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干扰素α-1b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EB病毒复制及免疫功能的影响被引量:25
- 2017年
- 目的:观察干扰素α-1b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EB病毒复制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陕西省汉中市人民医院儿科收治的80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将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其中观察组患儿给予干扰素α-1b+更昔洛韦治疗,对照组患儿仅给予更昔洛韦治疗,选取同一时期的健康儿童40例作为空白组,比较三组患儿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分布的变化,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患儿的EB病毒DNA(EBV-DNA)转阴率、治疗有效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7 d后,所有患儿CD3^+和CD8^+水平显著降低(P<0.05),CD4^+水平和CD4^+/CD8^+显著升高(P<0.05)。观察组及对照组治疗后CD3^+、CD8^+及CD4^+水平和CD4^+/CD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 d后EBVDNA转阴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显效率观察组为77.5%(31/40),对照组为55.0%(22/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观察组为10.0%(4/40),对照组为5.0%(2/4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干扰素α-1b能够改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的细胞免疫功能,抑制EB病毒复制。
- 崔强华孙莉吴琳
- 关键词: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EB病毒更昔洛韦
- 抗病毒治疗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的效果被引量:4
- 2019年
- 目的:研究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采用抗病毒治疗的临床效果,为后期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本院在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45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抛硬币的方式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患儿数量为23例,对照组患儿数量为22例,两组患儿均采取常规对症治疗措施,对照组患儿在此基础上采用单磷酸阿糖腺苷进行疾病的抗病毒治疗,研究组患者在常规对症治疗的基础上采用更昔洛韦进行疾病的抗病毒治疗,研究比较两组患儿异型淋巴总数低于10%的时间,脾脏开始缩小时间,淋巴结开始缩小时间,咽峡炎改善时间,肝脏开始缩小的时间、热程,P<0.05为数据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研究组患儿异型淋巴总数低于10%时间,脾脏开始缩小时间,淋巴结开始缩小时间,咽峡炎改善时间,肝脏开始缩小时间、热程指标均低于对照组,数据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采用更昔洛韦治疗,临床效果显著。
- 孙莉
- 关键词:抗病毒治疗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
- 儿童早期预警评分联合C-反应蛋白和降钙素原动态监测在小儿手足口病分流诊断及转归预测中的应用价值被引量:5
- 2021年
- 目的探讨儿童早期预警评分联合C-反应蛋白(CRP)和降钙素原(PCT)动态监测对小儿手足口病(HFMD)分流诊断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陕西省汉中市人民医院儿科2015年3月至2019年4月确诊的共102例HFMD患儿资料,根据患儿病情严重程度分为普通病例组(58例)和重型病例组(44例)。另外选取同期于本院体检的60例健康儿童为正常组。普通病例组和重型病例组患儿均行CRP和PCT水平及中性细胞比率、淋巴细胞检测;入组时、治疗3d和7d以上指标的整体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结果各组研究对象年龄、病程、并发症及其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重型病例组并发症总发生率(40.90%)高于普通病例组(24.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85、P=0.045)。入组时重型病例组HFMD患儿PEWS评分各项指标均显著高于普通病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入组时各组研究对象血清CRP和PCT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11.079、122.299,P均<0.001)。组间两两比较显示,重型病例组患儿血清CRP、PCT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组和普通病例组,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均<0.05)。普通病例组和重型病例组患儿PCT、CRP、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淋巴细胞百分比组内(时间维度)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组间以上指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普通病例组和重型病例组患儿PCT、CRP、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淋巴细胞百分比经治疗后均发生显著改变,治疗后(7 d)和入组时各指标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均<0.05);其中各时间点患儿PCT、CRP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时间对组别的交互作用分析提示随着发病时间的延长,PCT水平(F=16.403、P<0.001)和淋巴细胞百分比(F=4.296、P=0.040)逐渐呈显著下降趋势。结论患儿血清CRP和PCT联合儿童早期预警评分对
- 崔强华余明达孙莉
- 关键词:手足口病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
- 双岐三联活菌片与蒙脱石散联合应用治疗小儿腹泻的效果被引量:2
- 2019年
