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晓琼

作品数:11 被引量:53H指数:5
供职机构: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四川省应用基础研究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针感
  • 3篇退热作用
  • 2篇电针
  • 2篇针刺
  • 2篇针灸
  • 2篇神经元
  • 2篇神经元活动
  • 2篇体温
  • 2篇体温调节
  • 2篇体温调节中枢
  • 2篇退热
  • 2篇热证
  • 2篇灸法
  • 2篇感受器
  • 2篇按摩
  • 1篇电极
  • 1篇电针强度
  • 1篇电针镇痛
  • 1篇眩晕
  • 1篇穴位

机构

  • 7篇四川省中医药...
  • 4篇四川省中医药...
  • 2篇重庆医科大学
  • 1篇重庆医学院
  • 1篇重庆市中医研...

作者

  • 11篇张晓琼
  • 10篇董新民
  • 10篇董泉声
  • 4篇朱漓
  • 3篇张荣棠
  • 1篇鲍安铮
  • 1篇先茂全
  • 1篇郑贤龙
  • 1篇童明欧
  • 1篇唐赤蓉
  • 1篇张素华

传媒

  • 7篇四川中医
  • 1篇针刺研究
  • 1篇中国针灸
  • 1篇上海针灸杂志

年份

  • 2篇2013
  • 2篇2012
  • 2篇2008
  • 2篇2007
  • 1篇2006
  • 1篇2005
  • 1篇1999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针刺与按摩穴位的有效作用之机理研究
董新民董泉声张晓琼
研究结果指出,弱电针、轻手法的退热、散热及中枢反应的作用微弱或无效,强电针和重手法的效应则均显著,结合前期工作掌握的感受性组织与刺激反应的关系,可以表明,针刺、按摩的退热作用即有效作用,主要是通过穴位细纤维性感受系统产生...
关键词:
关键词:穴位针刺穴位按摩退热针灸学
从手针感与感觉机能的关系探讨手针感的穴位物质基础被引量:13
2007年
目的:主要以病理性和实验性感觉分离者为对象,分析手针感与感觉机能的关系,探讨产生手针感的穴位物质基础。方法:在针感普查掌握手针感主要特性、进而分析与穴位组织层次关系的基础上,对感觉分离受试者感觉分离部位检测诸类浅、深感觉机能及手针感反应,从中鉴别手针感与哪些或那种感觉机能关系密切,从而确定穴位感受针刺、产生针感的感受性装置,即物质基础。结果:手针感与穴位深痛觉的关系至为密切,凡深痛觉存在部位都能引起手针感反应,反之,深痛觉缺失部位是不能产生手针感反应的;手针感与躯体其他各类感觉机能之间都不存在此种内在联系。结论:产生手针感的穴位物质基础主要是深部痛觉感受器。
董泉声汪雪倩张荣棠鲍安铮董新民张晓琼
适用于针灸实验研究长时程记录的钨丝微电极制作方法被引量:9
2005年
目的:介绍一种可作长时程细胞外记录的微电级的制作方法,以满足针灸实验研究工作的需要。方法:着眼于钨丝微电极,从多方面改进传统制作方法。结果与结论:制备了可以持续记录8小时以上的钨丝微电极,掌握了革新的成套制作方法,解决了我室当前针灸中枢机制研究工作中存在的难题。预计此类电极在尔后的针灸科研中可以发挥更多的积极作用。
董新民张晓琼董泉声
关键词:制作方法微电极钨丝时程细胞外记录
按摩退热作用的中枢机制及其穴位物质基础的研究被引量:6
2012年
目的:阐明前期工作中所见按摩退热、散热效应的中枢机制及其与穴位感受系统的关系。方法:以肌松、清醒、行人工呼吸和内毒素化兔为对象,以视前区-下丘脑前部热敏神经元放电为指标,取轻、重按摩手法(直推与指压)分别刺激涌泉穴,对比观察内毒素化热敏神经元放电变化,反映按摩退热的中枢机制及其与穴位感受系统的关系。结果:内毒素抑制下丘脑热敏神经元活动(同时促进冷敏神经元放电),指压具有拮抗热原抑制热敏神经元活动的作用(P<0.01),因而可有促进散热和退热的功效,直推的此种效应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按摩退热的中枢机制主要是按摩传入信号拮抗致热原对中枢温度敏感神经元活动的影响,从而促使正常机能的恢复;该类传入信号是由较重手法作用于穴位高阈细纤维感受系统(即按摩是项作用的穴位物质基础)而产生。
董新民朱漓张晓琼董泉声
揭示灸法作用的穴位物质基础与阐明灸法退热机理的研究被引量:5
2013年
目的:①揭示灸法作用的穴位物质基础;②"系统"阐明灸法的退热机理;③为"热证可灸"论充实科学的理论依据;④探索灸法作用机理及其应用之研究的可行途径。方法:以内毒素致热兔为对象,以温热灸法产生明显退热效应为前提。首先检测12类皮肤感受器125个单位对灸热的反应性,仅见温觉感受器(WR)和多觉型感受器(PR,含δPR和CPR两种亚型而以后者为主)规律地产生兴奋反应。进而分析灸法退热与这两类感受器的关系。对所设灸法退热、散热及其中枢机制等3项研究(文中尚含与此紧密关联的另外3项工作),分别以直肠温度、耳廓温度和热敏神经元(HSN)放电变化为指标。根据感受器温度阈值等参数,设定由灸热引起皮温40℃和皮温47℃(或48℃)作为区分WR与PR反应的施灸强度。灸法采用自行研制的,由计算机自动调控可使穴位保持恒温并证实可与悬起灸互换的聚光灸,施灸于督脉某些穴位。