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卢美丹

作品数:11 被引量:7H指数:1
供职机构: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基础研究重大项目前期研究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8篇文学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4篇文学
  • 3篇延安文学
  • 3篇文艺
  • 2篇学史
  • 2篇延安文艺
  • 2篇作家
  • 1篇代文
  • 1篇当代文学
  • 1篇叙事
  • 1篇学术
  • 1篇学术史
  • 1篇学术视野
  • 1篇延安时期
  • 1篇延安文学研究
  • 1篇艺术
  • 1篇艺术美
  • 1篇艺术美学
  • 1篇赵树理研究
  • 1篇中国马克思主...
  • 1篇中国现当代

机构

  • 9篇陕西师范大学
  • 2篇河南大学

作者

  • 9篇卢美丹
  • 1篇李继凯
  • 1篇刘进才

传媒

  • 1篇中国文学研究
  • 1篇中州学刊
  • 1篇河南师范大学...
  • 1篇山东社会科学
  • 1篇周口师范学院...
  • 1篇平顶山学院学...
  • 1篇新乡学院学报...
  • 1篇现代中国文化...

年份

  • 1篇2018
  • 5篇2017
  • 2篇2013
  • 1篇2012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鲍桑葵美学研究述评被引量:1
2013年
鲍桑葵的代表作《美学史》于20世纪80年代被翻译到中国。虽然有论者认为,朱光潜在美学上强调康德对近代美学的调和与嵌合,表彰歌德统一浪漫主义、古典主义的努力,推崇席勒和黑格尔等是受到了鲍桑葵的影响,而且在其《西方美学史》写作中也借鉴了鲍桑葵的《美学史》;但是鲍桑葵对中国美学的影响并不大,对其著作的研究寥寥,甚至是相关的介绍和评论都极为少见,这比较有代表性地反映了中国美学界对美学及美学史的认知角度和评价方式。
卢美丹
关键词:鲍桑葵美学史艺术美学
简论萧红《呼兰河传》的梦幻叙事和个性书写
2012年
萧红的《呼兰河传》是萧红的代表作之一。随着对萧红研究的深入,《呼兰河传》也被研究者从各个角度、各个层面进行了挖掘和阐释。《呼兰河传》无疑是萧红思想逐渐成熟、阅历日益沉淀的成果,她以一种沉静的、坦然的、从容的姿态描绘着她所熟悉的呼兰河城,以一种成熟的、悲悯的情怀追忆着慈祥又童心不眠的祖父,怀念着可笑又可怜的有二伯,梦幻着藏着她绚烂纯真的后花园。
卢美丹
关键词:呼兰河传梦幻叙事
学术视野中的延安文学“另类作品”批评
2018年
延安文艺是现代中国文学史上最突出的文化现象之一,作为具有'显示度'和'再生性'的文化与学术遗产,它既对20世纪中国文艺和学术产生过重大影响,也是21世纪以来文艺创作和学术研究的历史前提之一。回眸20世纪30—50年代的延安文艺,工农兵文艺作品空前高产且广受关注,但也出现了一些思想内容或题材选取上未能'革命化'、没有直接演绎革命话语的作品,在当时引起争议。
卢美丹卢美丹
关键词:延安文学工农兵文学《我们夫妇之间》解放区文学
延安文学研究史论(1937-1977)
本文在20世纪中国文学批评史、学术史视野下,以前期即1937-1977年延安文学研究为考察对象,以各时期相关的报刊、文集、文学史著述及回忆录等为主要文献史料,具体分四个阶段,历时性回顾延安前期文学研究的情境、论题、方法、...
卢美丹
关键词:延安文学延安文学研究作家作品学术史
文献传递
历史、记忆与叙述——“五·七干校”的多重书写
2017年
不同时代及不同历史语境中的个体对"五·七干校"有各不相同的叙述,历史在不同人的眼中呈现了不同的模样,不同的历史记忆引发了不同的书写及叙述。本文试图回到关于"五·七干校"的不同文本中,探讨对于"五·七干校"的多重书写,考察历史、记忆与叙述的复杂关联,以获得对历史复杂性的多重认知。
卢美丹刘进才
关键词:记忆
延安文艺的文学史叙述——以20世纪40-70年代的文学史编纂为例
2017年
自20世纪40年代以来,有关延安文艺的文学史叙述,凝聚了不同时期研究者对延安文学的认知情况,也是现当代文学史写作的前期成果。其中,有关史学命名、史料甄选、作家与文本阐释、叙述视野与方式等,都因合作和独著之别、历史意识和研究方法的不同,而各具特色,且逐渐沉积在当前著述中,成为我们当下文学史阐述的前提之一。
卢美丹
关键词:延安文艺文学史中国现当代文学
延安时期女作家红色文本的别样美——论陈学昭《工作着是美丽的》
2013年
延安时期,陈学昭并不是最为人关注的女作家。在整个文学史中,并没有看到她美丽的印记,甚至是在女性文学史中,谈到三四十年代女性作家时,也不见有关她的只字片语。陈学昭是有着"五四"作家、留法作家、解放区作家三重身份的杰出女性。
卢美丹
关键词:作家文本
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确立和升华——从延安讲话与北京讲话比较分析的视角被引量:5
2017年
通过已有研究的梳理,文章将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和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加以比较和分析,认为前者标志着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确立,后者是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升华;前者重在治病救国,后者重在匡疾兴国;前者出现于存亡之际,力求大刀阔斧,讲求实效,举大事而略小节,后者出现于中华民族崛起之时,兼顾国际视野、民族大义、文化传统和个体诉求,尽细微而致广大,重多元而循其理;前者可看作中国文艺自传统向现代转型的重要理论成果,后者可看作中国文艺由当前交融、过渡期走向未来光大发扬的宏大方略;前者奠定了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历史基础,后者提升了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文化高度,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和践行。
卢美丹
关键词:毛泽东
延安文学人民性的理论阐释——以20世纪四五十年代赵树理研究为代表被引量:1
2017年
从20世纪四五十年代赵树理作品的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出,延安文学的人民性是在创作实践和理论争鸣中逐步确立的。从表面上看,赵树理的作品反映的是解放区大众的生活,体现的是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精神。但实质上,经过国内外学者的理论阐释,文学的人民性特征逐渐获得美学价值、形式创造、经典互文等多元意义,从而为文学的人民性赋予深厚的人文精神和时代意义。这种理论阐释不仅将延安文学确认为一种新文学,而且使其成为一种可以为中国社会变革代言的新经典。
卢美丹
关键词:延安文学人民性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