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梦珂

作品数:3 被引量:43H指数:3
供职机构:清华大学土木水利学院土木工程系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霍英东教育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建筑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建筑科学

主题

  • 2篇抗震
  • 2篇高层建筑
  • 2篇超高层
  • 2篇超高层建筑
  • 1篇弹塑性
  • 1篇弹塑性时程
  • 1篇弹塑性时程分...
  • 1篇滞回
  • 1篇滞回耗能
  • 1篇上海中心大厦
  • 1篇时程
  • 1篇时程分析
  • 1篇数值模拟
  • 1篇筒结构
  • 1篇结构抗震
  • 1篇结构抗震分析
  • 1篇抗震分析
  • 1篇抗震设计
  • 1篇框架-核心筒...
  • 1篇混凝

机构

  • 3篇清华大学
  • 2篇北京交通大学

作者

  • 3篇叶列平
  • 3篇卢啸
  • 3篇陆新征
  • 3篇李梦珂
  • 1篇马晓伟

传媒

  • 2篇建筑结构学报
  • 1篇工程力学

年份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中美高层钢筋混凝土框架-核心筒结构抗震设计对比被引量:14
2015年
为综合对比中美抗震设计规范体系的总体效果,根据美国太平洋地震工程研究中心(PEER)给出的典型高层钢筋混凝土框架-核心筒结构案例的设计结果,采用中国规范对其进行了对比设计研究,详细分析了按照中、美规范设计得到的结构构件尺寸、动力特性、设计地震作用和材料用量。并建立了中美两个结构的弹塑性有限元模型,初步研究了二者的抗震性能。通过研究发现,中美抗震设计方法存在较大差异。该研究中,在相同地震危险性情况下,我国规范反应谱的设计地震作用较大,并且我国规范对结构层间位移角的限制比较严格,二者使得按照中国规范设计的结构其设计地震作用以及材料用量均显著高于美方设计结果。但中美设计方案在不同强度地震作用下的抗震性能基本相当。该文对比结果可供我国高层建筑抗震设计研究参考。
李梦珂卢啸陆新征叶列平
关键词:抗震设计数值模拟
上海中心大厦结构抗震分析简化模型及地震耗能分析被引量:15
2013年
以结构高度为632 m的上海中心大厦结构为工程背景,建立其二维非线性简化分析模型,提出主要构件的简化分析方法,并与上海中心大厦结构精细有限元分析模型的模态、静力和弹塑性时程分析结果进行比较,对简化分析模型的准确性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建立的简化分析模型能较好地反映上海中心大厦的基本动力特性,近似反映结构的地震响应。以FEMA P695推荐的22组远场地震动记录为基本输入,基于简化模型的弹塑性时程分析结果,分析不同地震强度下上海中心大厦结构不同构件对塑性滞回耗能的贡献及其总耗能沿高度的分布。分析表明:由于高阶振型影响显著,上海中心大厦结构的总塑性耗能主要集中在结构上部的4个区段,且伸臂桁架是主要的塑性耗能构件。本研究可为进一步完善超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理论提供参考。
陆新征卢啸李梦珂叶列平马晓伟
关键词:超高层建筑结构简化模型滞回耗能
适用于超高层建筑的改进地震动强度指标被引量:14
2014年
地震动强度指标选取是基于性能抗震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地震动强度指标是联系结构地震响应和地震动记录的关键参数。合理的地震动强度指标可以使结构地震响应预测结果更加准确。为此,以超高层建筑结构为基本研究对象,考虑超高层建筑结构地震响应中高阶振型参与显著的特点,并考虑地震动强度指标表达形式的简便性,提出了适合于超高层建筑结构抗震分析用的地震动强度指标,利用大量的时程分析给出了振型参与数量的取值方法;基于2个超高层建筑结构的倒塌分析实例,比较了建议的地震动强度指标和部分现有地震动强度指标对超高层建筑结构的适用性。分析表明:与已有的地震动强度指标相比,采用建议的地震动强度指标表征结构临界倒塌的地震动强度时,其变异系数最小,能较好地反映超高层建筑结构中高阶振型的影响,对超高层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具有较好的适用性。
卢啸陆新征叶列平李梦珂
关键词:超高层建筑弹塑性时程分析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