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维吉
- 作品数:39 被引量:303H指数:11
- 供职机构: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中国科学院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科研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农业科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东秦岭“武关岩群”斜长角闪岩Sm-Nd同位素年龄及其地质意义被引量:35
- 1997年
- 东秦岭商丹断裂带南侧的“武关岩群”是从原泥盆系刘岭群北侧解体出来的变质沉积—火山岩系。已获得该构造岩石地层单位中斜长角闪岩(变质基性火山岩)SmNd同位素等时线年龄为(1382±30)Ma,钕同位素初始比值INd=0.511186±1(2σ),εNd(T)=+6.51。表明武关岩群”变质岩系主体形成时代为中元古代。
- 裴先治李厚民李国光张维吉王全庆李志昌
- 关键词:钐钕同位素年龄斜长角闪岩
- 东秦岭多样式造山带的基本特征——以狮子坪等五幅1/5万区调地质走廊为例
- 王全庆张维吉
- 关键词:构造地质学褶皱带地质调查
- 北秦岭晚元古—早古生代北裂陷槽的沉积变质作用及其构造演化被引量:4
- 1993年
- 晚元古—早古生代北秦岭以早元古宙秦岭群为中央隆链,其南北两侧对称地发育着两条裂陷槽。南裂陷槽沉积了以丹凤群(李子园群)为代表的火山-沉积岩系,北裂陷槽沉积了以斜峪关群(二郎坪群)为代表的火山-沉积岩系。本文主要讨论北裂陷槽的沉积变质作用及其构造演化。
- 张维吉李永军
- 关键词:北秦岭裂陷槽变质作用
- 全球气候变化、青藏高原隆升与中国北方荒漠化被引量:2
- 2002年
- 荒漠化不仅与人类偏离自然的活动有关,而且受自然环境的演化控制。第四纪全球气候变化、大气环流改变以及地质背景的变化对荒漠化的发生、发展与演化有着重要作用。本文认为第四纪全球气候向干冷方向发展,青藏高原抬升造成的大气环流改变,西南季风减弱、东亚季风加强是中国北方荒漠化发生的气候大背景;高原抬升溯源侵蚀加剧、侵蚀基准面下降、西北地区大型湖泊逐渐消失、范围广泛的河湖相沉积暴露地表是荒漠化发生的地质背景。人类在脆弱的环境中不合理的开发引发了荒漠化的爆发。
- 岳乐平李智佩朱桦石建省王珉张维吉聂浩刚杨利荣武力超
- 关键词:全球气候青藏高原隆升地质背景
- 中国北方东部沙质荒漠化的地学观被引量:13
- 2002年
- 中国北方东部的土地荒漠化主要受新构造运动以来的构造 -沉积特征、青藏高原隆升所引起的全球气候变化、尤其是亚洲季风等地质背景控制。北方东部沙质荒漠化区域地质分类 ,按其成因可分为就地起沙型、风沙型和土地粗粒化型等 3种类型。其中 ,就地起沙型沙质荒漠化主要分布在东部毛乌素、科尔沁、浑善达克、呼伦贝尔等沙地内 ,流经这些沙地的古河道 ,广泛发育河湖相砂质沉积物以及以砂质沉积物为母质的土壤分布区。风沙型沙质荒漠化主要分布在上述沙地的边缘地带 ,如毛乌素沙地以南的覆沙黄土区等。土地粗化主要分布在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 -河北坝上草原 ,其土壤类型多为含砾沙土 ,其土壤母质为基岩风化壳、残坡积或冲洪积物。荒漠化发展趋势上 ,尽管就地起沙型沙质荒漠化在毛乌素、科尔沁和浑善达克沙地的局部地区均有所逆转 ,但总体上 ,在北方广大地区 ,主要以地表土壤粗化为主的荒漠化和风沙型荒漠化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扩大。上述不同类型的沙质荒漠化 ,总体上受地质背景控制。其中 ,第四纪以来的构造 -沉积特征控制着不同类型荒漠化的区域分布 ,气候变化控制着荒漠化的进程 ,人类活动则是在上述背景的基础上进行。
- 李智佩张维吉王岷聂浩刚岳乐平
- 关键词:沙质荒漠化气候变化第四纪构造-沉积特征
- 秦岭群中段(陕西)金成矿作用特征
- 1992年
