段为上陡下缓的铲式断层,顺向断裂,正反断阶组合,对、背向次生断裂密度大,向西转化为北倾为主的顺向断层和垒式结构,潜北断层逐渐消失。
龚晓星吕鹏董政焦立波邱莹唐婷婷冯美娜
关键词:构造样式
江汉平原东部构造演化对局部构造形成及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被引量:3
2012年
研究区位于中扬子板块东北部,处于东秦岭—大别山和江南—雪峰2个造山带及其前陆冲断带联合而成的复合盆山体系中,区域构造演化具有构造应力场的多重性、构造活动的多期性、构造变形的多层次性等特点,具有"两山夹一盆"的区域地质结构,整体具有对冲干涉、南北分带、纵向叠置的结构特征。通过对工区二维地震资料解释与研究,通过平衡剖面技术深入构造演化及变形特征的研究,分析构造演化对区内局部构造分布规律及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
梁斌佘晓宇丁晓辉孙颖龚晓星
关键词:平衡剖面地震解释展布规律油气成藏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