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余蕾

作品数:7 被引量:8H指数:1
供职机构:安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文学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语言文字
  • 1篇文化科学
  • 1篇文学

主题

  • 2篇译作
  • 2篇英语
  • 2篇语言
  • 2篇语言能力
  • 2篇教学
  • 2篇翻译
  • 1篇大学英语
  • 1篇性格
  • 1篇雪意象
  • 1篇意象
  • 1篇译者
  • 1篇译者意图
  • 1篇英语课
  • 1篇哲学
  • 1篇整体语言
  • 1篇中国传统哲学
  • 1篇人物命运
  • 1篇人物性格
  • 1篇适宜性
  • 1篇体语

机构

  • 7篇安徽师范大学

作者

  • 7篇余蕾
  • 1篇翟旭治
  • 1篇李玉栓

传媒

  • 1篇衡阳师范学院...
  • 1篇芜湖职业技术...
  • 1篇巢湖师专学报
  • 1篇黄山学院学报
  • 1篇安徽农业大学...
  • 1篇安徽工业大学...
  • 1篇池州学院学报

年份

  • 1篇2014
  • 1篇2011
  • 1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4
  • 1篇2001
  • 1篇1999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从译者意图解读胡适译作《哀希腊歌》中的“善译”观被引量:5
2007年
胡适在其翻译的《哀希腊歌》序文中,批评了该诗翻译中出现过的“讹”与“晦”现象,提出了“善译”的翻译观。胡适的翻译表现了显著的译者意图,在译者意图的影响下,原作、译文读者、目标语表达方式之间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同时是一种相互协调并融合的关系。
余蕾
关键词:译者意图忠实
重识“善译”观的理论价值
2011年
本文以马建忠和胡适分别于1894年和1914年提出的"善译"翻译观为基础,探讨其理论意义。首先,对现今研究"善译"观的某些观点予以驳议;接着,对比马胡二人"善译"观中的主要思想,指出它是关于译者中心论的理论模式;最后,从中国传统哲学中追溯"善译"的理论来源。
余蕾
关键词:中国传统哲学
交际法在大学英语课堂应用的适宜性
1999年
交际法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英语语言能力为最终目标,具有很多优点,逐渐被引入大学英语课堂。但是由于受到教与学多方面因素影响,交际法在实际应用中受到了限制。本文试图探讨一下如何在现有条件基础上,不断改善教学环境,促进交际法教学。
余蕾
关键词:交际法语言能力教学质量
解析胡适在翻译活动中的多重角色被引量:1
2008年
胡适提倡白话文和文学改良,积极推动文学翻译和文学创作之间的互动,对我国新文化运动以来的翻译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他不仅亲躬翻译实践,而且在翻译史、翻译批评、翻译理论方面留下自己独到的见解。除此之外,他还积极培养翻译人才,是翻译活动重要的发起人。
余蕾
关键词:翻译角色
解析胡适译作《老洛伯》的文本功能及翻译策略被引量:1
2014年
胡适译作《老洛伯》发表于胡适提倡白话文学,建设中国新文学的大时代背景下,它不仅是白话诗歌的范本,还是悲剧叙事诗的范本,具备多重文本功能。因此,在翻译策略上来说,既忠实于原文,又有所创新。译作从形式上忠实于原作文学体裁,遵从原作叙事风格和情节安排;同时,打破原作的韵律节奏,突出故事的悲剧性。
余蕾
关键词:文本功能翻译策略
试论《红楼梦》中的雪意象被引量:1
2004年
在《红楼梦》中雪意象不仅象征着人物的命运和性格 ,而且表现了作品的悲剧性主题 ,在作品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雪意象的营构过程中 ,我们还可以窥见曹雪芹对中国传统咏雪文化的继承。
李玉栓余蕾
关键词:雪意象人物命运人物性格悲剧性主题
论整体语言能力的培养
2001年
传统的语言教学过分强调语言点的传授,重在教师讲,学生被动地接受,不利于学生整体语言能力的培养。我们从教学方式、教学内容,调和设置和学科间联系等角度进行探讨,以求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翟旭治余蕾
关键词:语言能力英语课课程安排教育模式教学方式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