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余文韬

作品数:16 被引量:66H指数:5
供职机构:天津市气象台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气象局气象新技术推广项目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6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4篇天文地球

主题

  • 5篇暴雨
  • 3篇水汽
  • 3篇水汽输送
  • 3篇暴雨过程
  • 2篇动力机制
  • 2篇多尺度
  • 2篇特大暴雨
  • 2篇特大暴雨过程
  • 2篇能量锋
  • 2篇气象
  • 2篇阈值
  • 2篇流域
  • 2篇京津
  • 2篇京津冀
  • 2篇海河流域
  • 2篇河流域
  • 2篇副高
  • 2篇副高边缘
  • 2篇暴雪
  • 2篇暴雨成因

机构

  • 14篇天津市气象台
  • 2篇兰州大学
  • 1篇南京信息工程...
  • 1篇中国气象局
  • 1篇国家海洋局
  • 1篇国家卫星气象...
  • 1篇天津市气象信...
  • 1篇东台市气象局

作者

  • 16篇余文韬
  • 4篇易笑园
  • 4篇何群英
  • 3篇朱磊磊
  • 2篇吕江津
  • 2篇孙晓磊
  • 2篇刘一玮
  • 2篇张楠
  • 2篇王庆元
  • 2篇杨晓君
  • 2篇赵刚
  • 2篇迟秀兰
  • 2篇胡玲
  • 2篇陈宏
  • 1篇刘彬贤
  • 1篇赵玉洁
  • 1篇孙建元
  • 1篇李胜山
  • 1篇李云
  • 1篇卢焕珍

