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刚

作品数:8 被引量:159H指数:7
供职机构:华南农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东莞市科技计划项目广东省林业科技创新专项资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4篇生物学
  • 3篇农业科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3篇雪灾
  • 3篇冰雪灾害
  • 2篇灾后
  • 2篇碳储量
  • 2篇碳密度
  • 2篇群落
  • 2篇阔叶
  • 2篇阔叶林
  • 2篇冰灾
  • 2篇常绿
  • 2篇常绿阔叶
  • 2篇常绿阔叶林
  • 1篇地形
  • 1篇地形因子
  • 1篇凋落
  • 1篇凋落物
  • 1篇雪灾后
  • 1篇森林群落
  • 1篇森林生态
  • 1篇森林生态系统

机构

  • 7篇华南农业大学

作者

  • 7篇刘刚
  • 6篇苏志尧
  • 4篇区余端
  • 2篇黎孟昭
  • 2篇马旭东
  • 2篇李镇魁
  • 1篇彭桂香
  • 1篇戴朝晖

传媒

  • 2篇华南农业大学...
  • 1篇植物生态学报
  • 1篇生态学报
  • 1篇山地学报
  • 1篇广东林业科技

年份

  • 1篇2011
  • 5篇2010
  • 1篇2009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雪灾后车八岭常绿阔叶林生物多样性研究
2008年南方冰雪灾害对森林植被物种多样性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本文基于粤北车八岭自然保护区的2hm2受灾样地Ⅰ与2hm2未受灾样地Ⅱ,研究了害后的车八岭常绿阔叶林的物种多样性、影响因子,以及灾后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变化。   ...
刘刚
关键词:生物多样性冰雪灾害常绿阔叶林车八岭自然保护区
粤北常绿阔叶林乔木优势种群结构与格局动态被引量:7
2010年
在粤北车八岭自然保护区内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常绿阔叶林群落设置2 hm2的固定样地,应用相邻格子法进行每木调查,分析乔木层优势种群结构、分布格局及生态位特征,探讨群落结构和动态及其内在联系.结果表明:(1)该群落主要优势种为米锥Castanopsis carlesii,乔木层优势树种径级结构为"L"型,群落处于相对稳定的增长阶段;(2)结合垂直分布型结构与生态位宽度分析,可知群落中米锥、荷木Schima superba等占据资源位较多,个体数量及幼苗储备丰富,对资源的竞争力最大;鸭公青Neolitsea chuii及栓叶安息香Styrax suberifolia等次之,尾尖叶柃Eurya acuminata对资源的利用和竞争力最差;(3)应用方差均值比、Lloyd平均拥挤度和聚块指数以及负二项分布指数对优势种群进行格局分析,各种群整体格局均为集群分布,但是在不同的发育阶段,随着径阶增加,种群格局逐渐由集群分布过渡到随机分布.这既与物种本身的生态和生物学特性有关,也与外界环境有密切关系.
马旭东区余端刘刚黎孟昭苏志尧
关键词:常绿阔叶林种群结构生态位宽度
冰灾对车八岭山地常绿阔叶林区系和群落的影响被引量:7
2010年
研究了2008年年初南方冰雪冻雨灾害对车八岭常绿阔叶林不同区系的冠层植被所造成的影响.结果显示,研究样地内温带分布的乔木受损比例高于热带分布的乔木受损比例.2检验说明不同区系间的冠层乔木个体受损比例差异显著(P<0.01);东亚分布及其变型受损个体比例最小,热带亚洲至热带非洲分布及变型、东亚和北美间断分布及其变型、热带亚洲分布及其变型受损个体比例较大.冠层乔木都以重度受损为主,中度受损和轻度受损个体数都远小于前者.CCA多元分析显示,株数密度、平均胸高断面积、坡度、海拔各自对不同物种的受损乔木的分布有显著影响(Monte Carlo test,P=0.010 0).优势种米槠Castanopsis carlesii受损植株的分布与群落的平均胸高断面积显著正相关;亚优势种栲Castanopsis fargesii、鸭公青Neolitsea chuii、尾尖叶柃Eurya acum inata受损植株的分布与坡度显著负相关;亚优势种荷木Schima superb与海拔显著正相关.总之,在相同的生境中能够占据林冠优势层的区系类型往往受灾更严重.
刘刚区余端李镇魁黎孟昭马旭东苏志尧
关键词:冰雪灾害
车八岭山地常绿阔叶林冰灾后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被引量:35
2009年
