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武铭
- 作品数:28 被引量:119H指数:6
- 供职机构: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电子电信更多>>
-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面动脉的解剖学研究被引量:23
- 2008年
- 目的利用16排螺旋CT血管造影技术(CTA)对面动脉进行解剖学研究。方法挑选已行CTA检查并无血管及其他病变的病例共45例,采用荷兰PHILIPS公司Brilliance16排螺旋CT,经肘静脉注入欧乃派克350mgI/ml,后处理技术主要采用MIP及VolumeRender(VR),按左右面动脉分别进行统计。结果左侧面动脉:45例中有44例(97.8%)起自颈外动脉,距离颈动脉分叉处4.50 ̄47.90mm,平均(18.77±8.98)mm;1例(2.2%)起自颈总动脉。右侧面动脉:45例(100%)均起自颈外动脉,距离颈动脉分叉处6.80 ̄39.70mm,平均(19.23±8.25)mm。双侧面动脉均以独立起于颈外动脉多见,其次为舌、面动脉共干起于颈外动脉,左侧面动脉中颏下动脉与面动脉共干以及甲、舌、面动脉共干各1例。左侧面动脉干管径1.40 ̄4.70mm,平均(2.83±0.77)mm;右侧面动脉干管径1.60 ̄4.30mm,平均(2.81±0.79)mm。左侧面动脉终止于口角以下12例(26.67%),口角至鼻翼之间7例(15.56%),鼻翼以上26例(57.77%)。右侧面动脉终止于口角以下7例(15.56%),口角至鼻翼之间12例(26.67%),鼻翼以上26例(57.77%)。双侧面动脉均以穿过下颌下腺实质多见(左侧23例、右侧24例),其次为下颌下腺深面走行(左侧11例、右侧9例)。结论16排螺旋CTA可以无创性术前评价面动脉,借助功能强大的后处理功能,可以清晰显示双侧面动脉的起源、走行、分布及中止部位,为临床医师提供详细的资料,有利于整形外科的皮瓣设计和显微血管外科手术的术前评价。
- 江桂华颜剑豪林楚岚黄娟文华李武铭
- 关键词: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技术
- 腮腺皮脂腺癌一例被引量:1
- 2008年
- 患者女,64岁。4个月前发现左侧上颈部肿块,局部无红、肿、热、痛,无其他不适。体查:左耳垂下可扪及4cm×4cm大小的肿块,皮肤无溃烂,无色素沉着,质硬,活动度差,无明显压痛。临床拟鼻咽癌左侧颈部淋巴结转移收入院。
- 林楚岚江桂华钟碧玲李武铭
- 关键词:颈部淋巴结转移色素沉着活动度鼻咽癌
- 胰腺导管腺癌和肿块型胰腺炎CT对比分析
- 2012年
- 目的探讨胰腺导管腺癌和肿块型胰腺炎的CT特征。方法选取2009年5月~2011年5月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胰腺导管腺癌的患者22例和肿块型胰腺炎的患者24例,对其CT诊断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肿块型胰腺炎与胰腺导管癌比较,CT征象中沿主胰管走向分布钙化灶(40.0%、0%)、肝转移(0%、25.0%)、腹部淋巴结肿大(0%、33.3%)、胰周大血管包埋包绕侵袭(0%、50.0%)、腹膜后直接侵犯(0%、50.0%)、胆管与胰管均扩张(13.6%、41.7%)、胆总管下段扩张呈现出突然狭窄截断(18.2%、75.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胰腺导管腺癌和肿块型胰腺炎的CT征象合其临床表现、病史及实验室检查等,能进行准确、有效地诊断与鉴别诊断,但CT表现无异常的患者不能完全排除存在胰腺癌的可能,需要进一步结合临床确诊。
- 梁联保文华李武铭李黎明詹文峰
- 关键词:胰腺导管腺癌肿块型胰腺炎
- 多层螺旋CT灌注技术在甲状腺病变中的应用被引量:11