3项研究均各设3个实验组:①每兔静注25EU内毒素作为对照组;②25EU内毒素+皮温40℃灸法组;③25EU内毒素+皮温47℃(或48℃)灸法组。将各组所得数据作组内、组间比较获取结果。结果:①3项工作中内毒素所生影响分列于下:①HSN放电频率显著下降,反映中枢温度敏感神经元机能受到明显的不良影响(同时体温调定点位移);②耳廓温度明显下降,体热发散显著减少;③直肠温度明显上升,出现发热反应。②皮温47℃(或48℃)灸法对上列内毒素影响均产生有效的拮抗作用(P<0.01)。③皮温40℃灸法则不能产生上述灸法所生效应(P>0.05)。结论:灸法对发热机体具有显著的退热作用,是项灸效是通过穴位PR产生的。也就是说灸法退热(以及以灸热为主而见效的各项灸法作用)的穴位物质基础是PR。PR传入信号能有效拮抗热原对中枢温度敏感神经元的不良影响,使其恢复正常机能和校正移位了的调定点,从而导�
董泉声董新民先茂全郑贤龙张素华张晓琼朱漓
关键词:灸法热证可灸
不同施灸面积的灸法退热作用与体温调节中枢温度敏感神经元活动的关系被引量:4
2013年
目的观察灸法退热的体温中枢效应与穴区施灸面积之间的关系。方法选用新西兰兔30只,分为A组(静脉注射内毒素造模)、B组(注射内毒素后行40℃灸,施灸圆面直径为10 mm)、C组(注射内毒素后行40℃灸,施灸圆面直径为20 mm)、D组(注射内毒素后行48℃灸,施灸圆面直径为10 mm)、E组(注射内毒素后行48℃灸,施灸圆面直径为20 mm),每组6只。实验在动物肌肉松弛、行人工呼吸条件下进行。穴位取至阳穴,以视前区下丘脑前部热敏神经元放电为指标,观察5组处理对热敏神经元放电的影响。结果 B组与C组、D组与E组比较,中枢温度敏感神经元的放电变化有明显差异,这种差异是由于施灸面积的改变而引起,经统计学检验,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结论穴位施灸面积的大小能够影响疗效。
董新民董泉声张晓琼朱漓
关键词:体温调节中枢退热作用神经元活动施灸灸法神经元放电
针刺治疗肝阳上亢型眩晕50例被引量:2
1999年
唐赤蓉童明欧王娟张晓琼李晓玲
关键词:眩晕针刺疗法
强、弱电针对兔视前区-下丘脑前部热敏神经元电活动影响的对比观察被引量:4
2008年
目的:阐明前期工作中所见针刺退热、散热效应的中枢机制及其与穴位感受系统的关系。方法:选用新西兰兔18只,随机分为内毒素、内毒素加弱电针和内毒素加强电针3个组,每组6只,实验在动物肌肉松弛、清醒、行人工呼吸和内毒素化条件下进行。穴位取双侧"涌泉"穴,刺激取连续方波脉冲,波宽0.1 ms,频率8 Hz,强电针25 V,弱电针4.5 V。以视前区-下丘脑前部热敏神经元放电为指标,观察3组处理因素对热敏神经元放电的影响。结果:强电针组热敏神经元放电频率与内毒素组相比,从40-45 min时段起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弱电针组热敏神经元放电频率与内毒素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针刺对热原抑制热敏神经元活动可以产生显著的拮抗作用,因而具有促进散热和退热的功效;针刺的这种作用是通过穴位高阈的细纤维性感受系统产生的。
董泉声董新民张晓琼
关键词:电针强度
不同温度灸法的退热作用与体温调节中枢温度敏感神经元活动的关系被引量:12
2012年
目的:探索灸法退热效应的中枢机制及其与穴位感受系统的关系,为"热证可灸"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用新西兰兔18只,分为A组(静脉注射内毒素造模)、B组(注射内毒素后行40℃灸)、C组(注射内毒素后行48℃灸),每组6只。实验在动物肌肉松弛、行人工呼吸条件下进行。采用聚光灸恒温刺激"至阳"穴,以视前区-下丘脑前部热敏神经元放电为指标,观察3组处理对热敏神经元放电的影响。结果与结论:灸法对热原抑制体温调节中枢热敏神经元活动有显著的拮抗作用,因而取得退热的疗效,灸法的这种有效作用是通过刺激穴位的多觉型感受器产生的。
董新民董泉声张晓琼朱漓
关键词:热证
从电针感与感觉机能的关系探讨电针感的穴位物质基础被引量:11
2007年
目的:主要以病理性和实验性感觉分离者为对象,分析电针感与感觉机能的关系,探讨产生电针感的穴位物质基础。方法:在掌握电针感主要特性、分析与穴位组织层次的关系及形成条件的基础上,对感觉分离受试者感觉分离部位检测诸种浅、深感觉及电针感反应,鉴别电针感与哪些或哪种感觉机能关系密切,从而确定产生电针感的穴位物质基础、即相关的感受装置。结果:电针感的主要特性是来自穴位深部组织的胀与深(胀)痛感和来自体表组织的麻感。前者和手针感一样依存于深痛觉,而与他种感觉无此内在联系。文中首次提出来自皮肤的电针性麻感是在叩击、痛感等感觉反应基础上,于高频电刺激条件下形成的继发性感觉反应,是一种皮肤感觉融合现象。各感觉分离组实验结果一致指出,以麻感为主的皮肤电针感与痛觉关系最为密切,而与触-压等感觉的关系尚未充分取得有内在联系的确切资料。结论:产生电针感的穴位物质基础主要是深部痛觉感受器和皮肤痛觉感受器,与触-压觉等组织结构的关系还待进一步研究。
董泉声张荣棠董新民张晓琼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