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博凡
- 作品数:21 被引量:47H指数:4
- 供职机构:河南省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河南省医学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河南省基础与前沿技术研究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腔镜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与开放手术的临床效果比较
- 2024年
- 目的对比使用腔镜技术进行的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与传统开放的保留乳头乳晕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两种手术方式治疗早期乳腺癌的短期临床效果。方法纳入在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期间就诊于我科的乳腺癌患者92例, 其中46例使用腔镜技术进行乳腺癌根治术;46例患者使用传统开放手术进行乳腺癌根治术。两组之间均行保留乳头乳晕的乳腺癌改良根治术, 然后分析两组之间临床病理资料、短期结果及初步肿瘤学结果差异。所有患者随访的终点是死亡或者截至2023年6月30日。计量资料使用Student’st检验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累积生存率的比较采用Kaplan-Meier曲线以及Log-rank检验, 预后相关危险因素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结果两组之间年龄、月经情况、肿瘤部位、肿瘤长度、临床分期及前哨淋巴结数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45、0.989、0.990、0.366, χ2=0.667、0.383, P>0.05)。腔镜手术组所需手术时间[(90.6±10.0) min比(65.9±11.1) min]长于开放手术组, 但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少于开放手术组[(39.9±8.2) ml比(56.5±12.7) ml]、[(854.4±132.2) ml比(1 709.9±278.8) ml]、手术切口小于开放手术组[(8.6±1.2) cm比(21.0±3.8) cm]、术后住院时间短于开放手术组[(6.1±0.9) d比(6.7±1.0) d]、术后生活质量及患者满意度高于开放手术组[(93.9%)比(75.5%), t=11.573、7.687、19.408、3.346、3.122, 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45, P>0.05)。开放手术组与腔镜手术组的3年总生存率与无进展生存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344、0.544, P>0.05)。单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患者年龄、BMI、月经状况、前哨淋巴结数量、分子分型、T分期及手术方式均不是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中使用腔镜技术进行乳腺切除安全可行, 可明显缩短切口长度, 减少术中出血及术后引流;同时也�
- 申鹏曹贝贝尤伟刘正义于博凡闫园于洋
- 关键词:乳腺癌预后
- 不同分子分型乳腺癌患者血清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糖类抗原125、糖类抗原15-3的表达及与复发转移的关系被引量:11
- 2022年
- 目的探讨不同分子分型乳腺癌患者血清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CA)125、CA15-3的表达及与复发转移的关系。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9年10月本院收治的乳腺癌患者186例。采用免疫组化法将患者分为4种分子分型,比较不同分子分型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及血清肿瘤标志物(CEA、CA125、CA15-3)表达水平,随访2年,比较不同分型患者的复发及转移发生情况。结果免疫组化检测结果显示,Luminal A型62例(33.33%),Luminal B型67例(36.02%),Her-2过表达型25例(13.44%),Basal-like型32例(17.20%)。Her-2过表达型患者的低分化占比相较于其他3种分子分型更高(P<0.05)。血清CA15-3在Her-2型患者中表达水平高于其他3种分型(P<0.05)。186例患者随访2年,出现复发18例,转移47例。其中Her-2过表达型的复发转移率高于Luminal A、B型(P<0.05)。结论Her-2分型患者的组织分化程度在所有分型中较低,且该分型患者复发转移率高,高表达的CA15-3可提示乳腺癌患者分子分型为Her-2分型。
- 于博凡于洋申鹏刘正义闫园尤伟
- 关键词:分子分型肿瘤标志物复发
- 腔镜下腋窝淋巴结清扫在乳腺癌前哨淋巴结微转移根治术中的应用效果评估被引量:2
- 2021年
