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亮
- 作品数:15 被引量:146H指数:7
- 供职机构:华东师范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资助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基于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群落的上海市河道水质生物学评价被引量:6
- 2013年
- 2011年夏秋季,在上海市全境83个河道断面开展了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采样,共获取底栖动物20个分类单位(种)。9个极严重污染断面未采集到活体大型底栖生物,生境基本丧失。其余74个有活体生物断面,采用三种常用生物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ilsenhoff耐污指数、Goodnight修正指数分别进行计算及评价。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判别为25个严重污染和49个重污染断面;Hilsenhoff耐污指数划分38个重污染、5个中污染和31个轻污染断面;Goodnight修正指数划分33个重污染、2个中污染和39个轻污染断面。与典型河道断面的水质理化指标监测值进行对照,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对河道水质评价的准确度较低,Hilsenhoff生物指数和Goodnight修正指数的水质评价效率及准确度均较高,断面污染等级与水质理化指标基本对应。
- 陈小华杨青赵振刘文亮
- 关键词: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生物学评价水质河道
- 丹东鸭绿江口湿地春季5种迁徙鹬类的食物组成被引量:7
- 2019年
- 辽宁丹东鸭绿江口湿地是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路线上鸻鹬类的重要迁徙停歇地,每年春季迁徙期有10万只以上的鸻鹬类在此停歇以补充下阶段迁徙飞行所需的能量.在迁徙停歇地摄取大量食物是能量补给的关键,但对鸻鹬类在迁徙停歇地的食物组成通常缺乏了解.本研究在2017年春季以鸭绿江口湿地5种常见鹬类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其觅食活动的视频,比较食物组成的种间差异,并计算它们的食物生态位宽度和食物重叠度.结果显示,斑尾塍鹬(Limosa lapponica)主要以虾类和多毛类为食,大滨鹬(Calidris tenuirostris)主要以腹足类和双壳类为食,蛎鹬(Haematopus ostralegus osculans)仅以双壳类为食,大杓鹬(Numenius madagascariensis)和白腰杓鹬(Numenius arquata)主要以蟹类为食.所有物种都表现出较窄的食物生态位宽度,尤其是蛎鹬和大杓鹬.除了以蟹类为主要食物的两种杓鹬外,其他鹬类的种间食物重叠度均较低.结果表明鹬类通过食物生态位的分离而利用同一迁徙停歇地,这可能与不同鹬类觅食器官的形态差异有关.形态相似的两种杓鹬食物重叠度较高,通过利用迁徙停歇地的时间差异减少种间竞争.
- 冯晨晨张守栋刘文亮刘文亮曹一迪向余劲攻马志军
- 关键词:食物竞争
- 不同发育时间的互花米草盐沼对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影响被引量:37
- 2008年
- 2004—2006年对长江口崇明东滩湿地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盐沼和不同发育时间的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盐沼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互花米草盐沼发育初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以腹足类为主,物种丰富度(D=2.18)和多样性(H′=2.19)均低于芦苇盐沼(D=2.61,H′=2.29);随着时间的推移,互花米草与本地生物逐渐形成互动和稳定的格局,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组成中多毛类的种类逐渐上升(由3种变为6种),物种数和物种丰富度也上升,从而逐步形成新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物种丰富度(D=2.70)和多样性(H′=2.48)逐渐上升并高于芦苇盐沼(D=2.19,H′=2.09);从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重新形成到稳定阶段,需要若干年的时间。
- 谢志发何文珊刘文亮陆健健
- 关键词:大型底栖动物互花米草盐沼长江口
- 一种获取植物形态结构图像的方法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获取植物形态结构图像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采集植物,对照相关文献对其进行鉴定,鉴定至具体物种;S2、拍摄植物的野外生态照片,照片用于展现植物所处的生态环境以及植物的整体及局部形态;S3、对照相应文献...
