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春
- 作品数:33 被引量:3,106H指数:23
- 供职机构: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科技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天文地球核科学技术更多>>
- 川东地区飞仙关组储层识别被引量:1
- 1993年
- 本文对川东地区飞仙关组储层的常规测井曲线特征进行了全面分析,提出了排除影响储层识别因素的方法,建立了储层识别的定量判别式,为试油气选层提供了依据。
- 陆正元徐春春包强
- 关键词:早三叠世储集层
- 常规与非常规油气聚集类型、特征、机理及展望--以中国致密油和致密气为例被引量:1131
- 2012年
- 油气勘探开发领域从常规油气向非常规油气跨越,是石油工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二者在油气类型、地质特征及聚集机理等方面明显不同。常规油气研究的灵魂是成藏,目标是回答圈闭是否有油气;非常规油气研究的灵魂是储层,目标是回答储集有多少油气。非常规油气主要表现在连续分布、无自然工业产量。目前,常规油气面临非常规的问题,非常规需要发展成新的"常规"。伴随技术的进步,非常规可向常规转化。常规油气聚集包括构造油气藏、岩性-地层油气藏,油气以孤立的单体式或较大范围的集群式展布,圈闭界限明显,储集体发育毫米级—微米级孔喉系统,浮力成藏。非常规油气聚集包括致密砂岩油和气、致密碳酸盐岩油和气、页岩油和气等,一般源储共生,大面积连续或准连续分布于盆地斜坡或中心,圈闭界限不明显,页岩系统储集体广泛发育纳米级孔喉,浮力作用受限,油气以原位滞留或短距离运移为主。以中国重点盆地致密油和致密气为例,系统分析了其地质特征与勘探潜力。非常规油气储集空间主体为纳米级孔喉系统,局部发育微米—毫米级孔隙,其中页岩气储层孔径为5~200nm,致密灰岩油储层孔径为40~500nm,致密砂岩油储层孔径为50~900nm,致密砂岩气储层孔径为40~700nm。针对全球石油工业和纳米等技术的快速发展,提出了"纳米油气"的概念,指出"纳米油气"是未来石油工业的发展方向,需要发展纳米油气透视观测镜、纳米油气驱替剂、纳米油气开采机器人等换代技术,油气智能化时代将随之到来。
- 邹才能朱如凯吴松涛杨智陶士振袁选俊侯连华杨华徐春春李登华白斌王岚
- 关键词:非常规油气页岩气页岩油
- 四川盆地下寒武统龙王庙组储集层形成与演化被引量:98
- 2015年
- 通过野外露头、岩心和薄片观察,结合测井和实验测试资料,深入研究四川盆地下寒武统龙王庙组储集层特征、形成主控因素和演化过程,预测有利储集层分布。龙王庙组储集层以残余砂屑白云岩、鲕粒白云岩和晶粒白云岩为主,储集空间主要为溶孔和溶洞,平均孔隙度为4.28%,储集层平均厚度约36 m,以裂缝-孔洞型储集层为主。储集层形成受颗粒滩、准同生溶蚀和准同生白云石化作用控制。储集层经历4个演化阶段,孔隙形成期奠定储集空间类型和物性条件,表生岩溶期进一步改善储集层的物性,热液矿物充填期孔隙度减小,埋藏溶蚀和沥青充填期使储集层进一步致密化。基于储集层主控因素,预测华蓥山和龙泉山断裂之间的古地貌高带为最有利储集层发育区,广安—南充—剑阁一带有望取得勘探突破。
- 周进高徐春春姚根顺杨光张建勇郝毅王芳潘立银谷明峰李文正
- 关键词:四川盆地储集层预测
- 四川盆地震旦纪—早寒武世克拉通内裂陷地质特征被引量:168
- 2015年