研究了我国南方冰灾后常绿阔叶林林冠开度及土壤养分的空间异质性对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影响。在受冰灾影响的粤北车八岭山地常绿阔叶林2hm2固定样地中按照冠层受损程度选取16个20m×20m的样方,用半球面影像技术获取林冠开度,并取0~20cm的表层土壤混合样品分析土壤的理化性质,同时应用Biolog技术分析微生物功能多样性。按林冠开度梯度对各样方土壤微生物群落利用单一碳源的分析发现,林冠开度大的样方土壤微生物的活性、丰富度、多样性和均匀度都较低,反之则较高。聚类分析的结果与林冠开度的梯度有高度的一致性。主成分分析表明各样方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具有显著差异(第一轴p<0.005;第二轴p<0.001),其结果与聚类结果基本吻合。冗余分析揭示了土壤全磷、全钾、全氮、速效氮、有机碳、容重、总孔隙度和林冠开度的综合作用对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有显著影响(p<0.005),其中林冠开度与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关系最密切。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受土壤养分的影响,具体表现为:与土壤有机碳呈明显的正相关;与全氮正相关;与速效氮、全磷负相关。研究说明冰灾所造成林冠开度和土壤养分的空间异质性会影响到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而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可用于对生境恢复的指示和评价。
区余端苏志尧彭桂香刘刚
关键词:BIOLOG冰灾
东莞主要森林群落凋落物碳储量及其空间分布被引量:24
2010年
基于2km×2km的UTM网格对东莞市不同的森林群落类型进行了详细调查,以研究森林凋落物的碳储量及其空间分布。研究结果表明,天然林凋落物碳储量显著高于人工林;不同森林类型的凋落物碳储量之间差异极显著,其碳密度大小依次为:湿地松-阔叶混交林>相思林>马尾松-杉木林>荷木林>桉树林>杉木-阔叶混交林>马尾松-阔叶混交林>荔枝-龙眼林>青皮竹林。针叶林的单位凋落物碳含量最大,占59%,大于阔叶林;相思林和荷木林单位凋落物碳含量仅次于马尾松-杉木针叶林。不同的经营措施对森林凋落物碳储量有显著的影响,经封山育林的林分凋落物碳储量最大。坡位对凋落物碳储量也有显著的影响,随着坡位的降低,森林凋落物现存量和碳密度随之降低。东莞市森林凋落物碳密度为4.25±0.15t/hm2,凋落物碳储量总量为0.23±0.008Mt。凋落物的碳储量动态直接关系到土壤碳储库,采取合适的经营措施,减少人为干扰造成的凋落物的流失,最终对于提高本地区森林生态系统碳库会有积极作用。
刘刚朱剑云叶永昌刘颂颂苏志尧
关键词:凋落物碳储量碳密度
车八岭山地常绿阔叶林冰灾后林木受损的生态学评估被引量:43
2010年
从植物生态学的角度对2008年初南方冻雨冰雪灾害对典型的亚热带山地常绿阔叶林造成的损害情况做了研究。对12个优势种和亚优势种的受灾情况做了对比分析,对不同径级和不同地形因子下林木抵抗冻雨灾害的差异做了对比。统计检验结果显示林木受损程度存在显著的种间差异、径级差异和地形级差异。优势种米槠(Castanopsis carlesii)比多数亚优势种受害更严重;各树种抗冻雨灾害能力以山茶科和樟科的种较强,而壳斗科的多个种,如米槠、栲(C.fargesii)受灾较为严重;林木的受损比例随着胸径(diameter at breast height,DBH)增加而增大;在未受灾的各级林木中,超过70%的个体集中在最小一级径阶(1-5cm)。χ2检验显示坡度、坡向、坡位等地形因子对林木受损状况有显著的影响,随着坡位上升,林木受损程度逐渐加重,上坡位的林木受损比例最大,下坡位最小,这可能与随着坡位升高,迎风面降温效果更迅速有关。对于坡向和坡度而言,位于半阳坡的林木受灾比例显著高于半阴坡,位于坡度级III(15°-25°)、IV(25°-35°)、V(35°-45°)上的林木受灾最严重。该研究结果对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保育和应对未来可能再次发生的冰雪灾害有重要意义;同时对于森林恢复和演替、乡土阔叶树种的选育及森林经营等方面的研究和应用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苏志尧刘刚区余端戴朝晖李镇魁
关键词:冰雪灾害地形因子
东莞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研究被引量:15
2011年
采用2 km×2 km的UTM网格取样法对广东省东莞市8个主要森林类型的植被碳库、凋落物碳库和土壤碳库等三大碳库的有机碳储量和碳密度进行了计量、比较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东莞森林碳储量总量为973.05×104 t,森林总平均碳密度为175.86 t.hm-2;其中森林植被总碳储量为161.48×104 t,平均碳密度为33.21 t.hm-2;凋落物碳储量为21.98×104 t,平均碳密度为4.29 t.hm-2;土壤有机碳储量为789.70×104 t,平均碳密度为138.90 t.hm-2。凋落物、植被、土壤三者碳储量之比约为1∶7∶36。8个主要林型中,总碳储量最大的是果林,阔叶混交林次之,竹林最小;各林型总碳储量由大到小顺序为果林>阔叶混交林>桉树林>相思林>针叶林>针阔混交林>疏林及灌木林>竹林。总平均碳密度最大的是阔叶混交林,最小的是竹林,总平均碳密度由大到小顺序为阔叶混交林>桉树林>针阔混交林>相思林>针叶林>果林>疏林及灌木林>竹林。东莞森林总平均碳密度低于全国平均值,但高于珠三角地区的平均碳密度。
朱剑云莫罗坚叶永昌苏志尧吕浩荣刘刚刘颂颂
关键词: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碳密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