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周林

作品数:14 被引量:39H指数:3
供职机构:荆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期刊文章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心肌
  • 6篇梗死
  • 5篇心肌梗死
  • 5篇急性心肌梗死
  • 4篇左室
  • 3篇心肌梗塞
  • 3篇血压
  • 3篇左室重构
  • 3篇临床危险因素
  • 3篇后左室重构
  • 3篇高血压
  • 3篇梗塞
  • 2篇胆固醇
  • 2篇电图
  • 2篇心电
  • 2篇心电图
  • 2篇心肌病
  • 2篇心率
  • 2篇型心
  • 2篇预后

机构

  • 14篇荆州市第一人...
  • 2篇长江大学
  • 1篇南京大学
  • 1篇武汉大学

作者

  • 14篇周林
  • 4篇刘克英
  • 3篇杨学新
  • 3篇刘进
  • 2篇李春芳
  • 2篇孙培芳
  • 2篇周忠泉
  • 2篇易绪英
  • 2篇纪伟英
  • 2篇赵永华
  • 2篇蔡新宇
  • 1篇余兆新
  • 1篇陈锦明
  • 1篇汤成艳
  • 1篇肖卫红
  • 1篇刘冬舟
  • 1篇夏豪
  • 1篇陈昌毅
  • 1篇蕾茹
  • 1篇芦木发