- 随着四川盆地震旦系—寒武系天然气勘探取得重大突破,地质认识也有了新的变化,其中之一就是在川中高石梯一磨溪地区西侧发现了一个近南北向展布的负向构造带,但对其构造性质、边界特征与展布范围、沉积充填特征、形成时期与演化等方面的认识还存在着较多分歧。由于该负向构造带与安岳震旦系寒武系特大型气田的形成关系十分密切,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深入研究。通过分析该区震旦系—寒武系钻井资料和野外剖面观察,利用27 000 km二维地震资料和最新钻井资料(高石17井),结合该盆地区域构造背景,研究了绵竹—长宁克拉通内裂陷边界与展布、地层沉积特征和演化过程。结果表明:①该裂陷总体呈南北向展布,裂陷东边界陡,相对稳定发育,裂陷西边界缓且不同时期发育位置不同;②震旦纪灯二期末该裂陷表现为近似对称的坳陷形态特征,分布面积为3×10~4 km^2;③灯四期末其又表现为受裂陷东边界断层控制的东陡西缓的断陷形态特征,分布范围达8×10~4 km^2;④该裂陷演化分为震旦纪灯一期一灯二期坳陷雏形形成、灯三期—灯四期裂陷形成发育、早寒武世麦地坪期—筇竹寺期裂陷充填与沉降、早寒武世沧浪铺期—龙王庙期裂陷萎缩与消亡等4个阶段。结论认为:该裂陷两侧震旦系—寒武系天然气成藏条件优越,是该区今后的主要勘探方向。
- 魏国齐杨威杜金虎徐春春邹才能谢武仁曾富英武赛军
- 关键词:四川盆地震旦纪早寒武世地质特征
- 川中古隆起龙王庙组特大型气田战略发现与理论技术创新被引量:304
- 2014年
- 2011年以来,在四川盆地川中古隆起磨溪—高石梯地区发现震旦系、寒武系特大型气田,主力含气层系包括震旦系灯影组灯二段、灯四段及寒武系龙王庙组,地质储量规模超过万亿立方米。在简要回顾川中古隆起大气区战略发现历程的基础上,系统阐述川中古隆起龙王庙组特大型气田的形成条件及油气富集规律,指出大型古隆起背景、大型网状供烃系统、规模化的颗粒滩储集层以及区域性的储盖组合是特大型气田形成的重要条件;针对龙王庙组超深、高温、高压等复杂地层条件,分别在测井、地震、钻井、储集层改造等方面进行了技术攻关,并形成了相应的配套成果,应用效果良好,展示了四川盆地震旦系—寒武系巨大的油气勘探潜力。
- 杜金虎邹才能徐春春何海清沈平杨跃明李亚林魏国齐汪泽成杨雨
- 关键词:古隆起裂陷槽
- 四川盆地须家河组须一、三和五段天然气源内成藏潜力与有利区评价被引量:65
- 2011年
- 目前四川盆地须家河组天然气藏勘探和发现主要集中于须二、四、六段,气藏总体表现出充满度不高、低部位含水饱和度偏高、储量动用比例偏低、储集层含气范围有限的特点,须一、三、五段则被作为烃源岩。在对须一、三、五段进行成藏条件研究和已知出气点解剖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川西北、川西南和川中部分地区须一、三、五段发育规模较大的砂体,各段有利含气面积约5 000~11 000 km2,储集层连续性较好,单层延伸长度达15~20 km,具备源内成藏的有利条件,可形成岩性或构造-岩性圈闭气藏,比须二、四、六段的成藏潜力和丰度更好,经勘探可形成工业规模的天然气储量,今后应该加强上述地区须一、三、五段源内天然气成藏研究与勘探力度,尤其是须三和须五段。
- 赵文智卞从胜徐春春王红军王铜山施振生
- 关键词:须家河组四川盆地
- “连续型”油气藏及其在全球的重要性:成藏、分布与评价被引量:243
- 2009年
- 分析国内外各种油气藏勘探和研究现状,基于油气分布共性本质特征的认识,阐述"连续型"非常规圈闭油气藏内涵与成藏特征。"连续型"油气藏指在大范围非常规储集体系中油气连续分布的非常规圈闭油气藏,其地质特征是:在盆地中心、斜坡等大面积"连续"分布,且局部富集;以大规模非常规储集层为主;非常规圈闭,储集空间大,圈闭边界模糊;自生自储为主;多为一次运移;主要靠扩散方式聚集,浮力作用受限;非达西渗流为主;流体分异差,饱和度差异较大,油、气、水与干层易共存,无统一油气水界面与压力系统;资源丰度较低,储量主要按井控区块计算;开采工艺特殊,需针对性技术。论述了湖盆中心砂质碎屑流成因及其"连续型"油藏、大型浅水三角洲低—特低孔渗及致密砂岩油气藏、煤层气以及泥页岩裂缝型油气藏等典型实例。
- 邹才能陶士振袁选俊朱如凯董大忠李伟王岚高晓辉公言杰贾进华侯连华张光亚李建忠徐春春杨华
