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昭明
- 作品数:15 被引量:14H指数:2
- 供职机构:华中农业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湖南省社科联课题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政治法律文化科学更多>>
- “农民意识”的文化心理模式分析被引量:1
- 2014年
- 要避免"农民意识"批判本身又陷入农民意识的怪圈,有必要超越农民意识外在的价值表现,挖掘其背后隐性的文化心理模式:在中国人传统天人合一式的思维结构中,"自我"与"对象"之间存在的认识论"颠倒"被习惯性地回避,难以凝练出精神性的自由人格。其结果要么沉溺于以血亲关系为基础的世俗伦理,要么停留于空洞的自然状态,放弃个体生命的成长。在以市场经济为背景的现代化进程中,文化心理模式分析为克服市场异化、培植市民意识发挥着新的思想启蒙的作用。
- 但昭明
- 关键词:农民意识自我意识市场经济启蒙
- 因果关系的存在论转向——从休谟到怀特海被引量:2
- 2007年
- 休谟诉诸一种自然发生学的处理方式来为因果关系的合理性辩护,这实质上是意识到了认识论话语体系之外存在的无限性,但是这种原因与结果之间的灵动性与开放性在康德的客观先验范畴体系中遭到窒息。怀特海在过程存在论的视域之中,赋予原因与结果一种内在相关性,从而将因果关系从抽象的认知层面还原到具体的"存在之流"。
- 但昭明
- 关键词:因果关系
- 怀特海的神秘主义辨析
- 2015年
- 长期以来,加之于怀特海身上的"神秘主义"往往只是被贬斥地理解成科学主义的对立面,这种是此非彼的思维模式妨碍了我们对怀特海哲学之整合性的理解。事实上,怀特海正是立足于科学自身的超越,试图将神秘主义理性化。这种消解对立、同于大一的哲学诉求恰好又应和了神秘主义的原初内涵。只有在此意义上,才能合理地理解怀特海的神秘主义。
- 但昭明
- 关键词:神秘主义科学主义
- 在事实与价值之间——论怀特海的形而上学与道家天道观被引量:2
- 2008年
- 在"过程"之中统摄事实与价值,这是怀特海与中国道家在宇宙论构建上的契合之处,但怀特海过于客观化的描述使得其作品中主体性丧失,这就无法同道家一样,将事实与价值之融合贯彻到生活实践本身之中。因此,事实与价值,以及科学与人文的融合问题,最后归结到能否从当前破碎分裂的人性现状之上发展出丰满圆融的生命存在。这不是一个制度或技术层面的问题,而是一个时代的思想问题。
- 张廷国但昭明
- 关键词:天道观
- 中国传统孝文化的生存论解析——基于怀特海机体哲学
- 2014年
- 以怀特海为代表的现代西方机体哲学为当前的孝文化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它表明,"父慈子孝"这一客观存在的文化现象根源于主体内在的自我生成,这一生成过程从时间性的命运体验出发,进而在共时的空间层面将父代、子代及其它社会存在者统一成一个有机共同体。机体生存论的研究视角是当前孝文化研究当代化、世界化的有效途径。
- 丁秋玲但昭明
- 关键词:孝文化生存论
- 怀特海的“因果效验”及其存在论底蕴被引量:1
- 2008年
- 传统认识论诉诸于五官直接表象(presentational immediacy)来解释世界,这形成了对真实世界的抽象与简化,因而无法对日常经验进行有效的因果整合,怀特海在直接表象的背后挖掘出另一种知觉模式——因果效验(causal efficacy),它是具体的、沉重的、原初的身体知觉。通过因果效验,生命机体得以生成自我,并与世界形成内在的理解与勾连。对世界的真实把握,意味着参与到世界的创生过程之中,因此,怀特海在对近代认识论的批判与改造中有效地实现了认识论与存在论的合理过渡。
- 但昭明
- 关键词:存在论
- 贫困救助的伦理基础批判及其可能出路被引量:1
- 2015年
- 在社会契约论的框架下,贫困救助的合理性面临难以克服的困难:在个体层面,内在的"同情"倾向无法突破原子式的壁垒;在公共层面,规范性的"公平"原则难以回应现实的拷问,在实践中甚至会滋生出新的不公平。问题的解决需要我们走出主体形而上学及其所主导的政治框架,并藉此寻求一种社会有机体的建构。
- 但昭明
- 关键词:贫困救助公平社会有机体
- 作为一种文化奠基的怀特海宇宙论
- 2009年
- 对人类文化的奠基本质上是对作为主体存在的人本身的奠基。现代西方哲学对传统本体论的批判更多地以一种价值论的哲学范式表现出来,这种从主体出发的思维方式最终表现为对生存的演绎而非奠基。怀特海以一种宇宙论的范式,遵循从客体到主体的思维原则,揭显了人的生存背后更为深层的客观整体,这比之于解构性的后现代哲学,无疑更加凸显了哲学本身的奠基意识。
- 胡颖峰但昭明
- 关键词:宇宙论
- 马克思早期自由思想探析
- 马克思对自由的思考,最早是从康德、费希特哲学背景出发,在现实面前感受到这种“自由意志”的空泛之后,转向黑格尔“思有同一”的立场,但理论上的“同一”并不能解决现实“物质利益”所带来的困惑,因而在费尔巴哈“感性的人”的启发之...
- 但昭明
-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
- 文献传递
- 从“灵魂不朽”到“向死而生”——柏拉图与海德格尔生死观之比较被引量:4
- 2006年
- 柏拉图的生死观奠基于理念论,灵肉二分,灵魂不朽,生之意义维系于死后灵魂得以对理念世界的直观;人类得以祛魅后,此种宗教式的生死观蜕变成对生的戕害;海得格尔以其时间现象学的方法,强调向死而生,即在生之对立面———死中生,因而,柏拉图之灵与肉、生与死的二分及其对立于此在的“出窍”状态下统一起来。海德格尔生死观是其对传统本体论颠覆之体现。
- 但昭明
- 关键词:向死而生生死时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