传媒

  • 2篇实用医学杂志
  • 2篇中国心血管病...
  • 1篇心肺血管病杂...
  • 1篇中国煤炭工业...
  • 1篇实用老年医学
  • 1篇放射学实践
  • 1篇心脏杂志
  • 1篇疑难病杂志
  • 1篇中国老年保健...
  • 1篇内科
  • 1篇护理学杂志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14
  • 2篇2009
  • 1篇2008
  • 2篇2007
  • 3篇2003
  • 1篇2001
  • 1篇2000
  • 2篇1999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急性心肌梗死后左室重构的临床危险因素探讨
1999年
目的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左室重构的临床危险因素进行评估。方法将进入本观察的51例病人,按溶栓治疗后,有无Q波形成,分为Q波组和非Q波组,全部病人入住CCU,并在入院即刻及入院后8、16、24、48和72小时分别进行血清心肌酶学检查。对其中34例病人在心梗后1周和6周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并测定左室质量指数。结果Q波组血清CPK峰值(134758±22033)IU,左室质量指数在心梗后1周和6周分别为(23428±9236)g·m-2、(27152±9312)g·m-2,均明显高于非Q波组,随访半年表明新近出现心衰亦明显高于非Q波组。结论溶栓后的有Q波出现,血清CPK峰值高于500IU,左室质量指数>220g·m-2,是急性心肌梗死后左室重构的危险因素。
周林应剑虹
关键词:左室重构心肌梗塞
高血压患者胆固醇甘油三酯与脑卒中发病率关系4年随访被引量:7
2001年
目的 :观察高血压患者血清胆固醇、甘油三酯水平 ,力图探讨其与脑卒中发病率之间的关系 ,为高血压患者预防脑卒中提供治疗参考。方法 :选择无脑卒中病史的高血压患者进入本观察。 187例完成随访。每年检查 1次血清胆固醇、甘油三酯。每个患者至少行 1次头颅CT检查。患者出现脑卒中或死亡为本观察中止指标。随访采用专科门诊与住院治疗相结合的办法。观察结束将卒中组与非卒中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187例患者中 2 9例检出脑卒中 (15 5 1% ) ,12例确诊为脑出血。卒中组平均血压为 176 90 10 0 17mmHg(非卒中组 173 6 3 10 2 6 0 ,P =0 5 4,0 44 )。胆固醇 5 0 4mmol L(Vs 5 0 9mmol L ,P =0 87) ,甘油三酯为 2 44mmol L(Vs 1 5 2mmol L ,P =0 0 2 5 )。结论 :本组观察对象均为高血压患者 ,卒中发病率较高 ,2组血清胆固醇值无明显差异。甘油三酯卒中组明显高于非卒中组。本组观察提示 :高血压患者预防脑卒中关键是降压 ,至于调脂治疗 ,似以降低甘油三酯为主 ,但由于观察例数、观察时限的局限 。
周林王运灿
关键词:胆固醇甘油三酯脑卒中随访高血压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成功后无冠脉狭窄5例报告
2000年
彭水先李凤翥陈锦明余兆新杨学新周林蕾茹陈学军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疗效
187例高血压患者胆固醇、甘油三酯与脑卒中发病率关系4年随访被引量:2
2007年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血清胆固醇、甘油三酯水平与脑卒中发病率之间的关系,为高血压患者预防脑卒中提供治疗参考。方法选择无脑卒中病史的高血压患者进入本观察,每年检查一次血清胆固醇、甘油三酯,每个患者至少行一次头颅CT检查,187例完成随访。观察结束将脑卒中组与非脑卒中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87例患者中29例发生脑卒中(15.51%)。12例确诊为出血,17例为缺血性。脑卒中组与非脑卒中组血清胆固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09mmol/L比5.04mmol/L,P>0.05)。脑卒中组甘油三酯水平高于非脑卒中组(2.44mmol/L比1.52mmol/L,P<0.05)。结论高血压患者血清胆固醇升高与脑卒中发生无明显关系,而血清甘油三酯水平可能增加脑卒中的发生率。
周忠泉周林易绪英杨学新
关键词:胆固醇甘油三酯类脑血管意外随访研究
52例扩张型心肌病的X线、超声及心电图综合研究评价被引量:2
1999年
目的 :为了解扩张型心肌病 (DCM)的临床、X线、B超与心电图之间的规律性联系。方法 :作者回顾性分析了 5 2例被临床证实的DCM患者。结果 :心脏X线检查 :①肺淤血占 70 % ( 3 7/5 2 ) ;② 5 9 6 %心脏扩大呈“普大”或“主动脉”型 ;③心胸比率 :0 5 3 4占 2 8 8%、0 5 7~ 0 6 5占 6 1%、0 71有 5例 ,且全部死亡 ;④心搏 :正常者有 15例 ,减弱者有 3 7例 (占 71% ) ;⑤ 2例 5 0岁以上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均示正常。B超 :①左室质量指数为 185 3 5± 6 4 6 2g/m2 ,比正常值增高 ;② 10例死亡的患者中 ,左室质量指数为 2 5 8 0 3g/m2 比其它患者明显增高 (P <0 0 0 5 )。心电图 :①房颤 15例 ,左束支传导阻滞 (LBBB ,6例 ) ;②室性早搏 (VP ,17例 ) ;③非持续性室早搏和持续性早搏分别占 9例和 5例 (后 5例均已死亡 )。结论 :肺淤血、心脏体积增大及心搏减弱越严重 ,左室质量指数则越高 ;持续性室性早搏发生的越频繁 ,对扩张型心肌病的诊断就越可靠 ,预后就越差。然而 ,尽管X线、B超与心电图都有一些特点 ,但各有其局限性 。
孙培芳李春芳蔡新宇周林纪伟英赵永华
