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孙学工

作品数:9 被引量:73H指数:4
供职机构:安徽省铜陵市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直肠
  • 3篇直肠癌
  • 3篇手术
  • 3篇肿瘤
  • 3篇免疫
  • 3篇肠癌
  • 2篇手术治疗
  • 2篇切除
  • 2篇切除术
  • 2篇组织化学
  • 2篇外科
  • 2篇疗效
  • 2篇免疫组织
  • 2篇免疫组织化学
  • 1篇新辅助化疗
  • 1篇新辅助化疗治...
  • 1篇修补术
  • 1篇血管
  • 1篇血管鞘
  • 1篇血液动力

机构

  • 9篇安徽省铜陵市...

作者

  • 9篇孙学工
  • 8篇束宽山
  • 7篇王贵和
  • 4篇赵铁军
  • 3篇苏昭然
  • 1篇左伯海
  • 1篇郑明
  • 1篇左佰海
  • 1篇黄景山

传媒

  • 3篇腹部外科
  • 2篇安徽医药
  • 1篇肿瘤研究与临...
  • 1篇中国普通外科...
  • 1篇疑难病杂志
  • 1篇临床合理用药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 2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5
  • 1篇2001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对机体的炎性反应及免疫功能的影响被引量:11
2007年
目的探讨腹腔镜手术治疗直肠癌对机体全身炎性反应和免疫机能的影响。方法将我院2004年11月~2006年11月收治的直肠癌39例随机分为腹腔镜手术组(19例)和开腹手术组(20例),分别在术前1d和术后1d及5d取外周血,测定白介素(IL)-6、肿瘤坏死因子(TNF)、C反应蛋白(CRP)及CD3+、CD4+、CD8+等各项指标并进行比较。结果开腹组术后第1d,IL-6、TNF及CRP明显高于腹腔镜组(P<0.01);术后第5d,IL-6、TNF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CRP下降缓慢,两组仍有差异(P<0.01)。开腹组术后第1d、5d,CD4+、CD8+细胞均明显低于术前(P<0.01)。而腹腔镜组术后第1d,CD4+、CD8+细胞下降低于开腹组(P<0.01);术后第5d,与术前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腹腔镜手术治疗直肠癌的全身炎性反应较开腹手术者轻,且具有保护机体的免疫功能之优势。
王贵和赵铁军束宽山孙学工
关键词:直肠肿瘤免疫系统炎症
胃切除术中医源性脾损伤12例分析
2001年
束宽山孙学工赵铁军
关键词:医源性脾损伤胃切除术并发症疗效
胃镜活检高级别上皮内瘤变19例临床分析被引量:4
2014年
目的研究胃镜活检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临床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10年5月—2013年11月间胃镜活检为胃黏膜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19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后病理仅1例维持术前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诊断,其余18例均证实为腺癌,其中早期胃癌9例,进展期胃癌9例。结论胃镜活检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癌变的概率极大,应采取积极的外科干预。
孙学工束宽山苏昭然
关键词:胃镜
经皮腹膜外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单侧腹股沟疝的疗效及对侧鞘状突未闭探查的意义被引量:37
2016年
目的:探讨经皮腹膜外疝囊高位结扎术(LPEC)治疗小儿单侧腹股沟疝的疗效,及术中腹腔镜探查有无对侧鞘状突未闭(CPPV)对预防对侧异时性疝(MCH)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4年12月161例行LPEC的单侧腹股沟疝患儿临床资料(观察组),并以2010年1月-2012年12月252例行开放疝囊修补术的单侧腹股沟疝患儿为历史对照(对照组),观察组同时行对侧腹股沟区探查,如诊断CPPV,均行结扎术,对照组不行对侧腹股沟内环口区探查。分析两组术后并发症、复发疝及MCH情况,并分析MCH的影响因素。结果:两组术后并发症与复发疝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全组共发生MCH13例,其中观察组1例,对照组12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6%vs.4.8%,P〈0.05),且对照组9例(3.6%)发生在术后24个月内。观察组术中共发现CPPV62例(38.5%),且在0.5-〈2岁组发生率达59.0%(23/39),随年龄增长发生率逐渐下降。对照组中早产儿MCH发生率高于足月儿(3.6%vs.1.2%,P〈0.05)。总体分析显示,MCH主要发生于4岁以内的行开放手术的男性右侧腹股沟疝患儿。结论:LPEC治疗小儿单侧腹股沟疝的疗效确切,且腹腔镜下探查CPPV可明显降低MCH的发生率,尤其对于有早产和年龄〈4岁的患儿尤为重要。
