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湘梅

作品数:34 被引量:306H指数:13
供职机构:湖北经济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经济管理建筑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8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2篇环境科学与工...
  • 8篇经济管理
  • 2篇建筑科学
  • 1篇生物学
  • 1篇天文地球
  • 1篇水利工程
  • 1篇农业科学
  • 1篇理学

主题

  • 9篇城市
  • 7篇生态足迹
  • 6篇城市生态
  • 5篇生态系统
  • 5篇环境评价
  • 4篇战略环境评价
  • 4篇城市生态系统
  • 3篇战略环境
  • 3篇碳排放
  • 3篇偏最小二乘
  • 3篇偏最小二乘法
  • 3篇网络
  • 3篇可持续发展
  • 3篇集对分析
  • 2篇动力学
  • 2篇动态模型
  • 2篇信息熵
  • 2篇支持向量
  • 2篇支持向量机
  • 2篇神经网

机构

  • 27篇华中科技大学
  • 7篇湖北经济学院
  • 3篇西南交通大学
  • 1篇贵州大学
  • 1篇武汉职业技术...
  • 1篇重庆大学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中国环境监测...

作者

  • 32篇李湘梅
  • 19篇周敬宣
  • 7篇肖人彬
  • 3篇陈雷
  • 2篇罗璐琴
  • 2篇付永胜
  • 2篇王茜茜
  • 2篇尤艳丽
  • 2篇胡霞
  • 2篇宇鹏
  • 2篇李勇
  • 1篇陈亚平
  • 1篇李秀
  • 1篇段小芳
  • 1篇余子成
  • 1篇傅强
  • 1篇袁松虎
  • 1篇曾宇
  • 1篇徐煜辉
  • 1篇鲁群

