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洋
- 作品数:6 被引量:3H指数:1
-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历史地理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 新媒体传播机制及发展
- 2014年
- 新兴媒体是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是以数字压缩和无线网络技术为支撑,利用其大容量、实时性和交互性,可以跨越地理界线最终得以实现全球化的媒体。
- 刘洋
- 关键词:新兴媒体互联网传统媒体媒体
- 中国近代新闻业演进的技术动因——以印刷机技术的采纳为中心(1840-1949)
- 2021年
- 印刷机作为推动中国近代新闻业发展的重要技术动因,在过往研究中缺乏应有的关注。本文通过梳理1840年-1949年期间中国近代新闻业对印刷机技术的采纳过程,大致将新闻业的发展划分成开端、扩散、停滞三个阶段。研究发现,通过对演进中的印刷机技术的采纳,新闻业提升了印报的速度、内容和质量;报馆的截稿时间得以推迟,并逐渐形成值夜班的职业作息;上海一度成为中国印刷业、出版业起步和发展的中心。不过,印刷机技术演进也带来报业垄断等弊端。
- 张雅婕刘洋
- 关键词:新闻业印刷机
- 联通五洲:清季海外政治报刊《清议报》发行网络研究(1898-1901)被引量:1
- 2023年
- 作为“连串海外政治出版的开端”,《清议报》所开创的发行网络在海外华文报刊史上扮演着重要角色。文章以《清议报》所登告白为线索,结合日记、书札等史料,系统梳理《清议报》发行网络及其政治意涵。研究发现,《清议报》遭清廷禁止后,除利用以上海为代表的口岸城市外,颇多凭借日人势力及前人甚少提及的基督教发行网络。《时务报》所召唤的“士林”发行网络虽已遭破坏,仍能助该报秘密传播。同时,《清议报》以合海外之人心为旨归,借助各埠侨领、教士及报刊联盟,发行网络纵横五大洲。各埠代派处(人)勾连发行、阅读、政治动员等环节,使《清议报》成为推动保皇会发展的组织工具。《清议报》所探索的发行新路,既对清季留日学生报刊之流通发挥了先导作用,又对保皇、革命两派机关报之发行产生了重要影响,由此成为改造清季海外华文报刊发行网的关键节点。
- 刘洋王润泽
- 关键词:《清议报》发行网络政治动员
- 我国灾难性报道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初探——以地震新闻报道为例分析被引量:1
- 2014年
- 灾难一直是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突发性、震撼性、负面性等特征决定了其本身所具备的新闻价值,灾难性报道对于国家、社会、公众有着重要的意义。试图在网络时代和消费社会的大背景下,分析最近几年的地震新闻报道事件来初探我国灾难性报道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的原因并最后提出优化对策。
- 刘洋
- 关键词:人文关怀同质化民粹主义新媒体
- 无名者的分量:《清议报》早期东文译者研究被引量:1
- 2023年
- 在晚清东亚知识的生产与越境中,报刊译者群体发挥了重要作用。以《清议报》为个案,考证其早期东文译者,并勾勒其知识生产的历史社会脉络。通过近年新发现的“山本宪关系资料”,辅以书信、档案等史料,指出《清议报》早期东文译者至少包括康有仪、片冈鹤雄、山本宪、古城贞吉、桥本海关、山田夬等6人。康有仪总揽其事,借助康党在日本既有“报”“校”等制度性媒介接纳交往,大体形成了以血缘姻亲、师门、私人情谊为基本逻辑的译者关系网。东文译者以“警醒顽人心目”为旨归生产译稿,但仍受制于“旬报之例”、翻译地点等现实因素,后者亦造成译者网络的更新。随着梁启超、康有仪离开日本,《清议报》早期东文译者结束使命,该报亦步入新阶段。
- 王润泽刘洋
- 关键词:知识生产《清议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