- 秦岭群自形成以来,经历了从粘塑性—塑性—脆性的多期变形—变质作用改造,在其中段(陕西境内)形成了以金、铜为主,其次尚有铅锌、钨、铁等多种金属矿产。本文依据地质构造特征、地球化学和数学地质等多方面研究成果,提出了该区带范围内金的成矿作用特征和区域评价准则。强调了金成矿作用受后期混合岩化作用对含金矿源层改造,使金活化后在热穹窿外围(或上部)有关脆—韧性剪滑断裂中成矿的特殊意义,而后期的构造抬升—剥蚀作用对已成金矿的保存和南侧泥盆系中金富集都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从而为在显生宙造山带中金的预测和找矿工作提出了一条新思路。
- 胡正国张维吉孙继东
- 关键词:秦岭群金
- 北秦岭富水基性杂岩体岩石谱系单位划分及演化被引量:6
- 1997年
- 北秦岭富水基性杂岩体位于商丹断裂带北侧,为新元古代深成杂岩体。通过1∶5万地质填图将该杂岩体划分为5个岩石谱系单位:金盆中细粒变辉石岩单元、黑潭沟细粒暗色变辉长岩单元、马槽沟中粒变辉长岩单元、丁家沟中粒变辉长闪长岩单元和八里湾变角闪石黑云母二长岩、正长岩单元,合并为一个序列———富水序列。依据接触关系、包体特征确定了其侵入序次,构成了比较完整的岩浆演化序列,在岩石矿物组成、岩石化学成分、微量元素及稀土元素组成上具有明显的同源岩浆演化特征,形成于北秦岭新元古代活动大陆边缘的岛弧构造环境。
- 裴先治李厚民李国光张维吉王全庆
- 关键词:北秦岭岩石谱系单位
- 陕西洛南洛河沿岸一带的寒武系
- 1990年
- 笔者在对陶湾群调研的同时,对其北邻的寒武系做了相应的工作。基本查清了寒武系的层序、构造及展布范围。在原划的“三道撞组”和陶湾群的某些层位中采到大量的早寒武世化石。并发现了中寒武统平行或角度不整合在下寒武统和罗圈组之上,即兴凯运动在华北南缘的表现。文章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洛南盆地以东页山河、扶庄河乖以西辋峪、斩子坪寒武系的层序和岩性进行了划分和描述。将寒武系由下而上分为三统七个岩段,并分别与邻区的寒武系进行了对比。同时,对寒武系的时代及其上覆陶湾群、下伏罗圈组的接触关系进行了计论和对比。指出洛河地区处于洛南—栾川过渡带的冒地槽沉积盆地,岩相属浅水相碳酸盐台地向大陆斜坡或次深海相过度沉积。
- 李育敬张维吉
- 关键词:寒武系中寒武统罗圈组千枚岩角度不整合碳酸盐台地
- 西北地区干枯湖床沉积粒度组成与东亚沙尘天气被引量:41
- 2004年
- 调查了准噶尔盆地玛纳斯湖、阿拉善高原居延泽及民勤盆地猪野泽等北方众多的现代干枯湖泊 ,重点分析了干枯湖床沉积物粒度组成。干枯的玛纳斯湖、古居延泽以及民勤盆地古猪野泽沉积物粒度分析结果表明 ,干枯湖床的地表湖相沉积物粒径小于 10 μm的颗粒占 6 0 %以上 ,干涸湖床上沙质草原地表也含有大量小于 10 μm的粘土颗粒 ,含量接近 5 0 % ;而弃荒土地地表细颗粒物质散失迅速 ,民勤盆地弃荒土地地表粘土含量仅存不到 13.9%。中国西北地区活动沙丘粒度组成小于 6 3μm粒径的颗粒很少 ,小于 10 μm的颗粒微乎其微。因此西北沙漠地区活动沙丘沙对华北或华东地区影响相对较小。认为沙尘暴、扬沙或浮尘天气虽然多发生于中国西部沙漠、阿拉善高原沙区、河西走廊北部沙区以及蒙古东部、中部地区 ,但由于粗颗粒沙扬起高度与搬运距离有限 ,真正影响整个华北、华东地区的沙尘物质是小于 6 3μm的粉砂级别的颗粒 ,特别是小于 10 μm的粉尘。认为影响东亚地区的粉尘天气物源不仅是中国西部的内陆沙漠、沙地 ,更重要的是干枯的湖泊、弃耕的荒地与裸露的沙砾草场。
- 岳乐平杨利荣李智佩王珉张维吉聂浩刚
- 关键词:粒度分析沙尘暴沙漠化
- 东秦岭地区地壳的波浪状构造演化
- 王战吴文奎张维吉李侠张学仁
- 该项成果是以地壳波浪状镶嵌构造学说为指导,通过东秦岭的地质研究,提示了特洋两大地壳波浪系统在东秦岭地区的传播和交织况状,指出二者存在互地壳演化过程中,它们的作用交互消长,导致东秦岭构造在晚太古代末东向挤压作用而奠定的北西...
- 关键词:
- 关键词:地壳波浪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