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禾谷镰孢单端孢霉烯族毒素在小麦组织中的积累被引量:14
- 2002年
- 本试验将禾谷镰孢一高产毒菌株 B4 - 1采用单小花注滴法接种于小麦抗赤霉病品种苏麦 3号和感病品种宁麦 6号 ,用气 /质联检法测定接种后 4、8、12、16和 2 0 d组织中的单端孢霉烯族毒素积累量。结果显示 ,在病组织中有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 (deoxynivalenol,DON)、15 -乙酰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15 - acetyldeoxynivalenol,15 - ADON )和 3-乙酰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 (3- acetyldeoxynivalenol,3-ADON)等 3种单端孢霉烯族毒素 ,但未发现雪腐镰刀菌烯醇 (nivalenol)和镰刀菌酮 - X(fusarenon- X)等毒素。抗病品种病穗组织中 ,DON平均含量由接种后 4 d的 2 9.5 μg/ g dry weight(gdw)下降到 2 0d时的 15 .7μg/ gdw,15 - ADON和 3- ADON量则较低 ,分别为 1.5~ 3.6μg/ gdw和 <1.7μg/ gdw;而同期感病品种病穗组织中的 DON量则由 2 3.1μg/ gdw上升到 4 7.7μg/ gdw,15 - ADON和 3- ADON量均较高 ,分别达 8.6~ 10 .0μg/ gdw和 2 .6~ 8.3μg/ gdw。在抗、感病品种无症状穗组织中 ,3种毒素的含量均很低 (<0 .5 μg/ gdw)。同时 ,本研究还首次在感病品种的穗颈 (总花梗 ,peduncle)组织中检测到大量的 DON和 15 - ADON及少量的 3- ADON。
- 俞刚陈利锋XIE Wei-ping柴一秋
- 关键词:毒素积累
- 禾谷镰孢的产毒与致病性被引量:15
- 2001年
- 小麦穗期接种禾谷镰孢FusariumgraminearumSchw . [有性态 :Gibberellazeae (Schw .)Petch]的 2个野生型菌株和12个产毒潜能不同的转化体菌株 ,发病盛期 (接种后 2 0d)调查病小穗率 ,并测定组织中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 (DON)、15 乙酰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 (15 ADON)和 3 乙酰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 (3 ADON)等单端孢霉烯族毒素 (以下简称“单族毒素”)的含量。结果显示 ,菌株间致病力存在显著差异。强致病力的GZ36 39、C11 1和B4 1等菌株在病穗 (显症 )组织和穗颈组织中DON产量高 ,分别达 2 9~ 38μg·g-1和 2 6~ 6 0 μg·g-1(以干重计 ,以下同 ) ,15 ADON在穗颈组织中的积累量为 15~ 31μg·g-1,显著高于病穗组织中的积累量 (5~ 7μg·g-1) ;另一强致病力菌株JF 12除在病穗和穗颈组织中产生大量DON (分别为 4 4和 5 5 μg·g-1)外 ,还产生大量的 3 ADON (分别为 17和 4 6 μg·g-1) ;不产毒的GZT 4 0 (产毒基因Tri5失活 ,Tri5 -)菌株接种后 ,仅在接种小花颖片上产生鸟眼状坏死斑点 ,病斑不扩展至其他小花和小穗 ,穗组织中也没有任何单族毒素积累 ;所有处理接种穗的健康 (无症 )组织中均没有明显的单族毒素积累 (<0 5 μg·g-1)。相关性分析表明 ,菌株的致病力与穗颈组织中DON和 15
- 俞刚陈利锋谢卫平柴一秋
- 关键词:禾谷镰孢致病力单端孢霉烯族毒素赤霉病病理学
- 禾谷镰孢Tri12基因敲除突变体的致病力被引量:6
- 2005年
- Tri12是镰孢菌Fusarium编码单端孢霉烯族毒素(trichothecenes,以下简称“单族毒素”)输出泵的基因,而产毒基因Tri5编码的单端孢霉二烯合酶催化毒素生物合成中的第一步反应。以禾谷镰孢FusariumgraminearumSchw.野生型菌株NRRL29169为亲本,获得Tri12敲除的转化子MT12。与NRRL29169相比,MT12在PDA培养基上生长慢,生长量小(P<0.01),大分生孢子较长。致病力测定结果显示,NRRL29169致病力最强,所致病害可以自接种点向上下扩展至其他小穗,而MT12的致病力极弱。我们由此推测,Tri12的敲除导致病菌产生的毒素不能被泵出体外毒害寄主,进而在病菌体内积累抑制自身生长和毒素的进一步产生,从而降低病菌的致病力。
- 姚红燕陈利锋孙枫陈官菊俞刚
- 关键词:单端孢霉烯族毒素赤霉病致病力
- 禾谷镰孢与小麦寄主互作研究——单端孢霉烯族毒素的病理作用与病菌产毒基因在寄主体内的表达
- 该课题着重研究禾谷镰孢在与小麦寄主互作过程中单端孢霉烯族毒素(trichothecenes,以下简称'单族毒素')的病理作用和产毒基因Tri5在小麦寄主体内的表达,以期了解抗性资源可能存在的抗性机制.以禾谷镰孢一经遗传改...
- 俞刚
- 关键词:小麦禾谷镰孢单端孢霉烯族毒素病理作用
- 文献传递
- 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在小麦赤霉病病程中的作用被引量:18
- 2003年
- 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 (deoxynivalenol,DON)系小麦赤霉病菌———禾谷镰孢 (Fusariumgraminearum ,有性态Gibberellazeae)产生的一种单端孢霉烯族毒素 (trichothecenes,以下简称“单族毒素”)。作者以病菌正常产毒的野生型菌株GZ36 39及其产毒基因Tri5损坏、不能产毒的转化子GZT40 (Tri5 -,TRI-)为材料 ,对DON在病菌致病过程中的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 :GZ36 39能引起典型的赤霉病症状 ,病害可由接种小花发展至其它小穗 ,病菌也可定殖于其它小穗组织 ;而GZT40仅在接种小花处产生鸟眼状坏死斑点 ,不能引起典型的赤霉病症状 ,病菌仅定殖于接种小花处。当病菌与一定浓度 (4 0 0 μg·mL-1)的DON混合处理小花后 ,GZT40的定殖时间提前 2d(感病品种上 )至 4d(抗病品种上 ) ,定殖范围可扩大到 1~ 3个小穗 ,接种 2 0d后的病小穗率也由病菌单独接种时的 2 8%提高到 12 5 %。DON也使GZ36 39的定殖时间提前 1d(感病品种上 )至 2d(抗病品种上 ) ,定殖范围更广 ,其所致的病害发展更迅速 ,接种后 2 0d的病小穗率由病菌单独接种时的 78 0 %提高到 10 0 %。因此 ,作者认为 ,单族毒素在病害发展和病菌在寄主组织内的扩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一旦丧失产毒能力 ,病菌虽能侵入寄主 ,但不能在寄主组织中扩展。
- 俞刚陈利锋姚红燕柴一秋
- 关键词: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小麦赤霉病病程禾谷镰孢定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