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文章

作品数:23 被引量:96H指数:6
供职机构: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四川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四川省卫生厅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2篇医药卫生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6篇起搏
  • 4篇动脉
  • 4篇心肌
  • 4篇心脏
  • 4篇血分
  • 4篇血管
  • 4篇射血分数
  • 4篇内皮
  • 3篇心肌病
  • 3篇心尖
  • 3篇心尖部
  • 3篇心尖部起搏
  • 3篇心脏起搏
  • 3篇心脏起搏器
  • 3篇血清
  • 3篇血清胱抑素
  • 3篇氧化应激
  • 3篇抑素
  • 3篇右室
  • 3篇右室心尖部

机构

  • 22篇成都医学院第...

作者

  • 22篇李文章
  • 18篇王秋林
  • 16篇周鹏
  • 14篇杨震
  • 12篇蒲静
  • 12篇蔡国才
  • 11篇蒋利成
  • 10篇梁登攀
  • 9篇王沛坚
  • 8篇李璐
  • 5篇王丹
  • 4篇胡军
  • 3篇吴奇
  • 2篇王芳
  • 2篇蒲春华
  • 2篇张黎黎
  • 1篇杨柳
  • 1篇侯霁芯
  • 1篇刘爱东
  • 1篇杨艳秋

传媒

  • 3篇实用医学杂志
  • 3篇成都医学院学...
  • 2篇岭南心血管病...
  • 2篇中国病理生理...
  • 2篇现代生物医学...
  • 1篇首都医药
  • 1篇山东医药
  • 1篇心脏杂志
  • 1篇中国高等医学...
  • 1篇中国误诊学杂...
  • 1篇中国心血管病...
  • 1篇西部医学
  • 1篇中国循证心血...
  • 1篇心电图杂志(...
  • 1篇当代医药论丛