程康文孙学工王贵和束宽山郑明
关键词:疝修补术
新辅助化疗治疗进展期直肠癌52例临床分析被引量:12
2012年
目的探讨术前新辅助化疗对进展期直肠癌的治疗效果。方法 52例患者根据疾病分期及患者全身情况分别采用FOLFOX6和奥沙利铂联合口服卡培他滨(希罗达)方案化疗,观察比较2组的疗效。结果 52例新辅助化疗前后肿瘤标志物CEA、CA199、CAS0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均较小,其中奥沙利铂联合口服希罗达方案组Ⅰ、Ⅱ度化疗不良反应明显低于FOLFOX6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Ⅲ、Ⅳ度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分期降低明显,术后局部复发率(5.8%)及远处转移率(1.9%)均明显下降。结论新辅助化疗能使进展期直肠癌肿瘤降期,提高根治性切除率和保肛成功率,降低局部复发率,是进展期直肠癌综合治疗的一种有效方法。
束宽山苏昭然孙学工王贵和
关键词:新辅助化疗直肠癌疗效分析
胃肠道间质瘤26例临床分析被引量:2
2008年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特点及其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0年-2006年收治的26例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CD117的阳性率为96.1%,CD34的阳性率为80.7%。全组均行手术治疗,手术切除率100%。未发生手术并发症,无手术死亡病例。结论CD117和CD34标记阳性是诊断胃肠道间质瘤最有价值的血清学指标;肿瘤大小和核分裂象是判断胃肠道间质瘤良、恶性的重要指标;手术是其主要的治疗方法。
王贵和束宽山孙学工左佰海
关键词:胃肠道间质肿瘤免疫组织化学消化系统外科手术
胃癌淋巴结转移对胃周围血管鞘影响的研究
2008年
目的 探讨胃癌淋巴结转移过程中对胃周围血管鞘的影响,为胃癌的外科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收集2004年1月至2006年1月收治的47例胃癌患者的手术标本,其中包括血管鞘的胃左和(或)胃右动脉标本90份,采用冷冻切片,并经HE染色及免疫组积化学染色.结果 Ⅰ期胃癌未发现癌细胞转移至血管鞘内.共有10例25份标本血管鞘内和(或)鞘上发现转移的癌细胞,其中Ⅱ期胃癌有1例2份标本,Ⅲ期胃癌有3例8份标本和Ⅳ期胃癌有6例15份标本.各期胃癌的角质蛋白(CK)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对Ⅱ期以上的进展期胃癌根治术需要采用鞘内分离以彻底清扫动脉周围淋巴结.
王贵和赵铁军束宽山孙学工
关键词:胃肿瘤淋巴结切除术免疫组织化学
MRI在直肠癌术前TNM分期评估中的应用价值被引量:6
2013年
目的观察磁共振成像(MRI)技术在直肠癌术前TNM分期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2月-2011年12月我院胃肠外科直肠癌患者101例行手术治疗,对术前MRI检查结果与术后组织病理学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MRI对肿瘤T分期评估总准确率为60.4%(61/101),对肿瘤T分期评估的过度分期率与分期不足率分别为17.8%(18/101)及21.8%(22/101);对肿瘤N分期评估总准确率分别为72.3%(73/101),对肿瘤N分期评估的过度分期率与分期不足率分别为17.8%及19.8%。以淋巴结最长径>5mm为标准评估淋巴结转移阳性具有诊断意义(P<0.01),其评估的敏感性为80.6%、特异性为73.3%。结论 MRI检查是一种较为准确的直肠癌术前TNM分期评估手段。
孙学工王贵和苏昭然束宽山黄景山左伯海
关键词:直肠癌TNM分期磁共振成像手术治疗
非手术治疗闭合性肝外伤分析21例被引量:1
2005年
目的总结闭合性肝外伤的非手术治疗经验.方法对1994年1月~2004年12月采用非手术治疗的21例闭合性肝外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1例均痊愈出院.非手术治愈19例(92.5%),2例因在非手术治疗期间出现血液动力学不稳定或延迟性出血而中转手术治愈.结论在严格掌握适应症和密切动态观察伤情变化的条件下,非手术治疗闭合性肝外伤是安全可行的.对非手术治疗期间血液动力学不稳定或延迟出血者应及时手术.
孙学工王贵和赵铁军
关键词:闭合性肝外伤非手术治疗血液动力学回顾性分析延迟性出血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