- 2009年
-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灌注技术及其对甲状腺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16层螺旋CT(PhilipsBrilliance16),先行常规平扫,后行灌注成像。原始数据传到工作站(Extended Brilliance TM Workspace3.0.1.3200)。按照病理结果分成正常甲状腺组(18例)、良性病变组(甲状腺腺瘤25例,结节性甲状腺肿51例)以及恶性病变组(甲状腺癌28例),分别测量并记录不同组织的血流量(BF)、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T)和强化峰值的平均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正常甲状腺组、良性病变组、恶性病变组3组间比较BF值差异有显著性(P<0.001),BV、MTT值则差异无显著性(P=0.586,0.104)。各组BF值两两比较,正常甲状腺组与良、恶性病变组BF值差异有显著性(P=0.000,0.001),良、恶性病变组差异无显著性(P=1.000)。正常甲状腺组与良性病变组差异无显著性(P=0.341)。结论:多层螺旋CT灌注技术方便,可行,无创。正常甲状腺与良、恶性肿瘤的BF值差异有显著性。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方法对甲状腺病变的良、恶性判断有一定诊断价值。
- 颜剑豪江桂华黄娟郑丽吟文华李武铭
- 关键词:甲状腺疾病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灌注
- 3D-STIR序列增强扫描在臂丛节后神经成像的应用研究
- 目的 探讨磁共振3D-STIR序列增强扫描在臂丛节后神经成像的可行性及应用价值方法 对30例志愿者和10例臂丛神经病变患者行2D-STIR,DWIBS序列冠状位及轴位扫描,然后注入增强造影剂,行3D-STIR增强序列扫描...
- 李武铭文华
- 关键词:臂丛神经磁共振成像
- 显微线圈在眼部MRI扫描技术中的应用被引量:3
- 2014年
- 目的探讨显微线圈在眼部MRI的扫描技术的初步应用,对比优化后的快速梯度回波(FFE)、单次激发快速自旋回波(SSH-TSE)序列对眼部精细解剖的显示情况。方法利用1.5双梯度磁共振扫描仪(Phlips Achiave)、接收线圈为显微线圈(直径为47 mm)、采集序列为优化过的FFE、SSH-TSE序列对眼部进行两次定位技术,多方位成像技术,多序列参数扫描成像,对35例患者进行眼部MRI扫描。结果显微线圈对眼部细微结构辨别具有明显的优势;两次定位技术可以更准确地定位和节省扫描时间;优化过的FFE、SSH-TSE序列进行多方位成像可以提供更多定位定性的诊断信息。结论显微线圈在使用优化后的FFE及SSH-TSE序列能较好地克服运动伪影的影响,获得高空间分辨力的优质图像。高分辨MRI显微线圈成像技术的应用,能提高识别眼部精细结构的能力。
- 文华李黎明刘金武梁联保李武铭
-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眼眶
- 脑发育性静脉异常磁共振成像特征分析
- 2016年
- 目的:评估脑发育性静脉异常(DVAs)的磁共振成像(MRI)形态特征,分析可能影响DVAs在MRI上显示的因素。方法:回顾分析53例DVAs患者的MRI图像。评估DVAs位置、数量、引流静脉直径以及伴随的脑实质异常信号或病变,并评估MRI各序列上DVAs的显示效果。结果:本组DVAs发病率为2.5%。共观察到58个DVAs。48例为单发DVAs,5例多发(均为2个)。45例位于幕上,13例位于幕下。结论:DVAs多为单发,好发于幕上,最常见于额叶。引流静脉直径越大越容易在平扫MRI序列上显示,而细小的DVAs即使在增强MRI上,若不仔细研判亦容易被遗漏。
- 黄娟詹文峰曾少庆刘金武李武铭
