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乔晶

作品数:9 被引量:81H指数:6
供职机构: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水利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天文地球
  • 3篇水利工程

主题

  • 7篇汉江上游
  • 4篇古洪水
  • 3篇滞流沉积物
  • 3篇全新世
  • 2篇水文
  • 2篇水文学
  • 2篇水文学研究
  • 2篇土壤
  • 2篇剖面
  • 2篇黄土
  • 2篇古土壤
  • 1篇诊断层
  • 1篇释光测年
  • 1篇气候
  • 1篇气候研究
  • 1篇前处理
  • 1篇前处理方法
  • 1篇西段
  • 1篇粒度
  • 1篇粒度测量

机构

  • 9篇陕西师范大学

作者

  • 9篇查小春
  • 9篇庞奖励
  • 9篇乔晶
  • 9篇黄春长
  • 6篇周亚利
  • 4篇赵艳雷
  • 2篇张玉柱
  • 2篇虎亚伟
  • 1篇周亮
  • 1篇顾洪亮

传媒

  • 2篇长江流域资源...
  • 1篇地质论评
  • 1篇土壤学报
  • 1篇地理科学进展
  • 1篇沉积学报
  • 1篇第四纪研究
  • 1篇地理科学
  • 1篇自然灾害学报

年份

  • 3篇2014
  • 2篇2013
  • 4篇2012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汉江上游湖北段低阶地风成黄土-古土壤释光测年研究被引量:14
2012年
通过对汉江上游湖北郧县-郧西段河谷的野外考察,选择前坊村汉江第一级阶地典型的黄土覆盖层剖面进行了深入研究。我们系统进行采样,分选出40~63μm石英颗粒,利用单片再生剂量法(SAR)技术,测得这些样品的光释光(OSL)年龄在2.90±0.15~16.76±0.60ka之间。OSL年龄值与地层深度表现出良好的对应关系。其中,利用释光信号组分拟合得到3种指数组分,发现快速组分达80%以上,且不同积分区间获得的D_e值处于一个坪区,各测片D_e值呈正态分布,说明这些风成沉积物晒退比较彻底。结合粒度参数Y值分析,确定这些沉积物属于风成堆积物。利用样品OSL年龄与气候替代指标,结合与秦岭北侧黄土剖面的对比,表明汉江上游河谷第一级阶地的风成堆积物从18.0ka开始堆积形成。自全新世以来受到不同程度的成壤改造作用,形成了与渭河谷地相似的L_1-L_t-S_0-L_1-MS土壤地层序列。同时发现在1.8ka(200A.D.)前后,汉江上游发生了一期特大古洪水事件。这些研究成果对于深入了解汉江上游水文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顾洪亮黄春长周亚利庞奖励查小春乔晶
关键词:风成黄土古洪水光释光测年汉江上游
汉江上游郧县前坊段全新世古洪水水文学研究被引量:19
2012年
对汉江上游郧县段全新世古洪水滞流沉积层进行了沉积学和水文学研究。结果表明,该沉积物是古洪水悬移质泥沙在高水位滞流环境中堆积形成的,与黄土和古土壤显著不同。通过OSL测年和文化层的考古学断代,表明它所记录的特大古洪水事件发生在东汉时代(200A.D.)。根据沉积学和水文学原理恢复古洪水水位高程,计算得到古洪水洪峰流量为65 830m3/s;利用2011年汉江上游洪水洪痕记录的洪峰水位高程反演其洪峰流量,推算结果与实测数据误差仅0.9%,证明研究获得的古洪水水文数据合理可靠,从而为汉江上游的水利工程建设及流域内的防洪减灾提供了基础数据。
乔晶庞奖励黄春长查小春周亚利虎亚伟
关键词:古洪水滞流沉积物全新世汉江上游
前处理过程对汉江上游谷地“古土壤”粒度测试结果的影响研究被引量:17
2013年
