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梦龙
- 作品数:4 被引量:20H指数:2
- 供职机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 不同水肥调控模式对旱地冬小麦生长发育及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
- 水分不足和土壤贫瘠是限制西北旱地农业高效发展的两大关键因素,如何提高现有水肥资源的利用效率,在节约资源的同时提高作物产量一直是人们研究的热点。在有限水资源条件下进行水肥耦合,是提高旱地水肥资源利用效率,促进我国农业可持续...
- 冯梦龙
- 关键词:冬小麦施氮量土壤质量
- 文献传递
- 水肥优化管理对渭北旱塬冬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被引量:9
- 2013年
- 为筛选出适合渭北旱塬冬小麦生产的高产栽培技术模式,通过田间试验,以只施磷钾肥处理为对照,设置2种农户模式和5种水肥优化模式,研究优化施氮、补灌、秸秆覆盖、配施有机肥等措施集成的水肥管理模式对渭北旱塬冬小麦群体动态、干物质积累、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冬小麦由苗期开始群体数量不断增加,至返青期达到最大值,然后开始下降。小麦干物质积累呈"慢-快-慢"变化趋势,以拔节至灌浆期积累最快。优化模式的全生育期干物质积累量较农户模式、对照分别提高21.8%和31.0%。在8个处理中,优化模式3-2[基施纯氮、磷(P2O5)、钾(K2O)、有机肥分别为87、120、45和30 000kg·hm-2,拔节期追氮43kg·hm-2,秸秆覆盖为4 500kg·hm-2,拔节初期灌水65mm]产量最高,为6 372.42kg·hm-2,比农户模式和对照分别增产23.5%和85.6%,是渭北旱塬南部有限灌溉条件下最适宜的冬小麦栽培技术模式。优化模式的有效穗数和穗粒数比农户模式分别增加5.8%~18.8%和3.6%~19.1%,是其增产的主要原因。
- 王明英翟丙年金忠宇冯梦龙贾亮赵粉萍党松茂
- 关键词:干物质积累
- 不同水肥优化模式对冬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被引量:9
- 2012年
- 【目的】在渭北旱塬有限灌溉条件下,优化小麦水氮管理,为渭北旱塬冬小麦高产及资源高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优化施氮补灌、秸秆覆盖和有机无机肥结合对冬小麦群体动态、干物质量及产量的影响。【结果】各处理小麦从出苗开始群体数量不断增加,到返青期达最大后开始下降;返青期以前,各处理之间没有显著差异,且群体数量和干物质量都以农户模式2(农户传统施肥灌溉处理)最高;返青期后经拔节期追氮补灌,小麦群体数量和干物质量存在显著差异,以优化模式3-1(优化水氮管理并结合秸秆覆盖和配施有机肥)最高,施氮和灌水均提高了小麦的群体总茎(穗)数和干物质量。各处理产量以优化模式3-1最高,为5 542kg/hm2,较对照、农户模式1(不灌水的农户传统施肥处理)和农户模式2分别显著提高了110.8%,72.1%和17.8%。【结论】在渭北旱塬有限灌溉条件下,优化模式3-1不仅节约大量水资源,而且显著提高了小麦产量。
- 贾亮翟丙年冯梦龙王明英强晓敏赵粉萍党松茂
- 关键词:冬小麦小麦产量
- 冬小麦产量及土壤肥力的水氮调控效应被引量:2
- 2014年
- 为了解水分和氮素调控对冬小麦产量及土壤肥力的影响,通过长期定位试验,设置0、150和225kg N·hm-2 3个施氮水平以及不灌水(CK)、越冬期灌水80mm(WF)、越冬期灌水40mm(WS)、秸秆覆盖+越冬期灌水40mm(MWS)、秸秆覆盖+拔节期灌水40mm(MJS)和拔节期灌水40mm(JS)6个水分调控模式,比较分析了不同水氮处理间小麦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差异。结果表明,施氮可增加冬小麦产量,施氮量150与225kg N·hm-2的产量差异不显著(P>0.05);水分调控模式中JS的产量最高,但与MJS差异不明显;水氮处理中,以施氮150kg N·hm-2条件下JS的产量最高。施氮降低了土壤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但提高了速效氮、全氮和有机质含量;不同水分调控模式中MJS改善耕层土壤肥力的效果最佳;以施氮150kg N·hm-2水平下MJS处理的综合效应最好。
- 冯梦龙翟丙年金忠宇王明英贾亮王朝辉
- 关键词:冬小麦施氮量水分调控土壤肥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