- 目的:探讨和分析在小儿腹泻患儿中蒙脱石散联合双歧三联活菌片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本院医治的患儿(52例)做研究,随机分为乙组(26例)、甲组(26例)。患儿均对症治疗,乙组加蒙脱石散,甲组加蒙脱石散联合双歧三联活菌片,总结各项指标恢复情况、疗效。结果:甲组患儿的大便恢复时间短于乙组患儿,差异显著,P<0.05。甲组患儿的体温恢复时间短于乙组患儿,差异显著,P<0.05。甲组患儿的腹痛消失时间短于乙组患儿,差异显著,P<0.05。甲组患儿的呕吐缓解时间短于乙组患儿,差异显著,P<0.05。甲组患儿治疗的总有效率高于乙组患儿,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小儿腹泻患儿中,蒙脱石散联合双歧三联活菌片的治疗效果确切,治疗有效率高。
- 孙莉
- 关键词:小儿腹泻蒙脱石散双歧三联活菌片
- 呼出气一氧化氮在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和管理中的效果探讨
- 2021年
- 探讨在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及管理过程中实施呼出气一氧化氮检测的有效性。方法:将我院收治的儿童支气管哮喘患儿65例(观察组)及同期健康体检的儿童65例(参照组)作为本次观察对象,针对两组观察对象实施呼出气一氧化氮的测定,比较两组观察对象的检测结果的差异。结果:两组观察对象测定之后对比的一氧化氮水平、TigE水平、PaCO2水平及EOS%等指标存在较为显著的差异(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对儿童支气管哮喘的诊断和管理过程中开展呼出气一氧化氮测定的有效性较为显著,能为疾病的确诊及后续治疗和管理提供参考依据,促进患儿预后。
- 孙莉
- 关键词:呼出气一氧化氮儿童支气管哮喘
- 儿童哮喘管理在基层医院儿科临床工作中的实践探讨
- 2021年
- 探究分析在基层医院儿科临床工作中采取儿童哮喘管理的效果。方法:从2018年12月至2020年12月我院儿科收治的哮喘患儿中抽选7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实验组35例,接受儿童哮喘管理,对照组35例,接受常规儿科管理,对比两组临床管理效果。结果:实验组患儿胸闷、呼吸不畅、咳嗽、肺部湿啰音等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基层医院儿科临床工作中采取儿童哮喘管理能够提高哮喘治疗效果,缩短症状消失时间,降低复发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孙莉
- 关键词:儿科
- 108例新生儿败血症临床分析被引量:13
- 2004年
- 新生儿败血症是新生儿期常见的危重疾病之一,严重威胁新生儿生命。其发生率占活产婴儿的1%~10%,病死率10~50%,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血培养阳性率低。本文就我院1991年1月到2001年12月收治的临床诊断败血症108例作一分析。
- 孙莉陈娟
- 关键词:新生儿败血症
- 普米克气雾剂联合孟鲁司特在小儿哮喘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探讨
- 2021年
- 对小儿哮喘采用联合方案(普米克气雾剂+孟鲁司特)治疗的效果情况。方法:从我院筛选出的哮喘患儿病例96例并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仅是使用普米克气雾剂治疗,而甲组又添加孟鲁司特治疗。结果:治疗后,甲组患儿日间哮喘症状评分、夜间哮喘症状评分分别为(0.69±0.19)分与(0.61±0.19)分,与对照组的(0.99±0.29)分和(1.11±0.31)分相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小儿哮喘中采取普米克气雾剂联合孟鲁司特治疗能够有效缓解患儿哮喘症状。
- 孙莉
- 关键词:普米克气雾剂孟鲁司特小儿哮喘
- EB病毒感染对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T细胞亚群的影响被引量:35
- 2017年
- 目的观察EB病毒(EBV)感染对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T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陕西省汉中市人民医院儿科收治的80例IM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均接受抗病毒治疗,观察患儿治疗后的EBV-DNA转阴率。比较EBV-DNA阳性及阴性患儿的T细胞亚群分布,分析EBV-DNA未转阴的相关因素。结果经过治疗后,67例(83.75%)患儿EBV-DNA转阴。治疗后,EBV-DNA阴性组CD3^+和CD8^+比例低于EBV-DNA阳性组,CD4^+比例和CD4^+/CD8^+高于EBV-DNA阳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患儿EBV-DNA未转阴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性别、白细胞计数(WBC)及淋巴细胞计数与EBV-DNA转阴无相关性(P>0.05),干扰素的使用、年龄及初始Ct与EBV-DNA未转阴具有相关性(P<0.05)。结论 EB病毒感染可以引起IM患儿T细胞亚群的紊乱,临床上应采取积极的抗病毒治疗。
- 崔强华孙莉吴琳方萍
- 关键词: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T细胞亚群
- 重组人干扰素α-1b联合更昔洛韦治疗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生症疗效及对患儿免疫力影响分析被引量:41
- 2018年
- 目的:探讨重组人干扰素α-1b(IFNα-1b)联合更昔洛韦治疗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生症(IM)的临床效果及其对患儿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84例IM患儿均分为两组,对照组在常规对症处理基础上静脉滴注更昔洛韦注射液;试验组则采用更昔洛韦注射液与IFNα-1b雾化吸入联合治疗。对比两组临床效果及EB病毒DNA(EBV-DNA)转阴率结果;测定两组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表达水平及T淋巴细胞亚群含量。结果:试验组临床痊愈率54.76%,总有效率95.24%,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儿(23.81%、80.95%)(P<0.05);同时两组治疗7d时EBV-DNA转阴率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肝功能指标总蛋白含量及ALT、GOT表达水平及T淋巴细胞亚群CD_3^+及CD_8^+含量均明显下降,T淋巴细胞亚群CD_4^+含量及CD_4^+/CD_8^+值均明显上升(P<0.05),且与对照组比,试验组CD_4^+含量、CD_4^+/CD_8^+值升高及CD_3^+、总蛋白及ALT、GOT表达水平下降更明显,但CD_8^+含量下降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IFNα-1b雾化吸入联合更昔洛韦注射液静脉滴注可有效抑制EB病毒复制,促进机体免疫功能恢复,显著提高患儿临床痊愈率,临床效果显著。
- 马忠玉孙莉张晓军
- 关键词:更昔洛韦免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