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卓海腾

作品数:13 被引量:72H指数:6
供职机构: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6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0篇天文地球
  • 4篇石油与天然气...

主题

  • 5篇重力流
  • 4篇盆地
  • 4篇南海北部
  • 3篇地貌
  • 2篇等深流
  • 2篇地形
  • 2篇深水
  • 2篇深水沉积
  • 2篇主控因素
  • 2篇峡谷
  • 2篇陆架
  • 2篇南海北部陆坡
  • 2篇海底
  • 2篇海底峡谷
  • 2篇层序
  • 1篇等深流沉积
  • 1篇地层
  • 1篇地貌特征
  • 1篇地形地貌
  • 1篇地质

机构

  • 11篇中国石油大学...
  • 8篇中国石油大学...
  • 2篇广州海洋地质...
  • 2篇中国石油化工...
  • 2篇中海石油(中...
  • 1篇长江大学
  • 1篇浙江大学
  • 1篇中国石油大学...
  • 1篇中国石油天然...
  • 1篇中国石油化工...
  • 1篇中国石化
  • 1篇中国石油
  • 1篇石油大学(北...

作者

  • 13篇卓海腾
  • 11篇王英民
  • 4篇李华
  • 3篇王永凤
  • 2篇邱燕
  • 2篇彭学超
  • 2篇吴嘉鹏
  • 2篇徐尚
  • 2篇周川
  • 2篇唐武
  • 1篇徐强
  • 1篇陆金波
  • 1篇李冬
  • 1篇黄志超
  • 1篇龚承林
  • 1篇邹华耀
  • 1篇徐少华
  • 1篇徐艳霞
  • 1篇韩勇
  • 1篇刁宛

传媒

  • 2篇地质学报
  • 1篇沉积学报
  • 1篇中国石油勘探
  • 1篇古地理学报
  • 1篇岩性油气藏
  • 1篇中国科学:地...