年份

  • 2篇2021
  • 2篇2020
  • 3篇2019
  • 2篇2018
  • 2篇2016
  • 3篇2015
  • 4篇2013
  • 2篇2012
  • 2篇2011
2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益心舒胶囊治疗扩张型心肌病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疗效观察被引量:6
2013年
目的评价益心舒胶囊治疗扩张型心肌病并慢性心力衰竭(DCM-CHF)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DCM-CHF患者随机分为益心舒胶囊治疗组(A组,60例)和对照组(B组,60例),两组均采用标准的抗慢性心力衰竭药物治疗,包括利尿剂、洋地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和血管紧张素II受体阻滞剂(ARB)、β受体阻滞剂及抗血小板聚集药等基础治疗。A组患者在标准的抗慢性心力衰竭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益心舒胶囊(1.2g,每日3次口服)。对患者治疗前及治疗3月后进行心功能分级评定,采用6min步行距离评估患者的活动能力、利用心脏超声评价心脏射血分数、对患者进行生活质量评分,并对患者因心衰急性加重而住院治疗的入院率进行比较。结果经3月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无统计学差异,但治疗组患者略高于对照组(81%vs 75.4%,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心功能、活动能力、生活质量评分、心脏射血分数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但加用益心舒胶囊治疗组患者的6min步行距离(530.6±105.8 vs 487.5±110.6,P<0.05)及生活质量评分(11.5±12.4vs 21.5±12.4,P<0.05)明显优于对照组,加用益心舒胶囊治疗组患者因心衰而住院的比率低于对照组(6.9%vs 14%,P<0.05)。两组安全性指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在标准的抗慢性心力衰竭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益心舒胶囊有助于改善扩张型心肌病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活动能力,提高生活质量。
王秋林周鹏朱燕梅蔡国才蒋利成李文章梁登攀蒲静吴奇
关键词:益心舒胶囊扩张型心肌病慢性心力衰竭
心脏起搏器并发症50例分析
2012年
目的探讨植入心脏起搏器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及处理措施。方法对50例植入或更换起搏器出现并发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囊袋血肿10例,电极脱位8例,心室纤颤6例,切口和(或)囊袋感染6例,阈值一过性升高5例。感知不良5例,气胸3例,心室电极误人冠状静脉窦2例。脑栓塞2例,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2例,心包填塞1例。结论应加强对植入起搏器常见并发症的认识,严格术中规范操作,加强术后随访,尽可能将并发症降到最低。
蔡国才周鹏王秋林李璐李文章杨震蒲静蒋利成
关键词:心脏起搏器
绿原酸改善db/db小鼠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的作用初探被引量:7
2019年
目的:探讨绿原酸(CGA)对肥胖型2型糖尿病小鼠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的作用并初步分析相关的机制。方法:雄性db/db小鼠12只,随机分对照组和CGA组,每组6只。CGA组以含0.02%CGA的饲料喂养,对照组给予普通饲料喂养,干预时间为12周。每周测空腹血糖、体重和鼠尾血压。实验结束后取血分离血浆,采用ELISA法测血红素氧合酶1(HO-1)、过氧化氢酶(CAT)、醌NAD(P)H脱氢酶1(NQO1)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1(GPx-1)的水平。取胸主动脉以DHE和DAF-2 DA染色观察血管内膜超氧阴离子和一氧化氮(NO)水平,以Wire Myograph System观察胸主动脉张力,Western blot观察血管组织中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PPARα)、磷酸化AMP活化蛋白激酶(p-AMPK)、磷酸化内皮型NO合酶(p-eNOS)、P22^(phox )和P47^(phox)的蛋白水平。结果:膳食CGA可显著降低小鼠的空腹血糖和体重,增加血浆中HO-1、CAT、NQO1和GPx-1水平,减少血管内皮超氧阴离子的水平,增加NO水平,改善小鼠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P<0.01)。Western blot结果发现CGA可显著上调血管组织中PPARα、Nrf2、p-AMPK和p-eNOS的蛋白水平,降低P22^(phox )和P47^(phox)的水平(P<0.01)。结论:膳食CGA显著改善db/db小鼠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这可能与其上调PPARα、Nrf2和AMPK等抗氧化应激分子,降低氧化应激水平,促进eNOS磷酸化有关,但确切机制尚需进一步研究。
杨艳秋刘森王丹刘家欣李文章王沛坚
关键词:糖尿病内皮功能障碍绿原酸氧化应激
424例永久心脏起搏器治疗患者并发症回顾性分析被引量:10
2011年
目的探讨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处理方法及其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1年1月~2011年6月424例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发生起搏器并发症41例(9.7%)。其中,术中气胸5例,误穿锁骨下动脉10例,术后起搏器囊袋血肿18例,起搏器囊袋破溃1例,电极移位2例,导线断裂1例,起搏综合征3例,起搏器介导的心动过速1例。结论起搏器术后并发症是影响疗效的主要问题,加强术前预防、术中规范操作、术后观察随访,可将并发症减少到最低限度,使之发挥最佳治疗效益。
王秋林周鹏蔡国才蒋利成李文章杨震李璐蒲静
关键词:心脏起搏器并发症
PPARγ激动剂通过上调解偶联蛋白2抑制高糖介导的内皮细胞活性氧生成被引量:6
2015年
目的:探讨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受体γ(PPARγ)对高糖介导的血管内皮细胞活性氧(ROS)生成的影响及机制。方法: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以高糖(33 mmol/L D-葡萄糖)培养基培养,并以低糖培养基(5.5 mmol/L D-葡萄糖)作为对照。分别利用超氧阴离子和一氧化氮(NO)的荧光探针观察PPARγ激动剂比格列酮对高糖环境下内皮细胞超氧阴离子和NO水平的影响,以Western blotting法观察解偶联蛋白2(UCP2)的表达。结果:PPARγ激动剂比格列酮可显著抑制高糖介导的ROS生成,并可防止高糖介导的内皮细胞NO水平的下降,而上述作用可被PPARγ的阻断剂GW9662所阻断。PPARγ激动剂可上调内皮细胞UCP2的表达,而通过genipin抑制UCP2可显著减弱PPARγ激动剂的作用。结论:激活PPARγ可显著抑制高糖介导的ROS的生成,而该作用可能与其上调UCP2的表达有关。
王沛坚王秋林杨震王芳蒲春华李文章梁登攀周鹏
关键词:解偶联蛋白2内皮细胞