- 宋晨薇刘文亮王强
- 文献传递
- 平原河网地区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被引量:24
- 2013年
- 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是河流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生物,具有活动范围相对固定、生命周期较长、生活习性相对稳定等特点,可有效指示河流水质和水生态系统健康状况。有关大型底栖生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与水环境之间的关系研究一直是河流生态系统的研究热点。底栖动物具有较强的地域性,其群落结构特征受当地的自然环境特征和社会经济发展程度的双重因素影响。为研究典型平原河网地区的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对水环境状况的响应特征,在上海市选取了83个河道断面进行大型底栖动物采样分析,共获取底栖动物20个分类单位(种),其中软体动物10种,环节动物6种,节肢动物4种。上海河道底栖动物群落结构总体呈现结构单一、物种丰富度低、高度耐污性等显著特征,环节动物的栖息密度和出现频率均最高。城市化水平的空间差异性直接影响底栖动物空间分布的异质性,由市区至近郊、远郊,物种数从11种逐渐上升至15种,而栖息密度则由8 776.3个/m2下降至690.3个/m2。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空间分布特征与水质理化指标的空间分布特征具有良好的对应性,水质空间变化导致环节动物和软体动物、节肢动物的空间分布存在一定交错性,耐污性较强的环节动物主要分布在有机污染重、溶解氧低的市区河道断面,而喜清洁环境的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主要分布在水质较好的郊区断面。寡毛纲物种的栖息密度与溶解氧质量浓度呈显著负相关性。
- 陈小华高伟刘文亮孙从军康丽娟
- 关键词: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环境因子河道
- 勺嘴鹬在中国的分布状况和面临的主要威胁被引量:16
- 2017年
- 勺嘴鹬(Calidris pygmaea)是全球极危鸟类,估计其种群数量为360~600只。根据近年来的野外调查和历史资料查阅,勺嘴鹬在中国沿海各省级行政区域均有分布。本文介绍了勺嘴鹬在中国的种群数量和分布。其中江苏省的东台市和如东县的滩涂湿地是目前已知的勺嘴鹬全球数量最大的迁徙停歇地。东台市滩涂单次调查记录的勺嘴鹬最大数量为144只,如东县滩涂单次调查记录的勺嘴鹬最大数量为103只。广东省雷州半岛的滩涂和福建省闽江口的滩涂为勺嘴鹬在中国最大的两个越冬地。滩涂栖息地的丧失和退化、非法捕猎、环境污染以及人类活动干扰是勺嘴鹬面临的主要威胁。为了更好地保护勺嘴鹬,我们建议加强对勺嘴鹬关键栖息地的保护与管理,加强对滩涂湿地保护的宣传教育,加强对中国沿海勺嘴鹬的调查研究以及同其他国家地区的交流合作。
- 彭鹤博蔡志扬章麟干晓静刘文亮李静蒋忠祐王松林马志军
- 关键词:滨海湿地栖息地
- 用mtDNA序列鉴定出上海海域须鲸科物种大村鲸被引量:2
- 2019年
- 测定了采自上海海域的一头死亡须鲸骨骼样本的线粒体DNA(mtDNA)细胞色素b基因(Cyt b)序列330 bp(登录号MK295815)、细胞色素C氧化酶Ⅰ基因(COⅠ)序列206 bp(登录号MK317953)和控制区(control region)序列231 bp(登录号MK317954)。通过GenBank中的BLAST分析,结果表明,样本的上述三部分序列与大村鲸(Balaenoptera omurai)对应序列的相似性均达到100%,基于最大似然法(ML)法构建的系统发育树与BLAST结果一致,故将标本鉴定为大村鲸,为上海海域首次记录。
- 赵志鹏向余劲攻何鑫宋晨薇单鹍刘文亮
- 关键词:线粒体DNA上海海域
- 长江口潮滩湿地的分布规律与变化趋势探讨
- <正>发育于河口的潮滩湿地是一类特别的湿地类型,与其它湿地类型相比,它具有长期的泥沙及淡水来源,在海陆交互作用之下,它具有侵蚀、淤涨和冲淤相对平衡的几种过程。一旦泥沙和淡水的补充发生变化,冲淤格局就会随之变化,植被的分布...
- 何文珊刘文亮陆健健
- 文献传递
- 溢油事故对河口滩涂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影响被引量:2
- 2019年
- 为了解2012年末发生的船舶溢油事故对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及其生态恢复情况,文章分别于溢油事故应急处置后(2013年3月)及二次处置1 a后(2015年3月)对受事故影响较大的崇西边滩6个站点的大型底栖动物进行了调查,研究溢油后其群落结构特征及动态变化,并进行生物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2次调查分别鉴定出大型底栖动物11种和12种,分属4门7纲,优势种群和优势种分别为环节动物、疣吻沙蚕及甲壳动物、谭氏泥蟹;平均密度和生物量呈上升趋势,但无显著差异;Shannon-Wiener指数<1,Pielou指数<0.3,表明研究区受污染严重,区域内底栖动物种间分布不均匀。虽在2次处置后底栖动物群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恢复,生境有所好转,但溢油污染的胁迫和处置活动的扰动仍将持续影响研究区底栖生态环境。
- 徐志豪吴健王敏刘文亮谭娟沙晨燕黄沈发
- 关键词:溢油事故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
- 长江口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演替被引量:36
- 2007年
- 2006年1月在崇明岛西端的潮间带湿地进行了一项生态工程,经过土方工程的区域被选为大型底栖动物群落演替区,因为其中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受到了较大破坏,在其周边未受干扰区设立对照样点。试图通过群落重建群的研究分析3个问题:(1)在群落恢复过程中不同的生态学指标如何变化?(2)群落演替过程中什么先增长,生物量还是复杂性?(3)是否可以选择生态学指标以利于演替过程中3类不同增长模式(生物量、网络结构和信息量)的识别?多变量分析用于检验被干扰区群落是否已经得到恢复。Shannon-Wiener指数、Margalef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能质(exergy)和结构能质(Specific exergy)用于分析演替过程中群落状态的变化。结果显示物种随时间的更替与群落结构变化密切相关。物种丰富度增长迅速,而且对照区和演替区的物种组成非常相似。演替进行1个月左右之后,演替区的生物多样性已经超过了对照区。能质和结构能质提供了群落结构发展的有用信息,但仍然缺乏鉴别系统所处信息状态的能力。多样性分析结果可以从中度干扰假说(Intermediate Disturbance Hypothesis)得到很好地解释。总体而言,干扰的空间尺度决定了群落的恢复特征,如果干扰区域明显小于周边未受干扰的区域,那么群落的复杂性(信息量和网络结构)将先于生物量得到恢复。
- 章飞军童春富谢志发刘文亮高伟陆健健
- 关键词:大型底栖动物群落演替潮间带长江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