年份

  • 1篇2015
  • 7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9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南海北部第四系陆架埋藏河道体系及其对古海平面、古气候变化的启示--来自三维地震的证据
近些年,三维地震技术不断发展成熟,虽然主要是针对深部进行的采集,但是也同时获得了高精度的浅层地质信息,为第四系研究提供了绝佳的条件.目前为止,这些信息还没有得到第四系地质学家们的广泛运用.
卓海腾王英民李华陈维涛徐少华万海清王利良刁宛
台湾峡谷的成因及其对沉积的控制被引量:7
2014年
台湾浅滩陆坡处于被动大陆边缘环境,发育众多的海底峡谷,其中台湾峡谷的走向与沿陆坡向下的侵蚀沟壑明显不同,呈近45°相交;在峡谷的下部又出现一次明显的转向,随后平行于陆坡自西向东延伸,最终汇入马尼拉海沟.本次研究利用多波速水深数据、高分辨地震资料和沉积柱状样,描述了台湾峡谷的地形地貌特征,初步讨论了峡谷的成因及其对沉积的控制作用.台湾峡谷的地形、地貌和沉积特征具有分段性:上段以侵蚀作用为主,呈V形下切,广泛发育滑动、滑塌等重力流类型;中段以侵蚀-沉积过渡作用为主,呈U形,发育内堤岸;下段以沉积作用为主,发育沉积物波,底流对峡谷内部沉积物有明显的改造(reworked sand).台湾峡谷的形成演化与沉积物供给、重力滑动(滑塌)、断裂活动和海底刺穿密切相关:(1)由于陆源碎屑物质供应较充足,陆架边缘沉积物不断向海方向推进,在前缘形成滑动、滑塌,为峡谷的形成提供了动力;(2)断裂活动导致地层破碎,重力流优先侵蚀较脆弱的地层,使峡谷的延伸方向与周边侵蚀沟壑呈明显斜交;(3)海底刺穿形成海山,由于海山的阻挡作用,峡谷的下段转为近东西走向,同时大量沉积物在拐弯处溢流出来形成沉积物波.
徐尚王英民彭学超邹华耀邱燕龚承林卓海腾
关键词:深水沉积重力流沉积物波地形地貌
南海北部珠江口盆地重力流与等深流交互作用沉积特征、过程及沉积模式被引量:23
2014年
通过地震及钻孔资料对南海北部珠江口盆地重力流及等深流沉积进行了研究。南海北部重力流及等深流沉积类型多样,包括峡谷、单向迁移水道、堤岸、朵叶及漂积体。单向迁移水道迁移方向分别为北东向和南西西向,为重力流与等深流交互作用形成。漂积体有大型长条状漂积体、限制型漂积体和陆坡席状漂积体,岩性为粘土、泥质粉沙。南海北部陆坡水深200-1200m范围内发育北东向迁移水道及小规模的漂积体,而水深约1200~3000m内则以朵叶及大规模的漂积体为主,见少量南西西向迁移水道。其中,漂积体多分布于峡谷、水道及朵叶的两侧,为等深流改造堤岸、朵叶等“细粒”沉积物而成。
李华王英民徐强卓海腾吴嘉鹏唐武李冬徐艳霞
关键词:重力流等深流沉积等深流珠江口盆地
南海北部陆坡分类及成因分析被引量:16
2014年
陆坡形态隐含了丰富的地质信息,其差异性是大陆边缘沉积、侵蚀过程长期交互作用的结果。利用横跨南海北部的二维地震测线,采取曲线拟合的研究手段,在南海北部识别出了下凹型、平直型、"S"型等三种类型的陆坡。下凹型陆坡发育在莺歌海-琼东南西部、珠江口中部两个陆坡区,但其成因不同,前者主要受控于快速的沉积物供给,而后者受到陆架边缘三角洲进积和海底峡谷侵蚀的联合作用;平直型陆坡仅见于琼东南东部地区,其主控因素为弱的沉积物供给和较快的构造沉降;"S"型陆坡发育在珠江口地区的两翼,其形成明显受到海流和内波等外作用的改造。不同类型的陆坡具有特定的地层叠置样式、陆架坡折迁移轨迹类型和沉积体系分布特征。对陆坡类型的研究有助于建立沉积过程和产物的预测模式,从而指导古代陆坡的深水油气勘探。
卓海腾王英民徐强李冬汪莹王永凤李华唐武
关键词:南海北部地貌主控因素
南海北部珠江口盆地重力流与等深流交互作用:沉积特征、过程及沉积模式
南海北部重力流及等深流沉积类型多样,包括峡谷、单向迁移水道、堤岸、朵叶及漂积体.单向迁移水道迁移方向分别为北东向和南西西向,为重力流与等深流交互作用形成.漂积体有大型长条状漂积体、限制型漂积体和陆坡席状漂积体,岩性为粘土...
李华王英民徐强卓海腾吴嘉鹏唐武李冬徐艳霞
红河沉积体系:地质特征、演化、主控因素及科学问题
王英民朱伟林徐强李冬吕明钟锴王永凤卓海腾邹梦君
台湾峡谷HD133和HD77柱状样的沉积构成和发育背景被引量:6
2013年
分别对南海东北部台湾峡谷内水深3 280 m的HD133和峡谷外水深3 378 m的HD77重力活塞柱状样进行了沉积物粒度、古生物和碳酸钙含量分析,利用AMS14C同位素测年和沉积速率初步认定是属于MIS3a以来的沉积。按沉积物粒度和碳酸钙含量可将两支柱状样划分为3套沉积层段:上部层段1和下部层段3均以粉砂质黏土为主,夹薄层粉砂,深水底栖有孔虫含量高,碳酸钙低于10%,代表受重力流作用较弱的正常深海沉积;中部层段2发育一套以中—细粒为主的厚砂层,含大量浅水底栖有孔虫,碳酸钙含量可高达60%,AMS14C测年出现倒置现象,表明主要为浅水重力流沉积。柱状样的沉积构成响应同期海平面变化,特别表现在深水砂层沉积的两大控制因素:在时间上,低海平面时期大量浅水和陆源碎屑物质直接输送到陆坡之下的深水区,形成富砂的层段2;在空间上,峡谷水道是重力流的物质输送通道,地形优势使得重力流携带物优先在水道中发生沉积,造成HD133柱的含砂量明显高于HD77柱状样。
徐尚王英民彭学超卓海腾邱燕周伟
关键词:南海东北部深水沉积重力流海底峡谷
南海北部陆坡地形分类及成因探讨
陆坡地形地貌隐含了丰富的地质信息,但其重要性却常常在研究中被忽视,其差异和变化是大陆边缘海底沉积过程和侵蚀过程长期交互作用的结果.以南海北部的现今陆坡地形为研究对象,利用长跨度的二维地震测线,采取曲线拟合的研究手段,在南...
卓海腾王英民徐强李冬
澳大利亚北波拿巴盆地北部地区中生界层序地层与沉积相特征研究被引量:8
2009年
在北波拿巴盆地北部地区,针对该区域的地质特征重点分析了中生界的层序地层和沉积相特征。在研究过程中,利用层序地层学和沉积学原理,将中生界划分为4个二级层序和9个三级层序,并将其分为2种层序组合序列。中下部层序下降旋回占主体,属海退式沉积组合序列;上部层序上升旋回占主体,多为海进式沉积组合序列。沉积环境从海洋环境过渡到陆相河流环境再逐渐过渡到海陆过渡相三角洲环境和浅海相环境,再到海相沉积,整体上是一个完整的水退至水进的沉积过程。最后,指出北部地区Sahul台地三级层序Ⅳ,Ⅴ和Ⅵ的三角洲、滨岸和东部斜坡带滨岸区为该区域的有利油气勘探区带。
周川王英民黄志超陈玲玲王彦青卓海腾
关键词:层序地层沉积相
南海北部珠江口盆地珠一坳陷中新统陆架砂脊沉积特征及成因分析
我国对陆架砂脊的研究已有30 多年的历史,但国内对第四系以前的埋藏古砂脊研究的相对较少.利用高分辨率3D 地震资料及钻井资料,在南海北部珠一坳陷中新统(距今11.7-5.5 Ma)识别出了多期较为典型的埋藏古砂脊,这些砂...
万海清王英民李华卓海腾徐少华刁宛王利良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