传媒

  • 2篇干旱气象
  • 2篇2010年全...
  • 1篇气象
  • 1篇海洋预报
  • 1篇气候与环境研...
  • 1篇内蒙古气象
  • 1篇气象软科学
  • 1篇暴雨灾害
  • 1篇2001年全...
  • 1篇2011年第...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2
  • 1篇2021
  • 2篇2014
  • 1篇2011
  • 3篇2010
  • 1篇2008
  • 1篇2007
  • 2篇2006
  • 1篇2005
  • 1篇2002
  • 1篇2001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多源融合降水实况分析产品在海河流域的适用性评估
2024年
基于逐小时地面站点降水观测数据和国家气象信息中心研发的5 km多源融合降水实况分析产品,采用算术平均法对2021年6~9月海河流域面雨量进行估算。通过相关系数、平均误差和均方根误差等多种评估指标,客观定量评估多源融合降水实况分析产品在海河流域的适用性。结果表明:多源融合降水实况分析产品与地面观测资料估算的面雨量结果基本一致,能较好地反映2021年6~9月海河流域面雨量的时空变化特征,但在量值上存在高估且随着降水量增加,估算误差也越大。分区对比,融合实况分析产品和站点的误差与子流域的平均降水量、海拔高度和面积密切相关。对于各量级面雨量出现的频次,融合实况分析产品与站点整体相差不大,准确率可以达到90%及以上。总体而言,5 km多源融合降水实况分析产品的质量较高,可进一步应用于海河流域精细化面雨量监测业务中。
庄园煌陈宏余文韬余文韬孙密娜徐姝
关键词:海河流域面雨量
天津地区冬季降水相态识别判据研究被引量:5
2021年
利用2000—2015年10月至次年4月天津地区逐日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0.125°×0.125°),对天津地区发生的3种降水相态转换(雨转雨夹雪再转雪)的天气过程进行统计,分析降水相态转换过程中温度、湿度和不同等压面厚度特征,得到与降水相态转换关系密切的9种判别因子:850 hPa温度(T 850)、925 hPa温度(T 925)、1000 hPa温度(T 1000)、地面温度(T s)、1000~850 hPa位势厚度(H 1000-850)、850~700 hPa位势厚度(H 850-700)、0℃层高度、-4℃层高度和925 hPa相对湿度,给出每种因子对应不同降水相态的阈值,并通过3次天气个例进一步验证指标的可用性。在此基础上,综合利用9个判别因子和阈值指标建立降水相态判别方程,经检验发现雨和雪回代检验判别准确率达80%以上。
陈宏余文韬徐威杨晓君孙建元陈凯华
关键词:阈值
一次华北回流型暴雪天气水汽、能量输送特点与预报偏差分析
本文对2008年12月天津出现的一次华北回流型暴雪天气过程水汽输送特点与预报偏差进行了分析。分析表明这次降雪水汽输送通道以低层东南方向为主,高层西南方向为辅,东部冷高压南压与倒槽共同作用形成的低层偏东急流对水汽、能量输送...
余文韬孙晓磊朱磊磊易笑园
关键词:暴雪水汽输送
天津地区两次副高边缘特大暴雨过程的多尺度对比分析被引量:11
2014年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加密自动站资料、NCEP 1°×1°再分析资料、卫星云图资料、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和雷达变分同化分析系统(VDRAS)资料、风廓线资料,对2012年7月21—22日和25—26日两次特大暴雨过程(分别简称"7·21"过程和"7·25"过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7·21"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是低槽和地面冷锋,暴雨发生前,其动力条件较好;而"7·25"过程属于槽前暖区降水,其发生前热力不稳定条件较好。(2)两次过程中,台风"韦森特"顶部的东南气流与副高边缘的偏南气流共同构成了这两次华北暴雨的水汽通道,但两支气流辐合的位置不同。(3)"7·21"过程在冷空气侵入后,槽前辐合明显,对流组织性加强,而"7·25"过程主要是由中低层南风风速辐合导致;两次过程的维持机制均与雷暴高压的出流与偏南气流辐合有关;"7·21"过程中尺度对流系统伴随着高空槽系统的东移南压,自西北向东南方向移动,而"7·25"过程中尺度对流系统则是在西南气流引导下,自西南向东北移动。
张楠何群英刘一玮余文韬王庆元胡玲
关键词:副高边缘特大暴雨多尺度动力机制水汽输送
渤海西岸城市边界层特征及城市化发展对其影响的研究
随着城市化发展,城市气候问题是当今研究的热点课题,而城市边界层的年际变化研究在城市气候研究中有很重要的位置。本文对位于渤海西岸的天津市城市边界层气象铁塔1996年~2005年观测的气温、风速、风向、相对湿度等要素以及有关...
余文韬
关键词:年际变化城市边界层渤海西岸城市气候
文献传递
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的诊断分析和多普勒雷达产品特征被引量:1
2005年
文章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和多普勒雷达资料,结合动力诊断分析方法,对2004年6月22日发生在天津地区的低涡强对流天气从环流形势、影响系统、水汽条件、热力条件和动力条件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低层比湿、水汽通量、相当位温和散度等物理量场在时间、空间上的配置与强对流的发生发展具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同时分析多普勒雷达产品,发现此次强对流天气是由一个强风暴单体造成的。总结了强对流发生时的弓形回波、中气旋等典型特征。
赵玉洁徐灵芝余文韬
关键词:低涡强对流
渤海海洋气象预报服务系统
吕江津何群英刘彬贤杨晓君余文韬王颖刘朝晖马建铭吴强
本项目的建设内容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引进开发了海上大风、海浪数值预报模式、海雾数值预报模式、风暴潮数值预报模式,建立了海洋气象预报的客观预报方法。二是开发了渤海海洋气象预报服务系统,该系统包含5个子系统:信息查询子系统...
关键词:
关键词:气象预报
两次切变线影响海河流域暴雨过程的对比分析
受切变线影响,2011年7月1-3日,8月15-16日,海河流域出现了两次大范围的大雨-暴雨,局部大暴雨天气过程,两次过程的暴雨落区明显不同.运用常规观测、卫星云图、雷达观测从大尺度环流形势到中小尺度的演变及数值预报检验...
卢焕珍余文韬何群英
关键词:暴雨切变线大气环流暖湿气流
文献传递
长生命史冷涡影响下持续对流性天气的环境条件被引量:33
2010年
利用云图和NCEP 1°×1°再分析资料,对生命史长达9天的冷涡系统的云图形态、移动轨迹、强度变化及其长久维持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对比分析该冷涡影响下的持续对流性天气与冷涡分裂的冷空气、湿度层结及水汽条件的关系,探讨对流性天气的预报着眼点和不稳定参数阈值。主要结论:(1)连续9天对流性天气分别出现在冷涡涡旋云系头部的南部或东南部。强的对流过程时,云顶TBB温度在-40~-72℃;弱的对流过程时,云顶TBB温度在-40℃以上。(2)东亚阻塞高压两侧高涡度区的正涡度平流交替补充冷涡对正涡度的损耗,是冷涡长久滞留维持的主要原因。(3)冷涡在长生命期中是动态的,冷涡中心距研究代表点的距离与对流性天气的强弱有关;对流层中层V分量能敏感地反映冷涡分裂的冷空气活动情况。(4)随着对流性天气的持续,低空湿度层逐渐增厚,而850~700 hPa相对湿度≤60%的相对于区始终存在;975 hPa水汽通量的大小和方向反映来自渤海的水汽输送状况。(5)强天气威胁指数SWEAT和风暴相对环境螺旋度SREH在判断对流性天气的强度方面比常用的不稳定参数效果好。
易笑园李泽椿李云朱磊磊于莉莉余文韬
关键词:冷涡
副高边缘不同类型特大暴雨过程的多尺度分析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加密自动站资料,卫星TBB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变分多普勒雷达分析系统(VDRAS)资料及风廓线等新型观测资料对2012年7月21日-22日、25日-26日两次特大暴雨过程进行对比分...
张楠何群英刘一玮余文韬王庆元胡玲
关键词:副高边缘特大暴雨多尺度动力机制水汽输送
文献传递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