对汉江谷地的古土壤用6种方法分别进行了前处理,A处理为样品H2O2和盐酸处理后,烧杯注满水静置72 h后加5 mL分散剂。B处理在A基础上再用超声波再震荡10 min。C在A基础上再用超声波再震荡20min。D处理为H2O2和盐酸处理后,烧杯注满水静置72 h后加10 mL分散剂,再用超声波再震荡20 min。E处理为H2O2和盐酸处理后再搅拌15 min,烧杯注满水静置72 h后再加入10 mL分散剂,用超声波振荡20 min。F处理为H2O2和盐酸处理后,搅拌30 min,余与E相同。用Beckman公司生产的LS1320型激光粒度仪进行测量。结果表明,样品前处理过程中,超声波震荡及振荡时间是影响粒度测量结果的最主要因素。针对汉江上游谷地的样品而言,类黄土的沉积样品(黄土、表土、河漫滩沉积物等)使用前处理方法A后,颗粒可得到充分的分散,能获得了较好的粒度测量效果。而成壤强烈和黏结性较高的古土壤样品,不同的前处理方法对粒度测量结果影响非常大,平均粒径和众值粒径可出现数倍几倍的变化,其中前处理方法C对古土壤样品较合适,样品颗粒能得到较好的分散,测量效果要好于其它方法(A、B、D、E和F)。
庞奖励乔晶黄春长查小春周亚利
关键词:粒度测量前处理方法古土壤
汉江上游前坊村黄土剖面化学风化程度及其环境意义被引量:1
2014年
通过对郧县前坊村黄土剖面常量元素及相关参数分析,采用Al为标准的变化率参数计算。结果表明:(1)古土壤S0形成时期,土壤磁化率、粘粒成分、CIA值较典型黄土L1高,Na/K值低于典型黄土L1。这表明古土壤形成时期,气候温暖湿润,土壤风化淋溶较强,反映了较强的成壤过程,在黄土堆积时期气候相对干冷,沙尘暴频繁出现,土壤的成壤作用较弱;(2)碳酸盐含量的剧烈变化是影响黄土元素分布特征很重要的因素,其中,一些元素如Mn和Fe在剖面中的含量较高,主要是碳酸盐被强烈淋溶造成的相对富集;(3)前坊村剖面中,常量元素风化成土过程中,Na、Ca、Mg、K、Si和Ti在古土壤S0为主要迁移元素,其迁移顺序为:Na>Ca>Mg>K>Si>Ti;Mn和Fe表现的轻微富集;常量元素的迁移特征指示了汉江上游谷地黄土已经完成初级的脱Ca、Na阶段,应进入了早期去K的中等风化阶段。
赵艳雷庞奖励黄春长查小春乔晶
关键词:汉江上游黄土
汉江上游郧西段全新世古洪水水文学研究被引量:7
2012年
通过对汉江上游的考察,在郧西段归仙河口(GXHK)发现了典型的全新世古洪水滞流沉积剖面。采集滞流沉积层样品,进行粒度、磁化率等分析,证明研究地点具有典型的古洪水滞流沉积层。通过地层学对比分析,确定两次古洪水事件分别发生在3 000-2 700 aB.P.和公元100-200年(即1 850-1 750 aB.P.)。利用沉积学、水文学方法计算出GXHK的古洪水流量介于63 090~64 320 m3/s之间。用2010年、2011年大洪水洪痕的现代水文学验证和美国学者Baker提出的河流流域面积与大洪水洪峰流量关系进行对比分析,证明古洪水水文学计算结果合理可靠,从而为汉江上游的工程建设及沿岸地区的防洪减灾提供参考。
虎亚伟庞奖励黄春长查小春周亚利乔晶
关键词:滞流沉积物古洪水全新世
汉江上游郧县段全新世古洪水滞流沉积物特征被引量:6
2012年
对汉江上游郧县段一级阶地上典型古洪水滞流沉积物、古土壤和黄土3种不同沉积物的宏观特征、粒度成分、理化性质、微观形态及地球化学元素进行了综合分析对比。结果表明,研究剖面中的古洪水滞流沉积物呈灰黄色(2.5YR7/2),与上下相邻地层往往呈突变关系且界线清晰;粒度组成总体较粗,粉砂质细砂土,分选较好;磁化率稍高于马兰黄土,但显著低于古土壤;烧失量平均值低于黄土和古土壤;石英颗粒表面分布有水下环境机械相撞形成的V形坑;元素的含量及UCC标准化曲线均与黄土和古土壤差异明显。与渭河谷地相比,汉江上游谷地古洪水滞流沉积物具有粒度组成偏粗、分选性稍差的特点。该研究成果对汉江上游谷地古洪水滞流沉积物的鉴别和古洪水水文参数的重建具有重要意义。
乔晶庞奖励黄春长查小春赵艳雷张玉柱
关键词:古洪水滞流沉积物全新世汉江上游
汉江上游郧县一级阶地发育土壤的诊断层特征及分类被引量:9
2013年
