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宋飞

作品数:24 被引量:20H指数:3
供职机构: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大连市科学技术基金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经济管理电气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0篇期刊文章
  • 3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0篇医药卫生
  • 2篇文化科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电气工程

主题

  • 8篇基因
  • 8篇干细胞
  • 7篇间充质干细胞
  • 7篇骨髓间充质
  • 7篇骨髓间充质干...
  • 7篇充质干细胞
  • 6篇脱氨酶
  • 6篇细胞
  • 6篇胞嘧啶
  • 6篇胞嘧啶脱氨酶
  • 5篇转染
  • 5篇基因转染
  • 5篇胶质
  • 4篇胶质瘤
  • 4篇胞嘧啶脱氨酶...
  • 3篇手术
  • 3篇外科
  • 3篇外科手术
  • 2篇异体
  • 2篇真核

机构

  • 12篇大连理工大学
  • 12篇大连医科大学...
  • 9篇大连医科大学
  • 6篇大连医科大学...
  • 3篇牛津大学
  • 1篇大连大学
  • 1篇深圳大学
  • 1篇北京协和医院
  • 1篇沈阳医学院附...

作者

  • 24篇宋飞
  • 7篇魏明海
  • 6篇邢琪
  • 6篇马学虎
  • 6篇刘天庆
  • 5篇马郁芳
  • 3篇崔占峰
  • 3篇刘健
  • 3篇姬广春
  • 3篇宋克东
  • 3篇陈一曲
  • 2篇郑铎
  • 2篇王东
  • 2篇张书琴
  • 2篇隋鸿锦
  • 1篇葛丹
  • 1篇文鹏飞
  • 1篇胡增春
  • 1篇吴陈欢
  • 1篇姜丽丽

传媒

  • 8篇中国组织工程...
  • 2篇中国临床康复
  • 2篇高校后勤研究
  • 1篇中华神经外科...
  • 1篇中国临床医生...
  • 1篇生物化学与生...
  • 1篇神经解剖学杂...
  • 1篇功能材料
  • 1篇医师进修杂志
  • 1篇解剖科学进展
  • 1篇中国误诊学杂...

