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博
- 作品数:8 被引量:7H指数:1
- 供职机构:丽水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哲学宗教艺术更多>>
- 文学何为?——也谈文学的“全球化”与“本土化”
- 2003年
- 全球化的浪潮席卷天下,引发了对中国文学在这股浪潮中何去何从的追问。走向世界、与世界接轨,是中国经历了近百年的现代化的梦想与追求后作出的选择。但全球化所导致的精神文化产品的“机械复制”,使现代艺术沦为失却理想的大众流行艺术,这不能不说是全球化的一个悖论。中国当代文学在全球化浪潮的直接冲击下产生的后现代写作,呈现出消解深度模式、创作向写作退化、叙述向故事转化等特点,从而营造了一座文学的“围城”。几欲坍落的文学世界急需重建,在全球化的基础上弘扬并建设中国特色的本土化,是文学世界重建的最终抉择。
- 周博
- 关键词:消解悖论本土化
- 对文学教育功能的重新审视
- 2003年
- 对教育功能的重视是中国文学的传统 ,这种传统在极左思潮泛滥的时期被强调到极致 ,文学因而沦为政治教化的附庸和工具。新时期文学拨乱反正 ,却又出现矫枉过正的现象 ,一些作家和批评家忽视甚至排斥文学的教育功能。需要对文学的教育功能进行重新审视。文学的审美功能固然重要 ,但它却不能脱离认识和教育功能而存在 ;文学的教育功能不是游离于审美功能之外 ,而是寓于审美功能之中 ;文学的审美和教育功能不是简单机械的相加 ,而是互相依存、互相渗透的“有机整体”。
- 周博
- 关键词:文学审美文学发展教育功能审美功能
- 虚构准则:历史剧创作无法回避的选择——《汉宫秋》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文本分析
- 2003年
- “真实性原则”对文学创作至关重要,而对历史剧创作来说尤为复杂:既要以历史真实为依据,又要受到文学创作的特殊规律的制约。打上了时代烙印的历史剧创作,在虚构艺术上有三重约束:历史真实、现实意蕴和审美需求。《汉宫秋》对这三重约束作出了选择:当历史真实和现实生活构成矛盾时,以“现实意蕴”为其虚构准则;当历史真实和艺术创造的特殊审美规律的需要相抵触时,则偏向于艺术创造的审美需求。
- 周博
- 关键词:历史剧虚构艺术历史真实现实意蕴《汉宫秋》艺术真实
- 性描写的伦理思考和艺术原则被引量:7
- 2003年
- 新时期小说创作在20世纪80年代初突破性禁区,90年代后兴起性描写热。性描写热的形成除了文学自身发展的必然规律外,也与当下的审美文化密不可分。“性”这把亦善亦恶的双刃剑,需要人们对性描写作出理性的思考和艺术的规范:社会普遍的道德心理承受水平是其不可逾越的伦理底线;深刻的探究人性和人生方能使其不失品格;隽永的意蕴和丰富的启示力是性描写需要遵循的审美原则。
- 周博
- 关键词:性描写性泛滥伦理思考艺术原则
- 浅论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的不平衡关系
- 1999年
- 马克思主义艺术发展论,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地反映了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和美学的基本思想.在艺术发展论中,马克思提出了著名的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不平衡关系的命题,引起了学术界长期广泛的争论.如何对这一命题作出正确的科学的解答和阐释,是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试图从三个方面来论述这一著名的命题,以求教于方家.
- 周博
- 关键词:艺术生产马克思恩格斯上层建筑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经济基础马克思主义文艺学
- 多渠道 大容量 新思维——大学生新闻调查
- 2002年
- 周博
- 关键词:大学生新闻工作传媒手段新闻改革广告质量
- 文学与道德关系的再思考
- 2001年
- 自古以来文道关系已成定论 ,然在新的历史时期又面临挑战 ,致使对文学与道德的关系作进一步思考。文与道密不可分 ,是双向互补的关系。困惑来自于对“世俗僵化的道德规范”和“真正的道德精神”的理解的误区。“道”乃是不同于伦理范畴的体现“真正道德精神”的“人性的光辉” ,而非世俗生活之“伦理”。文学是审美与道德的和谐统一 ,而道德与审美的一致性来自道德的中介作用。美善合一 ,是文学的至高境界。
- 周博
- 关键词:文学道德伦理规范道德精神美善合一
- 爱与欲的变奏——当代文学性爱文本的历时性分析
- 2003年
- 中国当代文学在性爱文本上呈现出三个文本交替出现的历时性发展态势 :改革开放前的性爱 /政治文本 ,性爱成为“革命”的附丽 ;新时期思想解放后的性爱 /道德 (伦理 )文本 ,重“情”而轻“欲” ,以“情”代“性” ;2 0世纪 90年代后的性爱 /自然文本 ,开始对两性关系作自然人性的探索。这三个文本的交替出现 ,是历史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 周博
- 关键词:当代文学伦理道德自然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