阐明秦岭南侧北亚热带环境中黄土母质上发育土壤的诊断层特征及其分类意义。选择位于汉江上游郧县前坊村一级河流阶地土壤剖面为研究对象,对其粒度、磁化率、元素、矿物及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汉江河谷分布的土壤具有A-AB-Bt1-Bt2-BC-C剖面形态特征;Bt层具有"黏化层"的标志,并呈现黏磐的诊断特征,其黏化程度与中国典型黏磐湿润淋溶土有良好的可比性;黏土矿物以伊利石为主,少量高岭石,风化程度处在脱钙作用的后期阶段,尚未出现显著的富铝化作用,达到中等风化强度;土壤类型可归为黏磐湿润淋溶土。
庞奖励黄春长查小春周亚利乔晶赵艳雷
关键词:汉江上游
郧县前坊村剖面黄土—古土壤序列风化成壤及古气候研究被引量:6
2014年
秦岭作为我国南方和北方地理、气候、自然环境的天然分界线,并当作是黄土高原的南屏障。汉江上游谷地地区位于秦岭南侧,属于北亚热带气候区域,受季风气候活动影响强烈。为了探讨该地区在亚热带气候背景下,风成黄土成壤改造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通过对汉江上游谷地前坊村(QFC)剖面磁化率、烧失量、粒度、Rb/Sr等理化性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末次冰期以来沙尘暴很有可能越过秦岭在其南侧堆积,黄土—古土壤剖面地层序列从上到下依次为:MS-L0-S0-Lt-L1-AD;这些沉积物完整记录了一级阶地上晚更新世气候变化信息,地层单元受到各个时期不同程度成壤强度的改造。2前坊村剖面中,理化性质在不同地层单元有显著差异。例如磁化率、烧失量、Rb/Sr指标平均含量的高值出现在古土壤层中,低值出现在黄土层;而Zr/Rb含量变化正好相反;这些理化性质表明,在古土壤发育期,水热条件进入最适宜期,沉积物的风化成壤作用显著;在黄土堆积期,气候寒冷干燥,主要以粉尘堆积为主,沉积物的风化成壤作用较弱。3秦岭南侧北亚热带汉江上游前坊村一级阶地剖面化学风化强度变化揭示了黄土—古土壤环境气候变化的规律:末次冰期以来(大约18.0~11.5 ka B.P.),气候干冷,沙尘暴频繁出现,沉积物以黄土堆积为主,成壤作用微弱,形成马兰黄土(L1);全新世早期(约11.5~8.5 ka B.P.),气候由干冷向暖湿方向转变,但主要以干冷为主,形成过渡层(Lt);在全新世大暖期(8.5~3.1 ka B.P.),气候条件达到最优阶段,水热配合较好,生物活动活跃,成壤作用十分显著,发育了古土壤S0;到了全新世晚期以来(3.1 ka B.P.)气候又由暖湿向干冷方向转变,成壤作用明显减弱,沙尘暴出现较为频繁,形成了以黄土堆积为主的全新世黄土(L0)。现代表土层(MS)是在(1.5 ka B.P.)以来气候转暖,加之人类长期农业耕作扰动,在全新�
赵艳雷庞奖励黄春长查小春乔晶
关键词:古气候
汉江上游Ⅰ级河流阶地形成及对东亚季风变化的响应被引量:17
2014年
对郧县—白河段汉江Ⅰ级河流阶地上风成黄土的沉积学、理化性质、地球化学和年代学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汉江Ⅰ河流阶的形成不晚于25 ka BP;黄土具有马兰黄土(L1)→过渡黄土(L1)→古土壤(S0)→全新世黄土(L0)→表土(TS)的地层序列,与渭河谷地的黄土地层序列完全可比;25 ~ 11.5 kaBP,冬季风强盛,气候冷干,从11.5 ka BP开始,冬季风逐渐减弱,气候开始向暖湿方向逐步转化,从8.5 ka BP开始,夏季风达到了末次冰期结束后的鼎盛时期,3.1 ka BP前后,东亚季风格局发生变化,夏季风减弱,重新进入一个相对干冷的时期,而人类活动对地表的影响形成了表土;汉江上游谷地黄土记录的末次冰期后季风逐渐加强、中全新世季风强盛、随后季风衰退和气候变干的夏季风演变模式与渭河谷地黄土的记录高度一致,与邻区石笋和泥炭记录的季风变化趋势也有良好的可比性,但与石笋/泥炭记录的夏季风强盛期的起始时间(9.3 ~ 4.2 kaBP)并不完全一致.
庞奖励黄春长周亚利查小春乔晶张玉柱周亮
关键词:季风汉江上游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