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卫民
- 作品数:44 被引量:90H指数:5
- 供职机构:孝感市中心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腔镜下甲状腺良性疾病手术治疗的探讨被引量:6
- 2010年
- 目的探讨经胸乳径路腔镜甲状腺良性疾病手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4例应用腔镜行甲状腺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 23例顺利完成腔镜甲状腺手术,1例术中快速冰冻切片为甲状腺乳突状癌,中转开放手术。手术时间45~230min,平均121min。病理检查结果:甲状腺腺瘤2例,结节性甲状腺肿8例,结节性甲状腺肿囊性变13例,甲状腺乳头状癌1例.术后1例声音嘶哑,经治疗后3个月恢复。术中术后无大出血、抽搐、无皮下感染积液、脂肪液化,颈部美容满意率97.3%,一般2.7%,不满意0。结论经胸乳入路腔镜下行甲状腺手术切口远离颈部,胸壁切口微小,颈部无瘢痕,美容效果极佳,疗效可靠。
- 胡超华胡若男魏俊沈雄山李卫民樊立
- 关键词:甲状腺切除术甲状腺疾病
- 胃十二指肠溃疡并发急性出血137例临床分析被引量:1
- 2011年
- 目的总结胃十二指肠溃疡并发急性出血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方式。方法回顾分析2000年1月至2010年1月收治的胃十二指肠溃疡并发急性出血137例的临床资料。结果全部病例均经胃镜、钡餐、手术及术后病理检查确诊。其中采取非手术治疗78例,手术治疗59例;自动出院9例,死亡5例,治愈123例。结论胃十二指肠溃疡并发急性出血应及早诊断,明确病因和出血部位并采取不同的最合适的治疗方案,从而获得比较理想的治疗效果。
- 张涛沈雄山李卫民樊立胡超华晏华军刘林
- 关键词:消化性溃疡出血
- 十二指肠间质瘤的诊断与外科治疗22例报告
- 2013年
- 目的 探讨十二指肠间质瘤的临床特征、外科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2000~2012年收治的22例十二指肠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肿瘤最常见于十二指肠降部,其次为水平部、球部、升部.临床表现以上消化道出血多见,其次为腹痛、饱胀、贫血.诊断方法的选择为上消化道钡餐造影、胃镜、超声内镜及CT.22例患者均获得手术治疗.术后随访9个月至12年,其中20例获得完整随访,1年、3年生存率分别为100% 和70%.结论 十二指肠间质瘤以恶性者多见,术前诊断主要依据上腹部增强CT、胃肠道钡剂造影、胃镜以及超声内镜检查.手术切除是治疗十二指肠间质瘤有效的方法,应根据十二指肠间质瘤大小和位置采取不同的手术方式.
- 李胜文沈雄山龚光伟李卫民樊立
- 关键词:十二指肠肿瘤胃肠道间质瘤
- 无水酒精局部注射治疗复发性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被引量:2
- 2000年
- 樊立李卫民沈雄山黄正斌胡汉华
- 关键词:甲亢复发无水酒精注射治疗
- 抗菌药物用药时间对结直肠手术患者切口感染的影响被引量:2
- 2015年
- 目的:探讨抗菌药物使用时间对结直肠手术患者切口感染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4月—2014年1月间确诊择期结直肠手术患者200例,分析其围手术期使用抗菌药物的资料(包括用药类型、用药时机、切口感染的发生率),评价抗菌药物使用时间与手术患者切口感染发生的关系。结果:使用头孢类药物的患者(占52.0%)为最多;切口感染者为12例,其中术前0.5~1 h、术后0.5~1 h切口感染的发生率分别为1.4%和3.1%,与术前1~2 d切口感染的发生率13.8%比较,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0.5~1 h予患者使用抗菌药物能明显减少切口感染的发生率,根据手术情况严格把握抗菌药物使用时间,以预防发生切口感染。
- 罗灿沈雄山李卫民邱克
- 关键词:结直肠手术切口感染
- 应用腹腔镜诊治腹部闭合性损伤48例
- 2011年
- 我院自2003年1月至2010年12月开展腹部闭合性损伤腹腔镜手术48例,中转开腹15例,现报告如下。
- 晏华军沈雄山李卫民樊立
- 关键词:腹部闭合性损伤腹腔镜手术诊治中转开腹
- 双管引流在直肠癌前切除保肛术后吻合口漏的治疗分析被引量:4
- 2004年
- 胡超华胡若男李卫民樊立
- 关键词:双管引流直肠癌前切除吻合口漏
- 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的临床应用研究被引量:1
- 2006年
- 目的探讨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术(SLNB)在临床应用中的价值。方法应用亚甲蓝染色法对58例乳腺癌患者先行SLNB,随后行乳腺癌常规外科手术。结果58例患者中前哨淋巴结(SLN)检出率为93.1%,准确率为96.3%,假阴性率为5.71%,假阳性率为0;操作者的学习曲线、患者的年龄、原发肿瘤的部位影响SLN的检出率(P<0.05);肿瘤的大小、病理类型不影响SLN的检出率(P>0.05)。结论乳腺癌SLNB能够准确地预测乳腺癌患者腋窝淋巴结(ALN)的转移情况。
- 熊杰胡勇军沈雄山李卫民黄正斌樊立陈纲琳
- 关键词: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组织检查
- 胆道感染240例胆汁细菌培养结果及药敏分析被引量:14
- 2009年
- 目的了解引起胆道感染的主要病原菌及其对药物的耐药性。方法对我院自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收治的240例胆道感染病人术中取胆汁进行细菌培养及药敏分析。结果240份胆汁标本中130份培养阳性,培养阳性率为54.2%。共分离出细菌150株,其中革兰阴性杆菌95株,革兰阳性球菌55株。引起胆道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依次为铜绿假单胞菌(26.7%)、大肠埃希菌(18.7%)、肠球菌(14.6%)和克雷伯菌(10.0%)。药敏结果显示,革兰阴性杆菌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头孢吡肟及阿米卡星(丁胺卡那霉素)耐药率较低;革兰阳性球菌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阿米卡星及头孢哌酮耐药率较低。结论胆道感染仍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其中铜绿假单胞菌位居首位;阿米卡星可作为治疗胆道感染的首选用药之一。
- 晏华军熊杰沈雄山刘东华李卫民樊立
- 关键词:胆道细菌感染微生物敏感试验
- 创伤性肝破裂的外科治疗体会
- 2006年
- 目的探讨创伤性肝破裂院内救治的最佳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43例创伤性肝破裂的临床资料。结果2例行非手术治疗,41例手术治疗,治愈36例。术后并发切口感染者3例,胆漏1例,膈下感染1例,死亡7例,死亡率为16.3%,主要死因为失血性休克。结论手术是治疗创伤性肝破裂的主要方法,术中选择正确的手术方式是提高创伤性肝破裂疗效的关键。
- 龚光伟沈世强涂友明胡汉华李卫民樊立
- 关键词:创伤外科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