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珑
- 作品数:10 被引量:44H指数:3
- 供职机构:解放军第九四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南京军区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十一五”计划课题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依达拉奉对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疗效的临床观察被引量:15
- 2006年
-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注射液对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促醒作用以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将6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GCS≤8分)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30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促醒治疗,对照组30例采用常规治疗。两组于伤后6个月按GOS预后评分评定预后,同时比较两组患者的意识好转率。结果观察组恢复良好率(18/30)与对照组(8/30)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1个月清醒24例,而对照组14例,两组清醒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两组清醒时间比较,观察组为(12.46±6.29)d,对照组为(15.95±7.53)d。结论依达拉奉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时不仅能加速清醒,还能促进预后,提高生活质量。
- 温剑峰钱锁开杨绮帆祝胜胡尚伟张珑
- 关键词:依达拉奉颅脑损伤昏迷
- 颅内压监测在弥漫性轴索损伤治疗中的应用被引量:2
- 2012年
- 目的探讨颅内压监测在弥漫性轴索损伤(DAI)治疗中的应用。方法收集81例DAI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应用颅内压监测组与未应用颅内压监测组的预后。结果颅内压监测组的病死率、预后均优于无颅内压监测组(P均<0.05)。结论颅内压监测对DAI患者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能更加直观、准确地了解患者颅内压的变化,从而及时调整治疗方案,降低病死率,改善预后。
- 温剑峰夏喻杨绮帆邓磊张珑祝胜钱锁开
- 关键词:弥漫性轴索损伤颅内压监测
- 一氧化氮合酶基因转染预防兔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实验研究被引量:1
- 2016年
- 目的通过血管内转染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 NOS)基因的方法,结合脑动脉病理学和超微结构观察,探讨e NOS基因转染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采用枕大池二次注血法建立兔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模型。通过颈动脉微泵持续滴注方法进行基因转染。45只兔随机分为对照组、SAH组、Ade NOS组。各组分别于造模7 d后进行灌注固定取脑动脉行病理学和超微结构观察;测量大脑中动脉直径,同时免疫组化检测e NOS的表达。结果枕大池二次注血法造模后,血液广泛聚积于蛛网膜下腔,以基底池为主;免疫组化证实Ade NOS组7 d重组e NOS基因表达,重组e NOS主要表达于内皮质。7 d脑组织HE染色显示Ade NOS组脑动脉平均直径较SAH组增大;电镜下SAH组血管痉挛明显,海马神经元细胞肿胀,结构不完整,细胞核固缩,线粒体空泡化,Ade NOS组损伤明显减轻。结论采用颈动脉微泵持续滴注方法转染e NOS基因至兔脑动脉可缓解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且这一效应可能通过增加内皮细胞重组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表达水平而实现。
- 伍伟俊张珑钱锁开
-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痉挛NOS
- 电解可脱性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并发症原因分析及防治
- 目的总结电解可脱弹簧圈(GDC)栓塞颅内动脉瘤的并发症及防治经验。方法2004年10月—2009年6月我们采用GDC栓塞颅内动脉瘤30例共32个动脉瘤,30例中出现并发症3例次,
- 杨绮帆钱锁开涂杳然张珑祝胜邓磊温建峰胡尚伟熊鹏举
-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栓塞治疗电解可脱性弹簧圈并发症
- 电解可脱性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30例被引量:1
- 2010年
- 目的总结电解可脱弹簧圈(GDC)栓塞颅内动脉瘤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GDC栓塞30例(共32个)颅内动脉瘤的临床资料。结果术中动脉瘤破裂1例,致密填塞导致血管小分支闭塞1例。术后死亡1例,发生短暂性神经功能缺失1例。结论正确处理术中并发症,熟悉动脉瘤和载瘤动脉的解剖关系,提高栓塞技术等,有助于减少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的并发症与提高治愈率。
- 杨绮帆钱锁开涂杳然张珑祝胜邓磊温建峰胡尚伟熊鹏举
-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电解可脱性弹簧圈手术中并发症