起搏依赖患者长期右心室尖起搏致起搏诱导性心肌病临床分析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评估长期右室心尖部起搏致起搏依赖患者起搏诱导性心肌病(PiCMP)的临床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近10年来本院右室心尖部起搏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标准为持续2年以上右室心尖部起搏依赖的患者,起搏器植入时无结构性心脏病。起搏诱导性心肌病定义为:左室射血分数(LVEF)≤45%,右室起搏时心脏运动障碍,不伴其他已知原因的心肌病。所有患者均行心脏超声检查,完成6分钟步行试验、测量血浆脑钠尿肽(BNP)水平,并让患者填写明尼苏达心功能不全生存质量调查表对患者生活质量进行评分。结果:门诊患者中有55例符合纳入标准,诊断为PiCMP 8例。超声心动图显示与正常心功能患者相比,PiCMP患者存在明显的左室重构[LVEF:(41±4)%vs.(62±6)%,P<0.05;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55±3)mm vs.(45±4)mm,P<0.05],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右室起搏时间、左右心室间传导延迟、QRS时限以及动脉血压均无显著差异。PiCMP患者运动能力、生活质量评分以及血浆BNP水平明显差于非PiCMP患者。结论:长期右心室尖起搏致PiCMP的发病率不高,但会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其形成与长期右心室尖起搏引起左室重构有密切。
王秋林周鹏蔡国才蒋利成李文章蒲静梁登攀
关键词:右室心尖部起搏左室射血分数左室舒张末期内径
心脏起搏器并发症45例分析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探讨置入心脏起搏器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及处理措施。方法对45例置入或更换起搏器出现并发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发生囊袋血肿11例,电极脱位4例,心室颤动2例,切口和(或)囊袋感染7例,阈值一过性升高5例,感知不良5例,气胸4例,心室电极误入冠状静脉窦2例,脑栓塞2例,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2例,心包填塞1例。结论应加强对置入起搏器常见并发症的认识,严格术中规范操作,加强术后随访,尽可能将并发症降到最低。
蔡国才周鹏王秋林李璐李文章杨震蒲静蒋利成
关键词:起搏器并发症
稳定性冠心病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亚型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被引量:3
2018年
目的通过三色流式细胞术分析稳定性冠心病(stable coronary artery disease,SCAD)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亚型分布特征,并分析影响其亚型分布的因素。方法观察纳入162例住院行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患者,根据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心电图及CAG诊断SCAD患者(SCAD组)96例,非冠心病患者(对照组)66例。均于清晨空腹抽取患者外周静脉血,行三色流式细胞术分析单核细胞亚型,分为经典型单核细胞(classical monocytes,CMs;CD14++CD16-)、中间型单核细胞(intermediatemonocytes,IMs;CD14++CD16+)、非经典型单核细胞(nonclassical monocytes,NCMs;CD14+CD16++),记录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IMs比例SCAD组(9.42±3.32)显著高于对照组(7.62±2.01)(P <0.01),CMs和NCMs两型比例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IMs与SCAD独立相关(OR=0.396,95%CI:0.186~0.857,P <0.05);相关性分析提示,IMs与高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呈正相关(r=0.859,P <0.01)。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显示,IMs预测SCAD的最佳界值为8.68%,敏感度0.625,特异度0.955。结论外周血IMs比例与SCAD密切相关,可望成为稳定性冠心病的预测指标,这可能与hs-CRP等炎症因子水平有关。
刘森王丹万进东侯霁芯刘家欣冉飞李文章王沛坚
关键词:单核细胞稳定性冠心病流式细胞术高敏C反应蛋白
替米沙坦减轻DOCA-盐型高血压大鼠氧化应激改善血管内皮功能研究被引量:8
2015年
目的探讨替米沙坦对DOCA-盐型高血压大鼠氧化应激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以SD大鼠复制DOCA-盐型高血压大鼠模型,设假手术组(6只),DOCA-盐型组(DOCA-模型组,6只);替米沙坦干预组(DOCA-替米沙坦组,6只),氨氯地平对照组(DOCA-氨氯地平组,6只)。造模成功后,DOCA-替米沙坦组大鼠给予灌服替米沙坦10mg/(kg·d),DOCA-氨氯地平组给予灌服氨氯地平5mg/(kg·d),假手术组和DOCA-模型组给予灌服等体积的生理盐水,干预时间为1月;每周测鼠尾血压,实验结束后测血清中SOD、MDA水平;分离肠系膜动脉观察各组大鼠血管功能(包括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及非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结果替米沙坦与氨氯地平均可显著降低DOCA-盐型大鼠的血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OCA-替米沙坦组大鼠血浆MDA水平显著低于DOCA-模型组及DOCA-氨氯地平组,SOD水平显著高于DOCA-模型组及DOCA-氨氯地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替米沙坦可显著改善DOCA-盐型大鼠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DOCA-氨氯地平组与DOCA-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米沙坦不但可显著降低DOCA-盐型大鼠的血压,还可显著降低其氧化应激水平,改善血管内皮功能,但相关机制有待进一步探究。
张黎黎刘爱东蒲春华王芳周鹏李文章杨震
关键词:替米沙坦高血压血管内皮功能氧化应激
老龄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和体位性低血压的相关性
2020年
目的 对老龄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和体位性低血压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方法 选取180例老龄高血压患者,对其数据资料进行分析,分析血压变异性与体位性低血压之间的关系.结果 ①第3三分位患者年龄、收缩压、饮酒高于第1三分位;第3三分位患者收缩压高于第2三分位(P<0.05);其他数据比较无差异(P>0.05).②第3三分位收缩压、舒张压与体位性低血压检出率均高于第1与第2三分位患者(P<0.05).③与第1三分位比较,第3三分位是体位性低血压的危险因素;模型2在模型1的基础上校正年龄、性别,第3三分位为体位性低血压的危险因素;模型3在模型2的基础上校正收缩压、BMI、饮酒等,第3三分位是体位性低血压的阴险因素.结论 老老龄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与体位性低血压有着很大的相关性.
李文章王秋林吴奇冯凯歌杨怡王丹王沛坚
关键词:血压变异性体位性低血压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