年份

  • 1篇2022
  • 2篇2021
  • 1篇2017
  • 1篇2015
  • 1篇2013
  • 2篇2012
  • 3篇2011
  • 2篇2009
  • 5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4
  • 3篇2003
  • 1篇2002
2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pIRES2-AcGFP1-CD真核表达载体构建及其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的表达
2008年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易分离和扩增,还易于外源基因的转入及表达,在人类医学上被认为是一种理想的治疗性细胞和基因治疗中的靶细胞。目的:探讨脂质体介导胞嘧啶脱氨酶基因转染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及其基因的表达。设计:单一样本观察。单位:大连市干细胞与组织工程研发中心,大连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生化室。材料:实验于2006—03/2007—06在大连市干细胞与组织工程研发中心及大连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生化室完成。新西兰大白耳兔,5月龄,雌雄不拘,体质量2.0~2.5kg。方法:以大肠杆菌JM109基因组DNA为模板,用PCR方法获得目的基因片段,定向克隆至载体pMD19-T,限制性内切酶消化鉴定、基因测序后,构建pIRES2-AcGFP1-CD真核表达质粒。同时对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取材、培养、鉴定。真核表达质粒经酶切鉴定后,采用Lipofectamine2000介导法转染经过鉴定的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于转染后24h在倒置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绿色荧光蛋白的表达。主要观察指标: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基因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鉴定。结果:实验克隆出胞嘧啶脱氨酶基因,并将其与带荧光的真核表达载体pIRES2-AcGFP1连接。经转染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24h后,在倒置荧光显微镜488am蓝光激发下观察,pIRES2-AcGFP1-CD组和pIRES2-AcGFP1空载体组均可见细胞发出绿色荧光,未经转染的细胞未见发出绿色荧光,说明胞嘧啶脱氨酶基因成功转染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有望成为胞嘧啶脱氨酶基因治疗中的理想载体。
宋飞陈一曲马学虎葛丹刘天庆马郁芳崔占峰
关键词:胞嘧啶脱氨酶基因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脂质体介导胞嘧啶脱氨酶基因转染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2009年
背景:自杀基因独有的旁观者效应,可显著提供肿瘤细胞杀伤效果,同时还与放射治疗、免疫基因治疗联合应用,并克服了基因转导效率低的缺陷。胞嘧啶脱氨酶(cytosinedeaminase,CD)即可产生强大的旁观者效应。目的:观察脂质体介导真核表达载体CD基因转染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效果及其基因表达。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学基因水平实验,于2007-05/12在大连理工大学干细胞与组织工程研发中心完成。材料:SPF级C57BL纯系小鼠6只,由大连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连接产物转化感受态大肠杆菌DH5α由大连理工大学干细胞与组织工程研发中心提供。LipofectamineTM2000脂质体为Invitrogen产品。方法:取连接产物转化感受态大肠杆菌DH5α,提取质粒DNA,对质粒pIRES2-AcGFP1-CD进行XhoI和BamHI双酶切,用于转染。取小鼠双侧下肢股骨和胫骨,贴壁法分离纯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传至第3代制成单细胞悬液,加入荧光标记的CD44,CD45,CD90,CD105抗体后,采用Lipofectamine2000介导法转染第3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主要观察指标:重组质粒的鉴定,流式细胞仪检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标记表达,细胞转染后CD基因的表达。结果:质粒pIRES2-AcGFP1-CD酶切产物经琼脂糖凝胶电泳后,于1.0-1.5kb处有一条带出现,符合CD基因长度。细胞表面标记CD45呈阴性,CD44,CD90,CD105呈阳性。pIRES2-AcGFP1-CD基因转染36h后,荧光倒置相差显微镜下可见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有绿色荧光蛋白的表达,48h后细胞仍有荧光表达,且强度明显增强。结论:脂质体介导的CD基因在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成功表达,于转染48h后达峰值。
吴陈欢王鸿飞宋飞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胞嘧啶脱氨酶基因转染脂质体