- 电解可脱性弹簧圈治疗颅内动脉瘤被引量:3
- 2009年
- 目的总结电解可脱性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手术适应证、手术时机的选择、并发症及其防治经验。方法2004年10月至2007年12月我们采用电解可脱性弹簧圈栓塞20例(共22个)颅内动脉瘤。其中前交通动脉瘤10个,后交通动脉瘤6个,大脑中动脉瘤3个,大脑后动脉瘤1个,小脑上动脉瘤1个,小脑后下动脉瘤1个。按Hunt-Hess分级,Ⅰ级6例,Ⅱ级7例,Ⅲ级4例,Ⅳ级2例,Ⅴ级1例。结果本组100%栓塞者10例,95%栓塞者5例,90%栓塞者4例,1例栓塞50%时出现术中出血而中止手术。出现并发症3例,其中术中动脉瘤破裂1例,致密填塞时出现血管小分支闭塞1例,多发性动脉瘤漏诊1例。本组死亡1例,短暂性神经功能缺失1例。栓塞后3~24个月血管造影随访5例,未见复发;电话或信函随访8例,均未再出血,并恢复正常生活及工作。结论采用电解可脱性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安全、有效、微创。正确处理术中并发症、熟悉动脉瘤和载瘤动脉的解剖关系、提高栓塞技术有助于减少并发症,提高治愈率。
- 杨绮帆钱锁开涂杳然张珑邓磊温建峰胡尚伟熊鹏举
-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栓塞治疗电解可脱性弹簧圈
- 一氧化氮合酶基因对兔SAH后大脑中动脉超微结构变化的影响被引量:2
- 2013年
- 目的观察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大脑中动脉超微结构的变化及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基因对它的影响。方法采用枕大池二次注血法制备兔SAH模型。24只兔随机分成对照组、SAH组、携带eNOS基因重组腺病毒(AdeNOS)组。AdeNOS组造模前用微量泵经颈内动脉将AdeNOS缓慢泵入转染大脑中动脉内皮细胞。对照组枕大池内先后两次注射生理盐水。实验动物于首次注血后7d进行灌注固定,留取大脑中动脉标本,在电镜下观察其超微结构的改变。结果电镜下,对照组血管壁超微结构无变化,SAH组血管内皮层结构以及中层细胞结构发生严重变性;AdeNOS组组织变性程度明显轻于SAH组。结论 SAH可引起血管内膜和中层超微结构发生明显的变性,eNOS基因可明显减小脑动脉壁内膜和中层超微结构的损伤,提示其可用于SAH后脑血管痉挛的预防。
- 伍伟俊张珑钱锁开黄国兵李伯和刘文星张小军
- 关键词:脑血管痉挛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超微结构
-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海马区微血管痉挛及血管内转染一氧化氮合酶基因的影响被引量:1
- 2014年
- 目的研究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海马CA1区神经元及微血管的变化,观察血管内转染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基因后,海马CA1神经元及微血管改变,探讨eNOS基因转染预防脑血管痉挛的作用。方法 24只兔随机分为对照组、SAH组、转染携带eNOS基因重组腺病毒组(AdeNOS组)。每组8只。采用枕大池二次注血法制备兔SAH后脑血管痉挛模型。兔于首次注血后7d进行灌注固定,留取海马区脑组织标本,在电镜和光镜下观察海马神经元及微血管的变化。结果光镜下SAH组海马CA1区神经元较对照组明显减少,微血管周围间隙增宽,管腔狭窄,管壁增厚;电镜下SAH组海马神经元细胞肿胀,结构不完整,细胞核固缩,线粒体空泡化;AdeNOS组损伤较SAH组明显减轻。结论 SAH后脑血管痉挛可引起海马CA1区神经元变性,可能与海马区微血管痉挛改变有关,eNOS基因转染可明显减轻海马神经元损伤,预防SAH后脑血管痉挛的发生。
- 张珑钱锁开黄国兵李伯和刘文星张小军伍伟俊
-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一氧化氮合酶转染血管痉挛
- 微创气管切开在神经外科危重患者抢救中的应用被引量:8
- 2012年
- 目的探讨和推广经皮微创气管切开术(percutaneous dilatational tracheostomy,PDT)在神经外科危重患者救治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10月至2011年12月181例行PDT危重患者的临床资料,均为直接切开,二次切开2例。观察其手术时间、切口大小、术中出血及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手术死亡率、拔管时间及切口愈合等情况。结果 181例患者中2例出现术中明显出血,1例气管套管插入右主支气管内,1例在术中出现呼吸、心跳骤停经抢救后无效死亡,1例拔管后咽部有异物感,1例因肉芽瘢痕镶嵌于切口致延迟愈合。余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经皮微创气管切开术具有微创、快速、可单人操作、成功率高、并发症少等优势,可以提高神经外科危重患者的救治率。
- 傅建军祝胜钱锁开杨绮帆温剑峰邓磊张珑
- 关键词:神经外科人工气道抢救
- 脑外伤去骨瓣减压术后并发症临床分析(附87例报告)被引量:11
- 2009年
-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外伤去骨瓣减压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回顾分析2006年~2009年我科87例闭合性颅脑外伤去骨瓣减压术后发生的并发症及其发生率、类型与危险因素。结果术后3个月临床随访结果:GOS5分54例,4分21例,3分7例,2分5例;去大骨瓣术后出现并发症以脑膨出、迟发性颅内出血、硬膜下积液多见。结论去骨瓣减压术可能因为发生并发症而降低效果,各种类型并发症有其典型时间窗口发生,对去骨瓣减压术后并发症积极防治、正确处理能有效降低术后死亡率,改善预后。
- 伍伟俊钱锁开张珑
- 关键词:颅脑外伤去骨瓣减压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