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芝明
- 作品数:17 被引量:40H指数:3
- 供职机构: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文化科学政治法律经济管理更多>>
- “极边”、“次边”与宋朝边疆思想探析被引量:15
- 2010年
- 本文以"极边"、"次边"为切入点,对宋朝的边疆思想进行了探讨。文章认为:"极边"由外边(与域外接壤之州军)和内边(与域外非接壤之州军)组成,北方强调的是对外军事战略功能,体现的是政治边疆;南方强调的是对少数民族的控驭功能,体现的是族群边界即文化边疆。"次边"位于边疆层级结构的第二层,宋人常常将其与表示疆域最外围的词语(极边、沿边、缘边、并边等)连用,地理空间主要集中于北方。宋人对"极边"、"次边"的使用说明边疆思想在宋朝发生了重大变化,表现在边疆(界)意识凸显、边疆空间的扩展以及对边疆认识的细化。
- 杜芝明黎小龙
- 关键词:极边边疆思想
- 唐宋“四夷”体系下的“西南蕃”被引量:2
- 2014年
- "西南蕃"在唐宋"四夷"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西南蕃"是伴随着"蕃"作为各少数民族总称谓的出现而出现;史家将"西南蕃"定在巴蜀之南,主要以汉牂牁故地少数民族为主,尤以"西南五(七)姓蕃"为著,这与常璩、司马贞的思想一脉相承;"西南蕃传"的出现继承了史家单独为西南少数民族立传的史书编撰体例,其内容是对汉代史家西南民族地理观的部分继承。唐宋史家对"西南蕃"的认识是对整齐划一的华夷"五方之民"格局的反映,是西南民族地理格局现实及人们方位观的反映,是秦汉以来西南民族地理观嬗变的结果。
- 杜芝明
- 关键词:唐宋
- 清代合州的商业
- 2007年
- 清代四川经济的恢复发展,加上长江成为四川与长江中下游交流的主要通道,一批沿江沿河的城镇因贸易而繁荣。处于嘉陵江,渠江,涪江三江汇流的合州就是因贸易繁荣的次级中心城镇的典型。本文从合州商业的发展背景、空间、主要形式等方面进行论述以使我们对这一类城镇的概况有所了解。
- 杜芝明
- 关键词:清代
- “西南博物院筹备委员会会议”研究
- 2016年
- 建国初期,文物保护工作形势严峻,西南军政委员会文教部此时主持召开西南地区第一次文博工作会议,意义重大。会议对西南地区博物馆建设与文物调查、征集、保护等工作做出了部署,主要内容有二:一是筹备成立西南博物院,会议确定了博物院发展方向、地位及"五馆"构架及展陈体系;二是加强各地博物馆、图书馆、文物机构建设,确定了分工,部署了文物调查、征集、保护的方针与政策。此次会议苏联印记明显,对西南地区文物保护工作和重庆文博事业产生了深远影响。
- 杜芝明
- 关键词:建国初期
- 宋朝边疆地理思想研究
- 本文借助语词(天下、极边、次边、近里、西南蕃等)、文献体例等,运用历史文献逻辑推断法,从边界、边疆空间、边疆民族、疆域等方面对“宋朝边疆地理思想”进行探讨,力图展现出宋人边疆地理思想发展演变的基本面貌。文章结构以宋人的边...
- 杜芝明
- 关键词:地理思想边界纠纷
- 明清以来丰都城市祠庙演变探究
- 2016年
- 丰都“鬼神”文化的根基在平都山,祠庙为主要载体,而城市祠庙的发展演变又不断丰富着平都山庙宇体系。明清以来,城市祠庙经历了明初、清初、清末(同治年间)、民国四次发展高潮,并逐步向城东、城西、山下聚集,向城东聚集祠庙逐步纳入到平都山祠庙体系,从而形成了官方祭祀的两大区域:即以文教类(儒教)祠庙为主的城西与以自然神祗为主的城东(平都山脚)。这些特点是由战争、灾祸、经济发展、地理环境、祭祀便利性等决定的。
- 杜芝明
- 关键词:明清
- 僚人研究述略被引量:2
- 2014年
- 重庆綦江古泰文碑的发现,为僚人(南平僚)源流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新材料,故对僚人研究进行梳理显得十分必要。20世纪以来,学界主要从民族学、人类学、历史学、语言学、民俗学等角度,对僚人源流、族称、社会生活、僚人入蜀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产生了众多成果,存在如下特点:族属源流的研究十分丰富,但缺乏从族群互动、融合的角度进行探讨;民族称谓的探讨主要是为了僚族源流的研究,以其为切入点的综合性研究较少;'僚人入蜀'方面研究较多,但从思想史角度的研究较为薄弱;从学术史角度进行研究的较少。
- 杜芝明
- 关键词:僚人
- 抗战时期“重庆市政府歌乐山郊区办公处”研究
- 2015年
- 根据有关档案对抗战期间重庆市"歌乐山郊区办公处"的成立背景及经过进行梳理,纠正各类资料的不准确说法。认为:该办公处成立经过初步设立、组织扩充、正式运转3个阶段;"办公处"的正确称呼应为"重庆市政府歌乐山郊区办公处"或"国民政府重庆市政府歌乐山郊区办公处";其设立目的是为加强歌乐山疏散区市政管理、推行各项法令。
- 杜芝明王颖
- 关键词:抗战时期
- 王朝疆域下宋人的“西南”区域观念及演变被引量:1
- 2016年
- 历史上区域观念形成、发展演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西南"是中国版图上最为重要的区域之一。王朝疆域下,宋人"西南"区域观念是秦汉以来以"西南夷"空间为核心基础上的演变、发展,并为元明清"西南"区域概念的正式形成奠定了基础。宋人的"西南"是川峡四路、荆湖北路、荆湖南路、广南西路等"华"与"夷"聚居、杂居的整体区域,但又因民族分布、政权南迁等因素影响,"西南"空间范围、内涵又呈现出不同的发展、演变轨迹。
- 杜芝明
- 关键词:宋人
- 明清以来丰都城市祠庙演变探究被引量:1
- 2016年
- 丰都"鬼神"文化的根基在平都山,祠庙为主要载体,而城市祠庙的发展演变又不断丰富着平都山庙宇体系。明清以来,城市祠庙呈现如下特点:时间上,经历了明初、清初、清末(同治年间)、民国四次发展高潮;空间上,逐步向城东、城西聚集,由山上向山下聚集,向城东聚集祠庙逐步纳入到平都山祠庙体系;内容上,儒、释、道及地方神祇皆有并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类型上,主要有官方祭祀与其他类祠庙,形成了官方祭祀的两大区域即以文教类(儒教)祠庙为主的城西与以自然神祇为主的城东(平都山脚)。这些特点是由战争、灾祸、经济发展、地理环境、祭祀便利性等决定的。
- 杜芝明
- 关键词:明清以来