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芳

作品数:3 被引量:23H指数:1
供职机构:贵阳医学院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贵州省优秀科技教育人才省长资金项目贵州省省长基金贵州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2篇调强
  • 2篇调强放射
  • 2篇调强放射治疗
  • 2篇术后
  • 2篇替莫唑胺
  • 2篇脑胶质瘤
  • 2篇胶质
  • 2篇胶质瘤
  • 1篇调强放疗
  • 1篇调强适形
  • 1篇调强适形放射...
  • 1篇日常生活能力
  • 1篇日常生活能力...
  • 1篇神经胶质
  • 1篇神经胶质瘤
  • 1篇适形
  • 1篇适形放射
  • 1篇适形放射治疗
  • 1篇术后残存
  • 1篇树突

机构

  • 3篇贵阳医学院附...
  • 1篇贵阳医学院

作者

  • 3篇龙金华
  • 3篇张芳
  • 2篇洪卫
  • 2篇印海林
  • 2篇吴伟莉
  • 2篇李旭
  • 2篇陈海霞
  • 2篇谢巍
  • 2篇金风
  • 2篇李凤虎
  • 1篇曾柱

传媒

  • 1篇肿瘤
  • 1篇重庆医科大学...
  • 1篇中国神经肿瘤...

年份

  • 1篇2011
  • 2篇2010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调强放射治疗同步联合替莫唑胺治疗脑胶质瘤术后残存患者生存质量分析
2010年
背景与目的:调强放疗联合替莫唑胺治疗的胶质瘤已应用于临床,但调强放疗同步联合替莫唑胺能否改善脑胶质瘤患者的认知力及日常生活能力,目前未见有文献报道,本文研究调强放疗联合替莫唑胺治疗脑胶质瘤术后残存患者认知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变化情况,推断调强放疗联合替莫唑胺治疗脑胶质瘤术后残存患者在生改善存质量方面的优势。方法:2008年2月至2010年2月确诊28例术后残存的脑胶质瘤患者入组,其中Ⅱ级15例,Ⅲ~Ⅳ13例。所有患者行调强放射治疗加替莫唑胺同步放化疗,放疗给予肿瘤靶区2.14Gy/次,总剂量59.92~64.20Gy/28~30次;替莫唑胺50~75mg/(m2.d),放疗期间同期服用,同步放化疗结束4周后给予替莫唑胺150~200mg/(m2.d),d1~5天服用,28 d/周期,共6周期。通过recist实体瘤评价标准判断疗效并应用MMSE及ADL量表了解治疗前后认知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变化情况。结果:CR4例,PR19例,NC5例,有效率85.1%,其中Ⅱ级有效率100%(15/15),Ⅲ~Ⅳ级有效率61.5%(8/13);治疗前、治疗后即刻及治疗后6个月MMSE评分为21.80±6.74、25.13±3.87、25.45±3.62(P<0.05);ADL量表评分为32.00±11.52、25.33±10.32、25.21±9.42(P<0.05)。结论:调强放疗联合替莫唑胺治疗可以改善脑胶质瘤术后残存患者认知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
印海林吴伟莉金风龙金华陈海霞谢巍李凤虎张芳李旭洪卫
关键词:脑胶质瘤调强放疗替莫唑胺日常生活能力量表
调强放射治疗联合同步及辅助替莫唑胺化疗治疗脑胶质瘤术后残余病灶的临床研究被引量:23
2011年
目的:观察调强放射治疗(intensity-modulated radiation therapy,IMRT)联合同步及辅助替莫唑胺(temozolomide,TMZ)化疗治疗脑胶质瘤患者术后残余病灶的疗效和不良反应。应用放射治疗剂量学分析IMRT时肿瘤靶区剂量分布及危及器官的受照剂量。方法:研究对象为2008年4月-2009年6月共21例脑胶质瘤术后有残余病灶的患者,其中WHO病理分级Ⅱ级10例,Ⅲ~Ⅳ级11例。IMRT给予肿瘤靶区总剂量59.92~64.20Gy/28~30fx;同步化疗,替莫唑胺每天50~75mg/m2;同期放化疗结束4周后,继续替莫唑胺口服辅助化疗,每天150~200mg/m2d1~5,28d为1个化疗周期,共6个周期。结果:完全缓解2例,部分缓解17例,疾病稳定2例,有效率达90.5;其中Ⅱ级患者的有效率为100.0(10/10),Ⅲ~Ⅳ级患者的有效率为81.8(9/11)。1年无进展生存率为80.9,总生存率为85.7;其中Ⅱ级患者的1年无进展生存率和总生存率均为100.0,Ⅲ~Ⅳ级患者的1年无进展生存率和总生存率分别为72.7和81.8。各重要器官的受照剂量均明显低于常规放疗的最小耐受剂量。不良反应较轻,患者耐受良好。结论:IMRT联合同步及辅助替莫唑胺化疗治疗脑胶质瘤的近期有效率较高且不良反应较轻,可较好地保护肿瘤靶区周围重要的正常器官。
印海林吴伟莉金风龙金华陈海霞谢巍李凤虎张芳李旭洪卫
关键词:神经胶质瘤调强适形放射治疗替莫唑胺
肝癌细胞对成熟树突状细胞生物物理学特性的影响
2010年
目的:研究肝癌细胞微环境成熟树突状细胞(Mature dendritic cells,mDCs)的生物物理学特性的影响,从交叉学科的角度来探索肿瘤细胞的免疫逃逸机制。方法:用免疫磁珠从人外周血分离CD14+单核细胞,加入rhGM-CSF和rhIL-4将单核细胞诱导分化为imDCs,利用TNF-α将未成熟树突状细胞(Immature dendritic cells,imDCs)诱导为mDCs,mDCs与HCCs在Transwell中共培养48h,分别利用微吸管法、荧光偏振法和Transwell法研究细胞粘弹性、膜流动性和迁移能力。结果:与肝癌细胞(Hepa tocellular carcinoma cells,HCCs)共培养后,mDCs的粘弹性和膜流动性显著下降,细胞的迁移能力受到显著的损伤。结论:HCCs可能能够损伤mDCs的生物物理学特性来影响其迁移能力,这可能是肿瘤逃脱机体免疫监视的方式之一,这对进一步深入理解肿瘤的免疫逃逸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曾柱龙金华张芳
关键词:树突状细胞肝癌细胞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