关键词:扩张型心肌病X线诊断心电图B超
缬沙坦对高血压左室肥厚患者QT离散度及室性心律失常的影响
2003年
目的 :探讨缬沙坦 ( Valsartan,Val)对高血压病左室肥厚 ( LVH)患者左室质量指数 ( L VMI)、心率校正的QT离散度 ( QTcd)及室性心律失常 ( VA)的影响。方法 :高血压病 L VH患者共 5 5例 ,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 ( Rou组 ,n=3 0 ) ,缬沙坦治疗组 ( Val组 ,n=2 5 )。两组分别于治疗前、治疗 1年后用彩色多普勒 Penn法测定 L VMI,分析体表标准 12导联心电图 QTcd并用 Holter记录 VA发生的情况。结果 :LVH患者 L VMI与 QTcd间有显著相关性 ( r=0 .3 6,P<0 .0 1)。 Rou组治疗前后 LVMI为 15 0± 16g· m-2 vs 14 9± 16g· m-2 ( P>0 .0 5 ) ;Val组治疗前、后 LVMI为 15 2± 17g·m-2 vs13 9± 15 g·m-2 ( P<0 .0 1)。Rou组治疗前后 QTcd为 74± 12 ms vs72± 12 ms( P>0 .0 5 ) ,Val组治疗前后 QTcd为 73± 12 ms vs65± 9ms( P<0 .0 5 )。治疗前 Rou组与 Val组间 QTcd无显著性差异 ( P>0 .0 5 ) ,治疗后两组间 QTcd存在显著性差异 ( P<0 .0 5 )。 Rou组及 Val组治疗前 VA恶性程度无显著性差异 ( P>0 .0 5 ) ,治疗后两组间 VA恶性程度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 P<0 .0 5 )。结论 :Val治疗可显著降低 L VMI和QTcd,从而降低
杨沙宁黄从新金立军夏豪周林刘冬舟
关键词:高血压QT间期离散度心律失常室性
扩张型心肌病的X线、超声及心电图综合研究评价
李春芳陈昌毅周林蔡新宇李琼纪伟英肖卫红赵永华芦木发孙培芳王文辉
该成果根据基层医院的特点,采用普通X线、超声心动图及心电图相结合,将三项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探讨三者间的相关性联系。该方法能较全面地反映扩张型心脏病的基本病变特征,同时为鉴别诊断提供有力依据,不需要大型医疗设备,具简单...
关键词:
关键词:心肌病扩张型心肌病X射线诊断超声心动图心电图
急性心肌梗死后左室重构的临床危险因素探讨
2003年
目的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左室重构的临床危险因素进行评估。方法将进入本观察的51例患者,溶栓治疗后,按有无 Q 波形成,分为 Q 波组和非Q 波组,全部患者入住 CCU,并在入院即刻、入院后8、16、24、48、72h 分别进行血清心肌酶学检查。对其中34例患者在心梗后1w、6w 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并测定左室质量指数。结果 Q 波组血清 CPK 峰值(1347.58±220.33)IU,左室质量指数在心梗后1周和6周分别为(234.82±92.36)g·m^(-2),(271.52±93.12)g·m^(-2),均明显高于非 Q 波组,随访半年表明新近出现心衰概率亦明显高于非 Q 波组。结论溶栓后的有 Q 波出现,血清 CPK 峰值高于500IU,左室质量指数>220g·m^(-2),是急性心肌梗死后左室重构的危险因素。
龚仁珍周林
关键词:心肌梗死左室重构
付出-获得不平衡对护士工作生活质量的影响被引量:7
2014年
目的探讨付出-获得不平衡对护士工作生活质量的影响,为医院管理者提供参考。方法采用付出-获得不平衡量表(ERI)和护士工作生活质量(QNWL)量表对荆州市8所医院589名护士进行调查。结果护士ERI比值为1.41,处于付出-获得不平衡状态的护士411名(69.78%),超负荷状态护士430名(73.00%);护士工作生活质量总分为(3.47±1.04)分。付出-获得不平衡组与平衡组、超负荷组与未超负荷组之间的工作生活质量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护龄、用工形式、轮值夜班、家庭照护任务、付出-获得不平衡及超负荷是影响护士工作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结论护士付出-获得不平衡状态及超负荷状况突出,工作生活质量处于中等水平。丰富护士的获得,平衡其付出-获得状况及减轻超负荷状况能提高护士的工作生活质量,有利于稳定护士队伍,提高护理质量。
刘克英张婧周林
关键词:护士超负荷工作生活质量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不同心率与近期预后的关系被引量:16
2009年
目的:探讨美托洛尔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不同心率与近期预后的关系。方法:患者分为甲乙两组,各190例,分别对其入院后1周内的心率进行不同目标控制,甲组控制于50~65次/min,平均58.4次/min,乙组控制于65~100次/min,平均82.4次/min,观察其住院及随访期间(平均11.2个月)再发心肌梗死、心梗后心绞痛、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及心源性猝死的发生情况。结果:甲乙两组再发心肌梗死、心梗后心绞痛、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及心源性猝死的发生率分别为2.6%、9.5%、7.4%、11.6%、1.1%和10.0%、17.9%、18.9%、25.3%、4.2%(P<0.05)。结论:AMI患者急性期心率与其近期预后密切相关,良好的心率控制可显著改善近期预后。
刘进周林刘克英
关键词:心肌梗塞心率预后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