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丹

作品数:24 被引量:74H指数:6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科委资助项目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期刊文章
  • 6篇会议论文
  • 2篇专利

领域

  • 18篇医药卫生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主题

  • 8篇青少年特发性
  • 8篇脊柱
  • 8篇脊柱侧
  • 7篇特发性脊柱
  • 6篇特发性脊柱侧...
  • 6篇青少年特发性...
  • 6篇脊柱侧弯
  • 6篇侧弯
  • 5篇青少年特发性...
  • 5篇脊柱侧弯症
  • 4篇下肢
  • 4篇疗效
  • 4篇护理
  • 3篇电图
  • 3篇生物力学
  • 3篇足底
  • 3篇足底压力
  • 3篇面肌
  • 3篇肌电
  • 3篇肌电图

机构

  • 20篇中山大学附属...
  • 1篇广东药学院
  • 1篇成都市第二人...
  • 1篇南方医科大学

作者

  • 20篇李丹
  • 12篇王楚怀
  • 8篇许轶
  • 6篇韩秀兰
  • 5篇张桂芳
  • 3篇张伟玲
  • 3篇李小金
  • 3篇陈红珊
  • 3篇赖建洋
  • 2篇王康玲
  • 2篇王玲
  • 2篇张媛媛
  • 2篇张振发
  • 1篇杜敏联
  • 1篇王倩
  • 1篇林科宇
  • 1篇潘雄英
  • 1篇蔡晓琳
  • 1篇温晓利
  • 1篇阮经文

传媒

  • 3篇中华物理医学...
  • 2篇中国康复医学...
  • 2篇中国科技期刊...
  • 1篇中国康复理论...
  • 1篇中国医疗器械...
  • 1篇广东医学
  • 1篇中山大学学报...
  • 1篇中国保健营养...
  • 1篇第五届粤港澳...