- 目的探讨腔镜下腋窝淋巴结清扫(ALND)在乳腺癌前哨淋巴结微转移根治术中的应用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19年12月在河南省人民医院治疗的乳腺癌前哨淋巴结微转移患者6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32)和对照组(n=30)。其中观察组患者在乳腺癌前哨淋巴结微转移根治术中行腔镜下ALND,对照组患者乳腺癌前哨淋巴结微转移根治术中行传统开放式ALND。观察两组的手术相关参数(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手术引流量)、并发症发生情况(上肢水肿、上肢疼痛、皮肤感觉障碍、肩关节活动障碍)、复发转移情况、不良预后发生情况(创口感染、创口水肿、乳房创口愈合不良)以及患者满意度。结果观察组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术中出血量、术中引流量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6.25%,2/32)小于对照组(26.67%,8/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不良预后的发生率为15.63%,小于对照组(33.33%,P<0.05);观察组患者癌细胞转移复发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对其乳房外观、术后疼痛、预后恢复情况的满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乳腺癌前哨淋巴结微转移根治术患者而言,腔镜下ALND较传统开放式ALND的应用效果更佳,虽前者手术的时间更长,但术中出血量、引流量更少,且术后并发症、不良预后发生率显著降低,患者的满意度更高。
- 闫园于洋申鹏于博凡刘正义尤伟
- 关键词:并发症患者满意度
- PFNA Ⅱ治疗股骨转子间及转子下骨折的临床研究
- 于博凡刘涛陈光王伟程应全
- 布加综合征术后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一例
- 2011年
- 患者男,36岁,因双下肢静脉曲张伴反复溃疡2009年6月30日入院,经B超查结合CT血管成像确诊为布加综合征,下腔静脉长节段(〉2cm)闭塞,主肝静脉完全闭塞,无扩张代偿的副肝静脉,行脾切除、脾静脉一右心房架桥术,术后血雎进行性下降,腹腔引流出大量血液,行剖腹探查止血。术后第6天起腹腔引流增至每天约1000~2500ml,胸腔引流增至每天500—1500ml,并出现全身浮肿,腹围增大(图1A),
- 马秀现于博凡孙玉岭许培钦
- 关键词: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布加综合征术后下肢静脉曲张CT血管成像腹腔引流
- 封闭负压引流技术治疗骨筋膜室综合征被引量:1
- 2012年
- 目的探讨封闭式负压引流技术(VSD)在骨筋膜室综合征中的治疗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四肢骨折并发骨筋膜室综合征患者采用封闭式负压引流技术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 20例骨筋膜室综合征患者病情全部得到迅速控制,肢体肿胀消退快,愈合时间短。结论封闭式负压引流技术是治疗骨筋膜间隙综合征的有效措施,值得推广应用。
- 刘涛于博凡王义生陈光李晓彬
- 关键词:骨筋膜室综合征封闭式负压引流技术四肢骨折
- 广泛门静脉系血栓形成的诊断与治疗:附10例报告被引量:9
- 2010年
- 目的探讨广泛门静脉系血栓形成的诊断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广泛门静脉系血栓形成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8例术前行影像学和肠系膜上动脉血管造影确诊,2例行误诊手术剖腹探查确诊。4例急症剖腹探查,5例介入置管溶栓(其中2例因肠管坏死中转手术部分肠段切除),1例单纯外周抗凝、溶栓。手术治愈3例,介入置管溶栓治愈2例,外周溶栓治愈1例,死亡4例。6例存活者长期服用抗凝药物,随访6个月至3年,1例出现短肠综合征,1例复发,1例出现粘连性肠梗阻。结论该病极易误诊,影像学检查及选择性血管造影有助于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决定该病预后的关键。
- 马秀现于博凡孙玉岭冯留顺许培钦
- 关键词:介入治疗溶栓
- PFNAⅡ治疗股骨转子间及转子下骨折的临床研究被引量:2
- 2014年
- 目的 探讨PFNAⅡ系统在治疗股骨转子间及转子下骨折的疗效.方法 应用PFNAⅡ内固定治疗系统对68例股骨转子间及转子下骨折的患者进行治疗.结果 随访6~ 24个月,平均12.3个月,骨折全部愈合.根据Harris评分:优54例,良9例,中2例,优良率95.6%.结论 PFNAⅡ对股骨转子间及转子下骨折的治疗具有微创、操作简便、术后并发症少的特点,值得推广.
- 于博凡陈光刘涛程应全王伟
- 关键词:股骨转子间骨折股骨转子下骨折内固定
- 超声影像在建立布-加综合征大鼠模型中的意义
- 2015年
- 借助动物模型研究人类疾病的病理生理、发病机制、治疗方法及预防措施等已成为医学科研中的重要手段,以不同的方法制作布-加综合征(Budd-Chiari syndrome,BCS)的动物模型已有报道[1-2].本研究旨在以下腔静脉缩窄术建立BCS的大鼠模型并用超声影像观察其疾病的发展过程,检验其对人类BCS的模拟性,并探讨超声影像在建立BCS大鼠模型中的检测意义.
- 魏常华于博凡孙玉岭李健袁建军
- 关键词:布-加综合征大鼠模型超声影像人类疾病BCS病理生理
- 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治疗观察被引量:3
- 2014年
- 目的对比分析不同内固定方法应用于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胫骨平台骨折患者50例,随机分为人数相等的两个组,进行不同方式的治疗。其中使用微创内固定的25例患者为研究组,使用传统解剖钢板内固定的25例患者为对照组;治疗后使用Matta评分和术后效果观察对临床疗效进行评价。结果研究组的患者平均住院(8.2±2.1)d,对照组为(16.4±2.1)d,两组对比,t=-14.61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折临床愈合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等研究组同样具备显著优势(P<0.05);术后研究组患者的Matta功能评分结果显示优良率为92.0%,要优于对照组68.0%(P<0.05)。结论采用微创内固定手术疗法对于胫骨平台骨折的病情缓解具有更为明显效果,其可以作为一种治疗措施而加以推广。
- 陈光刘涛于博凡
- 关键词:胫骨平台骨折微创内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