大型听神经瘤的显微外科手术治疗被引量:1
2008年
目的探讨大型听神经瘤的显微手术方法。方法对8年经显微手术治疗的28例大型听神经瘤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病例全切或近全切26例(93%),大部分切除2例(7%),面神经解剖保留22例(78.5%),面神经功能保留13例(46.4%),无死亡。结论大型听神经瘤的显微手术是更为安全和有效的方法,显微解剖知识,操作技巧和术后处理是提高全切率,保留面神经功能及降低死亡率的关键。
宋飞邢琪魏明海胡增春王东
关键词:大型听神经瘤显微外科
高校后勤育人的认识与思考——以服务体验、实践参与、反馈互动为视角被引量:1
2021年
高校后勤经过保障、服务阶段后,逐渐从"幕后"走向"台前",进入后勤育人阶段,承担起新时代赋予高校后勤的新任务——后勤育人。本文针对高校后勤特点,分析了后勤育人的政治与时代意义、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育人追求、以及对后勤科学管理水平与服务品质的促进作用,并从服务体验、实践参与、反馈互动的视角,对后勤育人工作做了深入思考与分析,以期对高校后勤育人工作实践发挥指导意义。
郑铎宋飞
新时代中国特色高校后勤制度建设探析被引量:1
2021年
建立和完善新时代中国特色高校后勤制度,是保障高校后勤发展有方、育人有效、保障有力、运行有序、服务有质、文化有魂等"六有"的实现。其实施路径主要为:加强党的领导,把握高校后勤正确方向;坚持立德树人,践行高校后勤育人使命;融入学校发展,发挥高校后勤保障作用;优化治理体系,提升高校后勤运行效率;提升服务质量,增强高校后勤服务体验;繁荣后勤文化,推动高校后勤事业发展。
郑铎宋飞
关键词:高校后勤
同种异体胚胎神经干细胞移植修复脊髓损伤的时效性观察被引量:1
2007年
目的:观察同种异体胚胎神经干细胞移植对脊髓损伤大鼠双后肢运动功能的修复作用,并分析其移植时效性。方法:实验于2003-07/08在大连医科大学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和大连理工大学环境与生命学院生物医学实验室完成。①取孕14 ̄16d的大白鼠1只,引颈处死,剖腹,取出胎鼠,钳取大脑皮质及皮质下脑室旁的脑组织,体外培养大鼠胚胎神经干细胞。②将30只成年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即损伤对照组、早期移植组和延期移植组,每组10只。3组大鼠均制作脊髓横断损伤模型,造成大鼠下肢瘫痪,早期移植组、延期移植组大鼠分别在伤后3d及3周移植胎鼠脑组织神经干细胞。观察移植后大鼠双后肢的运动功能恢复情况,通过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及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免疫组化染色法观察各组大鼠的脊髓组织形态学变化,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是星形胶质细胞特异性标志蛋白,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是神经元特异性蛋白。结果:脊髓损伤建模实验纳入大鼠30只,全部进入结果分析,无脱失。①各组大鼠神经干细胞移植后双后肢的功能恢复情况:早期移植组和延期移植组大鼠双后肢的运动功能均有明显改善,但早期移植组表现尤为显著。早期移植组和延期移植组细胞移植后五六天即可见瘫痪大鼠的后肢肌力开始恢复,二三周后可出现爬行,4周后后肢活动活跃;损伤对照组大鼠的瘫痪肢体无任何恢复。②移植4周后早期移植组大鼠移植区脊髓组织的形态学变化:脊髓移植区肉眼可见有增生的组织充填,镜下有大量新生的细胞,表现为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阳性染色(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结论:神经干细胞移植对脊髓横断大鼠运动功能恢复有促进作用,早期移植疗效更好。
宋飞邢琪魏明海陈一曲刘天庆马学虎
关键词:胚胎神经干细胞脊髓损伤同种异体成年SD大鼠
Lipofectamine介导胞嘧啶脱氨酶基因转染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英文)被引量:1
2009年
背景:自杀基因独有的旁观者效应,可显著提供肿瘤细胞杀伤效果,同时还与放射治疗、免疫基因治疗联合应用,并克服了基因转导效率低的缺陷。胞嘧啶脱氨酶即可产生强大的旁观者效应。目的:观察脂质体介导真核表达载体胞嘧啶脱氨酶基因转染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效果及其基因表达。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学基因水平体外实验,于2007-05/12在大连理工大学干细胞与组织工程研发中心完成。材料:SPF级C57BL纯系小鼠6只,体质量18~20g,用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连接产物转化感受态大肠杆菌DH5a由大连理工大学干细胞与组织工程研发中心提供。LipofectamineTM 2000脂质体为Invitrogen产品。方法:取连接产物转化感受态大肠杆菌DH5a,提取质粒DNA,对质粒plRES2-cGFP1-CD进行XhoI和BamHI双酶切,用于转染。取小鼠双侧下肢股骨和胫骨,贴壁法分离纯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传至第3代制成单细胞悬液,加入荧光标记的CD44,CD45,CD90,CD105抗体后,采用LipofectamineTM 2000介导法转染第3代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主要观察指标:重组质粒的鉴定,流式细胞仪检测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标记表达,荧光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转染36,48h后胞嘧啶脱氨酶基因的表达。