-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引流静脉脑血管畸形
- 腮腺肿瘤的CT诊断价值被引量:3
- 2012年
- 目的提高对腮腺肿瘤的CT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65例腮腺肿瘤的CT表现和病理结果。结果混合瘤37例,乳头状囊腺瘤15例,管状腺瘤1例,基底细胞腺瘤2例,嗜酸细胞腺瘤1例,淋巴上皮囊肿2例,脂肪瘤2例,癌5例。混合瘤平扫多数为低密度或等密度,增强后轻中度强化或明显强化,行多期增强扫描病例表现为渐进性的强化;乳头状囊腺瘤平扫呈略低密度或等密度,增强后强化较为显著,行多期增强扫描病例无渐进性强化;管状腺瘤平扫可见囊变区,增强后实性部分及囊壁明显强化;基底细胞腺瘤平扫呈等密度不易发现,增强后呈明显不均匀强化;嗜酸性细胞腺瘤平扫为稍高密度,周围脂肪间隙略模糊,增强后呈环形强化;淋巴上皮囊肿平扫成囊样低密度,增强后囊壁强化明显,较为均匀;脂肪瘤平扫呈典型的脂肪密度,增强后无明显强化;腮腺癌平扫呈等密度,增强后明显不均匀强化,3例颈部可见肿大淋巴结。良性肿瘤包膜一般较完整,与正常腮腺组织分界清,恶性肿瘤侵犯周围组织,并可有相应区域淋巴结肿大。结论 CT可清楚显示腮腺区肿瘤的存在及定位,一定程度上可鉴别良恶性肿瘤,增强扫描有助于鉴别诊断。
- 文华李黎明李武铭颜剑豪黄海玲
- 关键词:腮腺肿瘤
- 基于mDixon方法快速量化非酒精性脂肪肝脂肪含量的研究被引量:14
- 2015年
- [目的]利用氢质子磁共振波谱(1H-MRS)作为参考标准,评价mDixon方法在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患者量化肝脏脂肪含量的可行性及准确性.[方法]选取70名NAFLD患者在1.5 T磁共振扫描仪行肝脏mDixon容积扫描和1H-MRS采集.1H-MRS扫描采用单体素点分辨波谱分析法,记录亚甲基峰(1.3 ppm)和水峰(4.7 ppm)下面积,计算脂肪分数.mDixon扫描得到的水相及脂相分别传输至Image J图像处理软件进行后处理,测量肝脏脂肪分数.[结果]采用Image J软件在mDixon图像测量得到的肝脏脂肪分数平均为(16.9±8.7)%(范围为6.6%~37.0%).用1H-MRS测量得到的肝脏脂肪分数平均为(16.0±8.8)%,(范围为5.7% ~ 41.4%).Pearson相关系数为0.920(P< 0.0001).用Bland-Ahman方法,95.8%数据点都在95%一致性范围内.[结论]经Image J软件简单处理mDixon方法获得的图像能快速、准确量化NAFLD患者肝脏脂肪含量.
- 林楚岚江桂华陈楚庄李武铭刘金武颜剑豪肖毅全显跃
- 关键词:非酒精性脂肪肝脂肪含量磁共振成像
- 屏气与呼吸触发氢质子磁共振波谱量化肝脏脂肪含量的比较被引量:1
- 2015年
- 目的:比较多次屏气与呼吸触发氢质子磁共振波谱(hydrogen 1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1H-MRS)对肝脏脂肪含量量化的一致性和相关性。方法 :60例受试者使用1.5 T磁共振扫描仪在肝脏Ⅶ段分别行多次屏气和呼吸触发1H-MRS采集。分别记录波谱曲线中亚甲基峰和水峰下面积,计算脂肪分数。计算两者的Pearson相关系数、Bland-Altman 95%一致性界限和一致性相关系数。结果:多次屏气和呼吸触发1H-MRS得到的平均肝脏脂肪含量分别为(8.6±8.7)%和(9.4±9.3)%,两者高度相关(r=0.973,P<0.0001;一致性相关系数为0.95)。用Bland-Altman方法 ,91.7%点都在95%一致性界限内。结论 :多次屏气与呼吸触发1H-MRS均能用于量化肝脏脂肪含量。这两种方法高度相关且一致性良好。
- 林楚岚江桂华刘金武李武铭颜剑豪梁联保全显跃
- 关键词:磁共振波谱非酒精性脂肪肝屏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