传媒

  • 4篇长江流域资源...
  • 3篇资源科学
  • 2篇生态学报
  • 2篇湖北农业科学
  • 2篇环境科学与技...
  • 2篇生态经济
  • 1篇工业安全与环...
  • 1篇环境工程
  • 1篇环境科学学报
  • 1篇经济评论
  • 1篇西南交通大学...
  • 1篇中国给水排水
  • 1篇环境化学
  • 1篇山东农业大学...
  • 1篇环境技术
  • 1篇生态环境
  • 1篇生态与农村环...
  • 1篇国际城市规划
  • 1篇生态环境学报
  • 1篇第二届全国规...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16
  • 1篇2015
  • 7篇2014
  • 3篇2011
  • 1篇2010
  • 3篇2009
  • 3篇2008
  • 8篇2007
  • 2篇2005
  • 1篇2004
  • 1篇2003
3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真空排水系统真空罐排放的关键技术与设计被引量:11
2009年
简述了真空排水系统真空罐排放的应用现状和技术差异,重点介绍了单真空罐带负压排放方案的设计要点,详述了排污泵参数的确定方法和平衡管的作用。通过试验证实了该方案的可行性,并对系统的改进和优化提出了建议。
李湘梅周敬宣李旻余子成
关键词:真空排水系统排污泵气蚀余量
城市生态环境演变趋势的集对分析预测研究——以武汉市为例被引量:13
2007年
自然生态环境是城市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生态足迹作为生态环境承载状态测度的指标,受到社会、经济、人口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表现出时空动态性和不确定性等特征,集对分析(SPA)为不确定性问题的建模提出一条新的思路。在对1988—2004年武汉市生态足迹及其社会经济影响因子时间序列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构建的集对分析动态模型,对武汉市2005—2020年总生态足迹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研究结果表明,2005—2020年总生态足迹将由1810.925万hm2增长到2873.857万hm2,呈现出低于GDP和生态效率增长速率的趋势,但生态环境将进一步恶化,对此就武汉市生态系统的发展提出了对策与建议。最后,指出SPA动态模型为城市生态系统预测研究提供了一种可行的解决方案。
李湘梅周敬宣陈雷罗露琴
关键词:城市生态环境生态足迹集对分析动态模型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城市生态足迹动态化评价被引量:11
2007年
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已造成资源消退和环境恶化等严重问题。为使可持续发展成为现实,如何有效地预测并评价自然资本利用状态的发展趋势,是区域总体规划和生态规划的重要议题。城市生态系统是由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生态因子和社会经济因子组成的复杂系统,支持向量机(SVM)为未知复杂系统的建模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运用SVM算法,就武汉市总体规划期间(2005年-2020年)总生态足迹动态发展趋势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2020年,武汉市总生态足迹将达到2837.40×10^4hm^2,是2004年的1.5倍。总体规划中经济增长速度放慢的情况下,区域环境负荷增长趋势有增无减。在分析案例的基础上,论证了SVM在生态与环境领域建模的适用性,并指出了今后研究的方向。
李湘梅周敬宣罗璐琴袁松虎
关键词:支持向量机偏最小二乘法
乡村社区韧性研究综述与应用方向探究被引量:14
2022年
在全球许多乡村都出现人口减少、传统产业衰落并伴随社会经济发展衰退的背景下,关注乡村社区如何应对外部变化的韧性问题成为国际乡村研究的新热点。不过,乡村社区韧性的国内研究并不多,对其在乡村发展领域应用的关注也较少。为此本文对该概念相关文献进行综述,旨在深入理解乡村社区韧性,探究其可能为我国乡村振兴带来的新思路。笔者首先介绍韧性的定义及其在自然、社会学科体系中的发展演变;其次阐述乡村社区韧性的定义及其理论演进,并介绍其在乡村应对灾害、社会经济衰退等方面的应用实践案例;最后分析其在乡村振兴中可能的应用方向,包括:促进农民发挥乡村振兴主体作用,为乡村振兴科学规划提供依据以及推进后疫情时代乡村社区发展。
董晓婉徐煜辉李湘梅
基于BP神经网络的城市总生态足迹预测研究——以武汉市为例被引量:28
2007年
鉴于BP网络在处理非线性复杂系统的优势,以武汉市为研究对象,构建一个10-4-1结构的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将1978-2002年和2003年的相关数据作为模型的训练和测试样本,以2004年的社会、经济、环境数据作为网络的预测输入,对该年的总生态足迹进行预测。结果表明,BP神经网络预测结果与实际足迹值的相对误差为0.69%,预测精度优于传统的多元回归统计模型。
李湘梅周敬宣
关键词:生态环境BP神经网络生态足迹
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环境评价方法研究
可持续发展理论自上世纪80年代提出以来,日益为人们所认同,成为国家制定宏观经济发展战略的一种选择。战略环境评价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由于在环境与发展综合宏观决策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日益受到各国政府...
李湘梅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战略环境评价城市生态系统协调发展
文献传递网络资源链接
城市环境影响模拟的系统动力学研究被引量:16
2010年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已导致严重的环境问题。对城市环境影响的模拟研究是确定合理的城市发展规模和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的重要依据,以采取措施从源头控制环境质量的恶化。城市环境属于复合多动态系统,传统的一些方法可以实现城市环境影响的模拟预测,但参数调控方面的功能较不完善。文章将基于信息反馈控制理论的系统动力学引入城市环境影响模拟中,构建城市环境、社会、经济之间的系统动力学模型,通过调整环保投入、科技投入、经济增长速率以及单位能耗等系统变量,对武汉市未来发展的主要污染物(SO2、COD)排放量和主要资源消耗量(能源、水)等进行了四种情景动态模拟。结果表明:(1)系统动力学适合于研究复杂系统行为,具有较强的模拟和调控能力,同时可以避免繁琐的计算和信息成本高等缺点;(2)"两型"发展模式(Ⅳ)下的资源消耗量和污染物排放量明显低于其它3种情景,但仍处于较高的水平。武汉市污染物削减、生态环境保护任务依然繁重,开发新的替代能源、提高资源利用率仍是今后工作的重点。
陈书忠周敬宣李湘梅肖人彬
关键词:资源利用环境影响系统动力学
人工神经网络法预测城市用水量被引量:6
2005年
城市用水量的预测结果,对于城市规划、供水系统的管理及改扩建有着重要的意义, 寻求科学合理的预测模型是保障预测结果准确可靠的关键。针对这一问题,利用人工神经网络理论建立了BP(Back-Propagation,反向传播算法)网络预测模型,该模型考虑了反映社会、经济的两个影响因素人口和工业产值对用水量需求的影响,具备系统决策功能。通过实例证明该模型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用水量预测模型。
李勇周敬宣李湘梅
关键词:城市用水量人工神经网络
湖泊底泥中磷形态及分布特征研究被引量:7
2014年
对湖泊底泥磷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沉积物PO3-4含量约为350 mg/kg;有机磷Or-P含量约为226.19 mg/kg,无机磷Fe-P、Ca-P分别为112.23~166.14 mg/kg,115.42~130.11 mg/kg,底泥中各形态磷的平均浓度由高到低顺序为:Or-P>Fe-P>Ca-P>De-P>Ex-P>Oc-P>AI-P;对不同形态磷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TP与IP、Fe-P和Ex-P相关性显著;底泥生物有效磷含量为312.65~410.16 mg/kg;上覆水TP与沉积物TP浓度也存在一定相关性。
鲁群李秀李湘梅
关键词:湖泊底泥磷形态
基于VAR模型的中国能源消费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33
2014年
基于向量自回归(vectorautoregression,VAR)模型分析方法,从能源消费总量、人均GDP、城市化水平和能源强度四个指标出发,分阶段分析了我国1953~2011年间的能源消费碳排放情况。研究表明:能源消费总量和城市化水平是驱动碳排放的核心动力,且两者作用相反。能源消费总量对碳排放起到正向驱动作用,碳排放对其响应与能源强度类似,持久且不稳定,说明中国能源“双控”政策的效果显现仍需很长一段时间,但两者的结构冲击对碳排放贡献大,效果明显。而城市化水平对碳排放有反向驱动作用,其响应可在短期内达到平稳状态,加之其结构冲击对碳排放贡献度可达10%,使之成为未来降低我国碳排放的有力措施。与此同时,把握住人均GDP与碳排放互为Granger因的特殊关系,积极推行绿色GDP,也可有效降低碳排放。
李湘梅姚智爽
关键词:碳排放量VAR模型GRANGER因果关系脉冲响应函数方差分解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