结果:质粒plRES2-AcGFP1-CD酶切产物经琼脂糖凝胶电泳后,于1.0~1.5kb处有1条带出现,符合胞嘧啶脱氨酶基因长度。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细胞表面标记CD45呈阴性,CD44,CD90,CD105呈阳性。plRES2-AcGFP1-CD基因转染36h后,荧光倒置相差显微镜下可见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有绿色荧光蛋白表达,48h后细胞仍有荧光表达,且强度明显增强。结论:脂质体介导的胞嘧啶脱氨酶基因在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成功表达,于转染48h后达峰值。
宋飞邢琪姬广春马郁芳马学虎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胞嘧啶脱氨酶基因转染
含风电场的电力系统静态电压稳定研究
风能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清洁能源,因此大力发展风力发电能够有效缓解能源危机及环境污染。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风力发电技术和风电的装机容量得到了快速发展,这为解决全球能源问题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风电具有间歇性和不可控性等缺...
宋飞
关键词:风力发电连续潮流法稳定裕度电力系统静态电压
文献传递
携带CD基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C6大鼠胶质瘤体内抑制作用研究
2012年
为了研究自杀基因——胞嘧啶脱氨酶基因(cytosine deaminase gene,CD基因)对大鼠脑胶质瘤的体内治疗效果,采用基因转导系统将慢病毒包装的CD基因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并使其长时间、高效表达,然后移植到使用颅内立体定向接种法制作的40只SD大鼠胶质瘤模型中.按接种细胞类型将实验SD大鼠分为5组,每组8只:①C6胶质瘤;②C6+MSCs细胞(1∶1);③C6+MSCs细胞(1∶2);④C6+MSC-codA/eGFP细胞(1∶1);⑤C6+MSC-codA/eGFP细胞(1∶2).瘤龄7天后腹腔注射500 mg/(kg.d)5-氟胞嘧啶(5-flucytosine,5-FC),共14天.用磁共振成像(MRI)动态监测肿瘤的体积并进行了大鼠存活期观察、常规病理分析、RT-PCR检测、HE染色.结果显示,第①组瘤龄14天时病灶呈圆形,中心见坏死区,肿瘤平均246 mm3,均存活期15.3天,第②组平均生存期16.0天,第③组平均生存期16.6天,第④⑤组自然存活期均大于30天,14天时病灶平均体积分别为55 mm3、40 mm3,28天时肿瘤抑制率分别为77.24%、83.28%.MRI扫描可清楚显示肿瘤的大小、形态和内部结构,与病理结果高度相关;MRI动态观察可证实携带CD基因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及5-FC治疗系统治疗C6颅内胶质瘤有效;RT-PCR检测结果证实肿瘤组织内有胞嘧啶脱氨酶表达.
宋飞邢琪宋克东刘健姬广春马郁芳刘天庆马学虎田晓峰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胶质瘤基因治疗CD基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构建携带胞嘧啶脱氨酶基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及其对胶质瘤细胞的体外抑制作用被引量:3
2011年
背景:转染胞嘧啶脱氨酶基因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能有效地将化疗前药5-氟尿嘧啶转化成具有细胞毒性的化疗药物5-氟尿嘧啶,并在体外对胶质瘤细胞有显著的生长抑制作用。目的:探讨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为基因治疗载体表达外源基因胞嘧啶脱氨酶基因对胶质瘤C6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分离、培养小鼠间充质干细胞,构建胞嘧啶脱氨酶基因与GFP联合的慢病毒载体,通过慢病毒包装法将胞嘧啶脱氨酶基因及GFP转染至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获得稳定表达胞嘧啶脱氨酶基因及GFP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使其与胶质瘤C6细胞共培养,在培养液中加入5-氟胞嘧啶后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胞嘧啶脱氨酶基因对胶质瘤细胞的增殖影响。结果与结论:慢病毒介导的胞嘧啶脱氨酶基因及GFP基因成功转染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形成C57BL/6mMSC-codA/eGFP细胞,C57BL/6mMSC-codA/eGFP在5-氟胞嘧啶的作用下可引起胶质瘤C6细胞的明显凋亡,在5-氟胞嘧啶浓度为1×106μg/L条件下C6胶质瘤细胞凋亡率为60%(P<0.05)。提示,C57BL/6mMSC-codA/eGFP可将5-氟胞嘧啶转化成5-氟尿嘧啶并对C6胶质瘤细胞生长有显著的限制作用甚至是致死效应。
邢琪宋飞刘健姬广春张大庆马郁芳
关键词:胞嘧啶脱氨酶基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胶质瘤慢病毒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