- 关键词:连续型油气藏砂质碎屑流致密砂岩气页岩气
- 上扬子克拉通内裂陷的发现及对安岳特大型气田形成的控制作用被引量:152
- 2016年
- 利用钻井和地震资料,在上扬子克拉通德阳—安岳地区发现晚震旦世—早寒武世克拉通内裂陷,受张性断裂控制,呈NNW向展布,南北长320km、东西宽50~300km。裂陷演化经历了形成期、发展期、消亡期3个阶段,形成有利的近源成藏组合。研究结果表明:1晚震旦世灯影组沉积期为裂陷形成期,裂陷内发育槽盆相沉积,两侧发育台地边缘相丘滩体,控制了灯影组优质储层的形成与分布;2早寒武世梅树村组沉积期—筇竹寺组沉积期为裂陷发展期,充填500~1 000 m的深水陆棚相泥质岩,是优质烃源岩沉积期;3沧浪铺组沉积期为裂陷消亡期,经填平补齐,结束了克拉通内裂陷的演化历史。克拉通内裂陷是安岳特大型气田形成的关键因素,裂陷内优质烃源岩为特大型气田提供了充足的气源,在晚燕山期—喜马拉雅期川中古隆起西部快速隆升过程中形成区域性侧向封堵,有利于裂陷东翼的高石梯—磨溪地区特大型气田的保存。克拉通内裂陷及其大气田成藏作用对古老克拉通盆地深层油气勘探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杜金虎汪泽成邹才能徐春春沈平张宝民姜华黄士鹏
- 关键词:灯影组古隆起特大型四川盆地
- 东西伯利亚地台碳酸盐岩成藏条件对我国油气勘探的启示被引量:23
- 2013年
- 东西伯利亚地台里菲纪(1650~800Ma)和文德纪(670~590Ma)碳酸盐岩大油气田形成的有利条件为:里菲纪坳拉谷演化阶段形成暗色泥页岩优质烃源岩,克拉通盆地长期发育的古隆起是油气富集的主要区带,稳定分布的膏盐岩盖层是古油藏保存的关键,构造背景上的地层岩性油气藏是主要成藏类型。对比我国四川、塔里木及鄂尔多斯盆地,均具有碳酸盐岩储层非均质性强、变化快的共性特征,差异性包括我国叠合盆地下组合泥页岩烃源岩生烃指标变化大、中—新生界沉积厚度大及下组合埋藏深度大等。我国碳酸盐岩油气勘探要系统评价震旦系、寒武系暗色泥页岩烃源岩条件以及多期改造作用叠合盆地的盖层条件,突出构造背景上的地层岩性油气藏勘探。近期勘探要立足大盆地,寻找构造大背景,主攻构造岩性复合大区带。以四川、塔里木和鄂尔多斯盆地为重点,持续开展大型古隆起复式油气聚集带勘探,加大区域不整合面、古隆起斜坡带、大型地层剥蚀尖灭带、台缘带礁滩体及与蒸发岩共生的台内颗粒滩地层岩性油气藏勘探。
- 杜金虎杨华徐春春王喜双焦贵浩陈启林
- 关键词:碳酸盐岩叠合盆地
- 四川盆地下寒武统龙王庙组碳酸盐缓坡双颗粒滩沉积模式及储层成因被引量:54
- 2016年
- 四川盆地下寒武统龙王庙组气藏是迄今我国发现的单体规模最大的特大型海相碳酸盐岩整装气藏。为剖析其沉积模式及储层成因,通过地质构造、沉积背景和沉积相综合研究与岩相古地理编图,发现自川西向渝东南地区,龙王庙组依次发育后缓坡混积潮坪、内/浅缓坡颗粒滩(上滩)—滩间海(洼地)、内缓坡台凹开阔较深水海湾→蒸发潟湖→蒸发潮坪、中缓坡风暴岩—障壁滩—丘滩(下滩)以及外缓坡—盆地相,并据此归纳总结出龙王庙组碳酸盐缓坡双颗粒滩沉积模式:1该模式以万州—宜宾台凹为轴,两侧古地貌高地水体浅、能量强而对称发育双颗粒滩,较之于经典模式,该模式新增了环绕古隆起发育的上滩,分布面积达8×10~4 km^2;2上滩沉积时所处古地貌位置最高、水体能量最强而滩体规模大,同生—准同生干热期、湿热期分别更易白云石化和遭受大气淡水溶蚀作用,尤其是得益于毗邻加里东—早海西期剥蚀尖灭线而更易遭受后表生期多期岩溶作用,因而规模优质储层更为发育;3多期大气淡水淋滤使得颗粒岩粒间孔和蠕形动物铸模孔溶蚀扩大,并叠加构造作用,从而形成颗粒滩相控、多旋回层状—准层状、裂缝—孔隙、蜂窝状孔洞型岩溶储层。
- 杜金虎张宝民汪泽成邹才能徐春春沈平张健张静周慧姜华文龙单秀琴刘静江
- 关键词:早寒武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