年份

  • 2篇2023
  • 3篇2018
  • 3篇2017
  • 3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1
  • 2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6
2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症患者下肢的生物力学分析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分析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症(AIS)患者的下肢生物力学指标,探讨下肢生物力学异常与AIS之间的联系。方法选取AIS患者116例(侧凸组)和健康青少年受试者116例(正常组),对2组受试者的胫骨扭转角、前后足平面夹角、髋关节旋转范围、双下肢长度差、躁关节旋转范围等下肢生物力学指标进行检测和比较,并采用多因素回归分析分析AIS患者脊柱侧凸的危险因素。结果侧凸组双下肢长度差和前后足平面的夹角分别为(5.94±6.07)mm和(0.17±4.72)°,分别与正常组的对(0.74±2.20)mm和(-0.46±3.60)。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侧凸组左、右躁关节旋转范围差值为-1.27°,差值标准差为3.28,经过符号秩和检验,z值为-4.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双下肢长度差和双前、后足平面夹角差是患脊柱侧凸的风险因素。双下肢长度差值优势比为1.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双下肢长度差增加一个单位(1 cm)的患脊柱侧凸的风险较低一个单位的脊柱侧凸高1.45倍,而双前、后足平面夹角差值优势比为0.9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即前、后足平面夹角差值减少一个单位,患脊柱侧凸的风险是高一个单位的0.97倍。结论双下肢的长度差与双前后足平面的夹角差值是AIS的危险因素。
韩秀兰许轶李小金王楚怀张桂芳李丹
关键词:青少年下肢生物力学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症患者椎旁肌表面肌电信号频域指标变化规律被引量:6
2009年
目的采用表面肌电图(sEMG)检测技术对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症(AIS)患者脊柱旁椎旁肌肌电活动频域指标变化规律进行初步探讨。方法AIS患者25例,男7例,女18例,年龄11~21岁;所有患者均执行BST实验、抬物实验,采用芬兰ME6000型表面肌电仪记录患者凸、凹侧椎旁肌表面肌电信号频域指标中位频率(MF)、平均功率频率(MPF)、过零点率(ZCR)。结果AIS患者顶椎区凸、凹侧MF、MPF、ZCR波形曲线波幅较其他测试部位低平、数值降低,MF斜率(MFslope)、MPF斜率(MPFs-lope)、ZCR斜率(ZCRslope)随运动负荷时间的延长均呈线性递减。结论AIS患者脊柱旁顶椎区椎旁肌耐力较差,容易疲劳,表面肌电图可用作评定AIS脊柱旁凸、凹侧肌电活动差别的客观指标之一,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王楚怀许轶阮经文李丹林科宇
关键词:表面肌电图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症
脂肪因子PGRN、HMGB1在幼龄肥胖大鼠肝脏和脂肪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肥胖相关指标的关系
李丹张媛媛黄思琪陈红珊
动静脉内瘘术后血透护理的优质护理服务效果分析
2018年
分析动静脉内瘘术后血透护理的优质护理服务效果。方法:将2016年2月-2017年8月在我院进行医治的动静脉内瘘术后血透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共计62例,以计算机表法为依据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即实施常规护理服务的参照组(n=31),以及实施优质护理服务的研究组(n=31),比较健康知识掌握程度、生活质量、护理满意度评分,探讨动静脉内瘘术后血透护理的优质护理服务效果。结果:两组结果进行对比后,研究组呈现结果更优,且最终检验结局P<0.05,具有探讨分析价值。结论:对动静脉内瘘术后血透护理的患者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可有效提升护理效果,在临床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李丹陈秀珍
关键词:动静脉内瘘术优质护理服务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症患者的足底压力差异分析及穿戴矫形鞋垫对患者的影响
韩秀兰王楚怀许轶李小金张桂芳李丹张梓敬张振发李娅抒
骨科专科护理环节质量指标在骨肿瘤科持续质量改进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专科护理质量持续质量改进中运用护理指标的效果方法 在要素质量指标符合标准的前提下,应用骨科专科护理质量评价指标的环节质量指标中的专科护理评估准确率、病情观察准确率、专科并发症护理干预准确率、护理记录合格率、专科...
王倩李丹张伟玲黄天雯
关键词:PDCA循环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症患者凸凹侧椎旁肌平均肌电比值与Cobb角度相关度的分析研究被引量:15
2007年
目的:对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症(AIS)患者凸凹侧椎旁肌表面肌电比值与相应的Cobb角度进行相关关系分析研究。方法:AIS患者25例,男7例,女18例,年龄11—21岁;所有患者均执行BST实验,采用芬兰ME6000型表面肌电仪记录患者凸、凹侧椎旁肌表面肌电信号时域指标平均肌电值(AEMG),计算凸凹侧AEMG比值,并与相应Cobb角度进行相关分析。结果:AEMG比值与Cobb角度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534,(P<0.01),有显著性意义。结论:AIS患者AEMG比值与Cobb角呈正相关,表明Cobb角度越大,凸凹侧的肌力差异越大,失衡越明显。
许轶王楚怀赖建洋李丹
关键词:表面肌电图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症
风险管理在血液透析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2018年
观察风险管理在血液透析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6年12月-2017年12月在我院进行医治的血液透析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共计74例,依据计算机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即实施常规管理的参照组(n=37),以及实施风险管理的研究组(n=37),比较风险事件发生情况,探讨风险管理在血液透析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的风险事件发生率为2.70%显著低于参照组的24.32%,且最终检验结局P<0.05,具有探讨分析价值。结论:风险管理应用于血液透析护理管理中,可有效规避风险事件的发生,在临床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李丹陈秀珍
关键词:风险管理血液透析
矫形鞋垫用于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体位调整的研究被引量:10
2018年
目的 采用人体扫描仪和足底扫描仪评估矫形鞋垫对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AIS)患者体位调整的影响。 方法 选取AIS患者15例,均采用矫形鞋垫进行干预。采用人体扫描仪和足底扫描仪分别测量AIS患者穿戴矫形鞋垫前、后的骨盆冠状面倾斜度和双侧足底压力分布百分比,重复测量3次,取平均值后进行配对t检验统计分析。 结果 AIS患者穿戴矫形鞋垫前、后骨盆冠状面倾斜度差值为(2.79±1.09)°,穿戴前、后骨盆冠状面倾斜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SI患者穿戴矫形鞋垫前、后双侧足底压力百分比差值为(6.43±3.85)%,穿戴前、后双侧足底压力百分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矫形鞋垫可通过调整体位来改善AIS患者骨盆冠状面的倾斜度和双侧足底压力分布,进而改善AIS患者两侧不对称受力。
赵燕王楚怀李丹韩秀兰王艳君李婷婷
关键词: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足底压力
ICB鞋垫矫治对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患者的治疗作用被引量:16
2014年
目的:研究对慢性下背痛患者施行ICB下肢生物力学调整(矫形鞋垫的配置及使用)后,患者的症状及功能恢复情况,探讨其对下背痛的治疗作用。方法:15例符合要求并接受ICB治疗方案的患者作为观察组,进行下肢生物力学的调整。采用一一对应的方式为观察组15例患者配对,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进行下肢生物力学调整。治疗前、治疗结束时和治疗结束后1、6个月时对所有患者进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Oswestry问卷调查。观察组患者在接受下肢生物力学调整后即时测量上肢负重抬举的力量。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结束时测量的VAS评分及Oswestry积分差异无显著性。观察组1个月后VAS评分降为2.54±0.88,6个月后复测的VAS评分为0.77±0.83,同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Oswestry积分,观察组1个月后和6个月后数据与治疗前、治疗结束时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呈逐步改善趋势。对照组患者在1个月和6个月时以上两项评估分值与治疗结束时的即时结果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并且对照组的两项分值随时间推移呈现反复的趋势。结论:ICB下肢生物力学调整通过改善患者双下肢的受力,为患者提供稳定的身体支撑,对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有疗效。
韩秀兰许轶王楚怀张桂芳李丹
关键词:下肢生物力学疼痛视觉模拟评分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