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平 作品数:6 被引量:13 H指数:3 供职机构: 河北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河北省教育厅项目 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理学 机械工程 更多>>
介质阻挡放电旋转同心圆环斑图的研究 被引量:6 2015年 介质阻挡放电(DBD)实验中观察到了旋转同心圆环斑图。为研究斑图中点的运动状态与DBD参数之间的关系,采用高速录像机短曝光拍照、发射光谱分析及理论模拟等方法研究了DBD放电的旋转同心圆环斑图。斑图由中心点、内圈圆环点和外圈圆环点组成;内外圈圆环上的点均旋转,但具有不同的速度;随着压强的升高,各点旋转速度增大。高速录像机以1个周期为曝光时间拍摄的照片显示,发现每个点均由明亮的体放电和丝状的沿面放电组成。发射光谱分析显示:随着气体压强从30 k Pa增大到50 k Pa时,旋转同心圆环中心点、内圈圆环点和外圈圆环点处的分子振动温度、电子平均能量均降低,而电子密度均增高。通过对旋转同心圆环斑图中体放电电流积分,结合着光谱测量的电子密度,模拟了旋转同心圆环斑图中体放电产生的壁电荷的电势,结果表明沿面放电对放电丝的旋转速度有重要影响。 董丽芳 杨京 朱平 冯建宇关键词:介质阻挡放电 分子振动温度 电子密度 沿面放电 介质阻挡放电复杂同心圆环斑图的研究 本文采用水电极介质阻挡放电装置,在氩气和空气的混合气体放电中,首次发现了复杂同心圆环斑图。该斑图在每半个电压周期内有三个电流脉冲段,其中两个脉冲位于电压的上升沿,一个位于其下降沿。利用高速照相机以每个电流脉冲段为曝光时间... 朱平 董丽芳 杨京 李犇关键词:壁电荷 文献传递 介质阻挡放电中单晶胞白眼斑图的光谱研究 被引量:2 2015年 在介质阻挡放电系统中,空气和氩气混合气体的实验条件下,第一次实现了只具有一个单元结构的白眼斑图。该斑图的结构从中心位置向外依次为:中心点,围绕中心点的环和环外六个点。由于出现该单晶胞白眼斑图时的电压较低,而本实验采用的水电极中的水的比热容大,具有良好的吸热性,这使斑图在放电过程中放电气隙间的气体的温度没有升高,并且放电现象没有发生变化。因此在实验过程中,单晶胞白眼斑图在长时间放电的情况下并没有使其等离子体状态发生改变。由普通照相机所拍摄的图片可以看到,单晶胞白眼斑图的中心点,围绕中心点的环和环外六个点的亮度有明显不同。在不同压强下该斑图的稳定性有所不同,并且中心点,围绕中心点的环和环外六个点的亮度随压强的变化有所不同。鉴于此,本实验采用了发射光谱法,研究了单晶胞白眼斑图中不同位置处(中心点、环及外围六个点)的等离子体温度随压强的变化关系。其中,分子振动温度使用氮分子第二正带系(C3Πu→B3Πg)的发射谱线来计算;电子激发温度利用氩原子763.26nm(2P6→1S5)与772.13nm(2P2→1S3)两条谱线强度值进行比较的方法进行研究;电子密度利用氩原子696.57nm(2P2→1S5)谱线的展宽来测量。发现在同一实验条件下,单晶胞白眼斑图的中心点的电子激发温度、电子密度和分子振动温度均最低,环外六个点相应的电子激发温度、电子密度和分子振动温度次之,环相应的电子激发温度、电子密度和分子振动温度均最高;随着气体压强从40kPa增大到60kPa,单晶胞白眼斑图不同位置处的电子密度增高但分子振动温度和电子激发温度均降低。本实验结果有助于进一步研究自组织斑图形成的机制。 朱平 董丽芳 杨京 张玉 张超关键词:介质阻挡放电 斑图 介质阻挡放电旋转同心圆环研究 采用高速录像机短曝光拍照、发射光谱及理论模拟,首次研究了介质阻挡放电装置中旋转同心圆环斑图。该斑图由中心点、内圈圆环点和外圈圆环点组成。实验发现:内外圈圆环上的点(放电丝)均旋转,且具有不同的速度,并且随着压强的升高,旋... 杨京 董丽芳 朱平 冯建宇关键词:介质阻挡放电 分子振动温度 电子密度 沿面放电 文献传递 介质阻挡放电复杂同心圆环斑图的研究 被引量:5 2015年 为了研究复杂同心圆环斑图的时空结构,采用水电极介质阻挡放电装置,在氩气和空气的混合气体中进行放电实验,并使用高速照相机对其进行拍摄研究。实验发现:该斑图在每半个电压周期内有3个电流脉冲段,其中2个脉冲位于电压的上升沿,1个位于其下降沿。利用高速照相机以每个电流脉冲段为曝光时间,对复杂同心圆环斑图的时空结构进行了研究,发现斑图是由小点、环和中心点构成的3套同心圆环子结构组成。依据以上实验结果的分析,发现壁电荷和放电丝之间的活化禁阻作用影响复杂同心圆环斑图的时空结构以及其中环的形成。 董丽芳 朱平 杨京 李犇关键词:介质阻挡放电 壁电荷 子结构 介质阻挡放电蜂窝斑图形成过程的光谱研究 被引量:3 2014年 采用光谱法,研究了氩气/空气混合气体介质阻挡放电中蜂窝斑图形成过程中等离子体参量的变化。实验发现,随着电压的增加,放电经历六边形点阵斑图及疏密点同心圆环斑图后,形成了蜂窝斑图。利用氮分子第二正带系(C^3Π_u→B^3Π_g)的发射谱线、氩原子763.26 nm(2P_6→1S_5)与772.13 nm(2P_2→1S_3)两条谱线强度比法和氩原子696.57 nm(2P_2→1 S_5)谱线的展宽,分别研究了上述三种斑图的分子振动温度、电子激发温度和电子密度。结果发现:蜂窝斑图的分子振动温度和电子激发温度均高于六边形点阵斑图相应的温度,但其电子密度却比后者的电子密度低。实验还通过电容法,测量了放电斑图的放电功率,发现蜂窝斑图的放电功率远远高于六边形点阵斑图的放电功率。工作结果对于研究介质阻挡放电自组织斑图的形成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董丽芳 朱平 杨京 张玉关键词:介质阻挡放电 斑图 放电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